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要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烈炎  頁數(shù):980  

前言

心中禁不住冒出這樣兩句話:一句是,科學之理有其識;另一句是,科學之人有其魂。這“識”與“魂”,再簡練些又可以說成:科學理識,科學人魂。理有其識,人有其魂??茖W真理成其知識,科學工作者誠其精神。講科學人不忘科學理,講科學理不忘科學人。內(nèi)心何以如此?只因最近讀到一部厚重專著的清樣——《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要》(以下簡稱《史要》)。這部由李烈炎、王光二位署名的書稿,讀來頗多新鮮感覺,也留下不少深刻印象。著者以中國歷代正史都追蹤記載的度量衡、天文歷算史實和自古以來學術經(jīng)籍未斷傳承的數(shù)學史料為基本考察對象,理出古代中國人科學思想的最基礎思維脈絡;同時選擇了與藝術科學相關的樂律思想、與生命科學相關的醫(yī)學思想以及與宇宙自然觀一人文社會觀相關的理學思想,作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代表性側面;通過詳實但又不失精當?shù)挠浭鲈忈專葟臄?shù)、量、度等思維要素反映出中國人賴以認識自然的基礎方法,又從總體上反映出中國人憑借基礎方法而形成的不同門類的科學知識,而且還反映出了科學知識對于生命、生產(chǎn)、生活以及宇宙觀、人生觀的潛移默化而又確鑿無疑的影響。著者于首卷,精心細致地全方位匯集了古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與原始科學、初級科學相關的諸多認識信息,深入細致地展示了實際上囊括著眾多學科知識道理的古代科學思想,為人們認識中國古代早期科學面貌及其思想價值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線索和論證思路。書中不斷顯現(xiàn)著一些讀來新鮮、思之中肯的節(jié)點,其中有些應當說十分重要。近年來我們倡導“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要素,就是“科學性”。認識科學性是怎樣得來的,則有必要了解科學思想本身的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科學性在不同文明水平階段不斷得到總結提煉、廣化深化的過程。

內(nèi)容概要

推動并支撐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不僅僅是能工巧匠們,還必須看到那些至關總體智商智能的科學思想巨匠們。如果中外人士有技術至上論者,讀介紹中國人之書讀出了“惟其手腳兮何需頭腦”的結論。本書愿助其悟得:“識其手腳兮知其頭腦”。

書籍目錄

科學理之識  科學人之魂導論古農(nóng)業(yè)文明卷醫(yī)學卷度量衡卷樂律卷歷法卷數(shù)學卷理學卷三告(作者后記)本書撰著工作說明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六、遼寧東山嘴和牛河梁兩處屬紅山文化的遺址,均發(fā)現(xiàn)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大型祭祀建筑群;遼寧喀左東山嘴發(fā)現(xiàn)石砌的祭祀建筑群基址。東山嘴祭祀建筑基址,坐落在山梁正中的一片緩平臺地上。整個基址分中心、兩翼和前后兩端幾個部分。中間是一座大型方形建筑,東西長11.8米,南北寬9.5米。四邊用硅巖石塊砌墻,現(xiàn)存墻高約半米。墻基內(nèi)為平整的堅硬黃土地面。地面上有用長條石組成的橢圓形石堆。方形基址南面約15米處有一用石塊鋪砌的正圓形臺址,直徑約2.5米。圓形臺基址南面約4米處,還有三個相連的圓形基址,皆為石砌,頂部用小石塊平鋪。兩翼的建筑位于北部方形基址的兩側,分南北兩部分。北部兩翼為兩道南北走向的石墻基;南部兩翼為零散的石堆,均靠近方形基址南部的東西兩側。在建筑群基址的左邊及堆積中,出土了陶塑人像、玉飾、石飾和陶器殘片。其中的小型孕婦裸體塑像、大型坐姿人塑像、雙龍首形玉璜飾、鄂形石飾等均為極其精致的工藝品。遼寧凌源牛河梁出土的神廟也是一處重要的祭祀遺址。神廟位于牛河梁的主梁北丘頂上,周圍就是紅山文化的墓地群。該廟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筑物構成。主體建筑為多室結構,位于廟址北部;南部為單室。兩建筑相隔約2米。多室主體建筑南北總長18.4米,東西殘寬6.9米,中間一個主室,和幾個側室與前后室相連。單間建筑基址橫長6米,最寬處2.65米。試掘主室兩側結構得知,主室墻壁的筑法是,先挖出土壙,在壙的周壁豎立木柱作為木骨架,然后在其間用草秸束加固,再涂泥抹面。室底和墻壁都經(jīng)火烤,并在墻壁上用赭紅色和黃白色繪出彩色圖案,紋樣有三角紋等幾何圖案。建筑基址內(nèi)出土了泥塑人像、動物塑像和陶祭器等。在主室內(nèi)出土一件人頭像,相當于真人大小,面涂紅色,眼珠用圓玉片鑲嵌,顴骨高聳,額尖豐滿,兩耳長圓,大嘴微外咧,形象十分逼真。西方人曾說中國古代無雕塑,雕塑藝術是由西方傳人的。紅山文化的雕塑人像出土,足令其說止鳴。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要》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猶如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主線大綱。
  •   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