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仲富蘭,何華湘 著 頁數:301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斗的過程中,既形成了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又形成了主要因地域差異所造成的地域文化。談地域文化,必須做三個區(qū)分:文化核心區(qū)、文化基本區(qū)、文化邊界區(qū)。文化核心區(qū)是文化發(fā)源地,也是此文化最為集中的區(qū)域;文化基本區(qū)是此文化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區(qū)域;文化邊界區(qū)是此文化影響曾達到過但比較弱的區(qū)域。文化核心區(qū)當然是最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做的,是確定文化核心區(qū)。我們現在說的地域文化,其名多取自周代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早在秦統一中國時就陸續(xù)消亡了,因此,這種國名實際上只是一個歷史名詞。顯然,楚文化、越文化、吳文化都不等于楚國的文化、越國的文化、吳國的文化。不過,也毋庸置疑,以周代諸侯國取名的地域文化與原諸侯國有一種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十分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原諸侯國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該地域文化之源。因此,一般將古諸侯國的疆域劃定為該地域文化的核心區(qū)。問題是,古諸侯國的疆域是變化的,越國在滅吳稱霸后,不僅據有現在的浙江全境,還擁有江蘇、江西、安徽、山東之一部,其都城也一度北移至山東境內。顯然,根據越國強盛時的疆域來劃定越文化的核心區(qū)是不妥當的。
內容概要
本書為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重大課題、紹興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論》之一,也是屬于獨具特色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課題之一,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創(chuàng)新意義。本書的最大特色就是基于越文化的區(qū)域性組成部分,將大量史料和資料匯于一爐,論證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浙江省、紹興市特色文化產業(yè)的源頭活水,對其核心與靈魂——“活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作出了概覽、鳥瞰和文化意義的闡發(fā)?! ≡降胤俏镔|文化遺產指越地民風民俗及其古老百越族習俗文化的傳統基因。它不限于典籍上記載的古越人原始風情,也包括流傳于后世的種種越地的民情、禮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間信仰,尤其是從這些習俗信仰中反映出來的越人的質樸、悍勇和開拓進取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氣質。 隨著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變遷,越文化之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必然要自覺或自發(fā)地隨之發(fā)生非良性變異或蓰性變異。面對外來文化和新的生存環(huán)境時,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自我調節(jié),與時俱進,進行基于原質的創(chuàng)新。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越地文化與多種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與統一。
作者簡介
仲富蘭。男,漢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哲學系?,F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海人民聲播電臺新聞臺副總監(jiān)、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社聯委員、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顧問、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上海史跡與風土》、《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文化尋根》、《中國通·風俗禮儀》、《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廣播評淪——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十二生肖的故事》、《風物考》、《民俗傳播學》、《上海民俗一民俗文化視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等三十多部著作,另有大量論著和文章散見于海內外報章雜志。
書籍目錄
