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曾維剛 頁數(shù):28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張镃(1153—1235),字時可,后改字功父(又作功甫),號約齋,家本成紀(今天水),寓居臨安(今杭州),乃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家世顯赫;嘗歷直秘閣、臨安通判、司農(nóng)寺丞、太府寺丞等職,在寧宗朝聲援北伐,復與史彌遠等謀誅伐金失敗的韓侂胄,后忤史彌遠而貶死象臺,是南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張镃又為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作者簡介
曾維剛,男,漢族,1974年生,河南新縣人。2006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到蘭州大學文學院工作,2009年晉升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文學與文獻。出版著作《張镃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一部;已在《中華文史論叢》、《文獻》、《東南大學學報》、《蘭州大學學報》、《江西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逗檫~辨?zhèn)巍芬晃墨@甘肅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書籍目錄
前言編例張镃年譜譜前高宗紹興二十三年癸酉(1153) 一歲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1154) 二歲 紹興二十五年乙亥(1155) 三歲 紹興二十六年丙子(1156) 四歲紹興二十七年丁丑(1157) 五歲紹興二十八年戊寅(1158) 六歲紹興二十九年己卯(1159) 七歲 紹興三十年庚辰(1160) 八歲紹興三十一年辛巳(1161) 九歲紹興三十二年壬午(1 162) 十歲孝宗隆興元年癸未(1 163) 十一歲隆興二年甲申(1164) 十二歲乾道元年乙酉(1165) 十三歲乾道二年丙戌(1166) 十四歲乾道三年丁亥(1167) 十五歲乾道四年戊子(1168) 十六歲乾道五年己丑(1169) 十七歲乾道六年庚寅(1170) 十八歲乾道七年辛卯(1171) 十九歲乾道八年壬辰(1172) 二十歲乾道九年癸巳(1173) 二十一歲淳熙元年甲午(1174) 二十二歲淳熙二年乙未(1175) 二十三歲淳熙三年丙申(1176) 二十四歲淳熙四年丁酉(1177) 二十五歲淳熙五年戊戌(1178) 二十六歲淳熙六年己亥(1179) 二十七歲淳熙七年庚子(1 180) 二十八歲淳熙八年辛丑(1181) 二十九歲淳熙九年壬寅(1182) 三十歲淳熙十年癸卯(1183) 三十一歲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 三十二歲淳熙十二年乙巳(1185) 三十三歲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三十四歲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 三十五歲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 三十六歲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 三十七歲 光宗紹熙元年庚戌(1190) 三十八歲 紹熙二年辛亥(1191) 三十九歲 紹熙三年壬子(1192) 四十歲紹熙四年癸丑(1193) 四十一歲 紹熙五年甲寅(1194) 四十二歲 寧宗慶元元年乙卯(1195) 四十三歲……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四:“紹興三十有一年十有一月……辛未,敷文閣待制張子顏、正集英殿修撰張子仁、秘閣修撰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張宗元各特轉一官。子顏等奉詔獻平江、鎮(zhèn)江府,太平、湖、秀、常州諸莊米十萬石以助軍。故有是命。于是少保吳益兄弟,韓世忠、秦檜子孫,故將劉寶,內侍張見道,富民裴氏,相繼獻金錢,如詔旨。(注:吳氏獻錢五萬緡。韓彥古米萬斛。秦塤金五千兩,獻銀七千兩、米二萬斛。拱衛(wèi)大夫裴希稷等獻銀萬兩、錢二萬緡。)而楊政妻崇國夫人南氏亦獻錢十五萬緡。乃以其子廈、庥并為成忠郎。”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所載“敷文閣待制張子顏、正集英殿修撰張子仁”,當脫一“子”字,當以“敷文閣待制張子顏、子正,集英殿修撰張子仁”為是。其一,考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三十七“紹興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戊辰”條載,張子顏、張子正、張子仁、張宗元等在金主完顏亮南侵之際向朝廷獻糧米助軍?!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硪话倬攀摹敖B興三十有一年十有一月辛未”條亦載此事,然于記載張子顏、張子仁、張宗元等各特轉一官之事時獨缺張子正。其二,考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絕無“正集英殿修撰”之職。故《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所載“敷文閣待制張子顏、正集英殿修撰張子仁”,非“正集英殿修撰”前衍“正”字,而系“敷文閣待制張子顏”后脫“子”字。因據(jù)《三朝北盟會編》,紹興三十一年張子顏、張子正均為敷文閣待制,是以可連稱為“敷文閣待制張子顏、子正”。如此,不僅符合史實,亦可解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正集英殿修撰”衍“正”字之誤。
后記
陸九淵云:“今天下學者唯兩途:一途樸實,一途議論?!保ā蛾懢艤Y集·年譜》)章學誠亦言:“高明者多獨斷之學,沉潛者尚考索之功”(《文史通義·答客問中》)。考據(jù)與批評是兩種不同的治學途徑,然亦有相通者,期有所獲,均需深廣的積累與精心的探究。六年前我負笈珞珈山,從王師兆鵬先生讀博。兆鵬師繼承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衣缽,精于考證,明于批評。剛到武大,恩師即教導治學要有全和通的觀念,要文獻考據(jù)和理論批評“兩條腿走路”。于是我一邊關注學術動態(tài),一邊進行文獻研讀。首先是從頭到尾閱讀了《全宋詞》,作了厚厚五本讀書筆記。接著通讀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皇宋中興兩朝圣政》、《續(xù)編兩朝綱目備要》等南宋史籍,閱讀了《宋史》的部分志傳。又以南宋為主,認真閱讀了八十余家宋人別集。在此基礎上,我確定以《南宋中興詩壇的建構》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博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后,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工作僅是一個開始,要從廣度與深度上推動南宋文學史及相關歷史文化問題的研究,既需宏觀角度的多層面理論開拓,也需深細的文獻發(fā)掘和積累?!稄堥C年譜》即是我進一步的工作之一。隨著年譜的撰寫與修訂,我對張镃的認識也愈來愈立體和生動。在政治上,他于寧宗朝聲援北伐,復議誅韓,參預了南宋中期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文學上,他詩詞兼擅,又是海鹽腔創(chuàng)始人,蜚聲文壇曲苑。
編輯推薦
《張镃年譜》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