緒論 一、越地的歷史演變 二、越地的社會、經濟、文化 三、本書的研究范疇、方法和意義第一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tài)分析(上) 第一章 口頭傳統和表述 一、概況 二、民族語言 三、民間文學 第二章 傳統表演藝術 一、概況 二、民間音樂 三、民間舞蹈 四、傳統戲劇 五、曲藝 六、雜技與競技 第三章 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 一、概況 二、傳統節(jié)日習俗 三、祭祀習俗 四、生活習俗 五、廟會第二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tài)分析(下) 第四章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一、概況 二、傳統醫(yī)藥知識和實踐 三、氣象知識和農業(yè)活動 四、水利工程與水利文化 第五章 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一、概況 二、民間美術 三、傳統手工技藝第三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基礎 第六章 資源環(huán)境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七章 經濟生產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背景 第八章 名士文化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九章 民俗文化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關于民俗文化學 二、民俗傳承與文化傳播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承 四、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點第五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第十章 歷史價值與認識價值 第十一章 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 第十二章 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第六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fā)展 第十三章 回顧: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現狀 第十四章 困境: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的問題 第十五章 借鑒: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的經驗 第十六章 突破: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方法與途徑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虞市民間吹打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南宋已很盛行。明清時期日趨繁華,達到鼎盛狀態(tài)。相傳明嘉靖年間,民族英雄戚繼光帶兵抗倭,曾借鑼鼓以抗倭寇。上虞縣志記載:“相傳明時倭奴人犯,各村團練鄉(xiāng)勇,學習隊伍保障,一方有警,則交相接應,后太平無事,遂以戈矛為旗幟,借神通以驅疫,亦保甲遺意也?!庇钟校骸扒我詠恚Y拜畢三月中,里人又聚各社各旗,迎東岳帝于城中,乃東西兩鄉(xiāng),謂之花迎,羽葆鼓吹,繡織錦旗,高蹺、文馬、魚龍百戲,約排列三四五里許,每年所費甚巨,可見風俗之日靡也。”當時各地廟會盛行,其中最大的廟會屬縣城豐惠的東岳廟會,廟會中最熱鬧的要算民間吹打樂,有民諺云:“花迎迎過年,可惜要種田?!泵鳌⑶迨巧嫌荽荡虻亩κr期,全市吹打班不下千余個,各村各堡至少一班,有的甚至二三班。上虞吹打班社有“十番班”、“道士班”、“墮民吹敲班”等。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大敲:又稱大敲棚。分龍船大敲和紗船大敲兩種。樂器有大堂鼓、小堂鼓、單面鼓、板鼓;鑼有抬鑼、大鑼、二鑼、京鑼、小鑼、月鑼(當鑼)、鳳鑼、爭、斗、盡、四小鑼、大鈸、金鈸、次鈸等。曲目有《花二場》、《文武轅門》、《噶嗒志》、《大敲》、《三敲》、《五場頭》等。小敲:又稱背敲,因精美的鑼鼓架縛于樂手肩背上而得名。樂器與大敲基本相同,只是小敲的樂器編配簡單一些,曲目除大敲曲目外,還有《搜轎吹》、《馬上吹》、《拜笛》、《花燭吹》、《行路調》等ll首。細吹細敲:又稱“打番”、“行宮”,樂器有笙、蕭、管、笛、提琴(形似碗胡)、四弦胡,以及京鑼、金鈸、小鑼、月鑼(當鑼)、九圓鑼、雙磐、鈴、小堂鼓、單面鼓、板鼓等。曲目有《步步高》、《福祿》以及江南傳統絲竹睦牌等。上虞吹打有以下特征:大敲、小敲粗獷宏大,特別是招軍(先鋒)激越尖厲的音調與豐富的鑼鼓點相結合,更凸顯上虞吹打的特色。細吹細敲文靜幽雅,或活潑歡快,反映了江南越國鄉(xiāng)民思想感情的另一面。
后記
2006年秋天我應邀參加“華東六省一市社科聯‘區(qū)域文化與中國現代化’理論研討會”,令我始料未及的是,給我?guī)砹藲v時二年的“沉重負擔”。紹興文理學院的兩位教師找到我住的房間,要我為該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承擔一個課題。我平時的工作和學習相當忙碌,深感難以完成這個重任,但見來者言辭懇切,我心又軟,三說兩說就答應了。這一答應不要緊,耗費的精力就是一年多的時間。當然也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諸多專家、學者和前輩師友的錯愛,本研究課題還列入浙江省2007年社會科學重點課題《越文化通論》的子課題,這就更給了我不少壓力,重壓之下,我就更坐不住了,前后到紹興去了五次,其中還到了上虞和諸暨,搜集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從中鉤沉索引,其中艱辛,就不去說了,誰讓我做出承諾呢,既然允諾去做,那么就必須去兌現,義無反顧,百折不撓地把它做好。
編輯推薦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越文化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