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解蔽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前  頁數(shù):279  

前言

  “哲學”這個詞是外來詞。在古希臘,它的本意是“愛智慧”。哲學家是頭腦中充滿智慧的人,學習哲學應(yīng)該是增長智慧的過程。學習哲學之后如果頭腦變呆板了,迂腐了,是學習失敗的表現(xiàn)。人的智慧是在靈活多變的思想交流中激發(fā)出來的,學習哲學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激發(fā)出智慧,使人變得聰明、機靈、能言善辯、機智幽默。這種學問不同于數(shù)學、物理、化學,也不同于經(jīng)濟學、社會學、法學,不能完全依靠老老實實地背概念、記原理、做習題。哲學是深奧的知識,更是深刻的體驗。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領(lǐng)著學生們在逍遙散步之中講哲學,孔夫子在與弟子們隨意問答之間講哲學,毛澤東在黃土高坡上聯(lián)系戰(zhàn)爭大勢講哲學,很瀟灑,很自在,這是鮮活的哲學?! 〔恢獜氖裁磿r候起,學習哲學變得越來越像學習數(shù)學、物理、經(jīng)濟學、社會學,同樣地背概念、記原理、做習題,同樣有標準答案,同樣考試打分數(shù),分數(shù)的高低逐漸代替了智慧的多少。學習哲學之后,未必變得更聰明,但哲學考試的好分數(shù)可以保證學業(yè)的升級甚至職位的升遷。哲學專業(yè)的學生未必比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有更多的智慧,看問題未必更深刻,辦事情未必更精明。一些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反而顯得有些怪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喜歡講抽象概念,在應(yīng)該靈活多變的地方堅持教條。這樣來學習哲學,難免使人產(chǎn)生疑問:“學哲學有什么用”時下許多人對學習哲學的價值表示懷疑,除了來自功利主義的實際考慮之外,對這種哲學學習方式及其后果的反感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內(nèi)容概要

在古希臘,“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但是當前我們將哲學教學僅僅作為傳授知識的手段,實際上“遮蔽”了哲學的本性和應(yīng)有功能。兩哲學教學由知識向體驗的轉(zhuǎn)變,正是哲學的“解蔽”。本書的作者通過“內(nèi)省篇”、“人際篇”、“外觀篇”等三個專題的101篇小文章,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當今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如環(huán)保、嬌生慣養(yǎng)的獨生子女、路邊燒烤等,使讀者逐漸消除僵化的觀念、成見、習慣造成的遮蔽,變得耳聰目明,增強洞察力。

作者簡介

王前,1950年生于沈陽。1979年考取東北師范大學自然辯證法專業(yè)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
1991年評為副教授,1993年破格評為教授。1997年起師承技術(shù)哲學家陳昌曙教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在東北大學獲博士學位?,F(xiàn)任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兼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dǎo)師。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shù)哲學、科技思想史、科技倫理。有《中國技術(shù)思想史論》、《技術(shù)現(xiàn)代化的文化制約》、《悟性的智慧》、《數(shù)學哲學引論》、《理科教育中的
德育》等著作。在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90余篇。

書籍目錄

叢書思序哲學的解蔽——從知識到體驗(代序)內(nèi)省篇  1.“折來又折去”——鮮活的哲學  2.哲學有什么用  3.“用心”與“動腦”——兩類思維  4.“邏輯在先”與“事實在先”  5.客觀也是“觀”  6.鏡中的“自我”  7.“我思故我在”辯  8.精神、意識、實踐是不是物質(zhì)  9.何謂“實在”  10.主觀能動作用的另一面  11.理性與激情  12.“天宮”遐想  13.如果吳承恩在飛機上  14.“當下”的現(xiàn)實  15.不可忽視的“無條件”  16.世界為什么會有“規(guī)律”  17.論“道”與“程序”  18.由“道”至“理”的演變  19.關(guān)于“迷信”的思考  20.何時應(yīng)該“信命”  21.“天意”與“人意”  22.科學的因果性與宗教的因果性  23.戲說“形式”與“內(nèi)容”  24.“象”的意蘊  25.“柔弱”何以勝“剛強”  26.論“反者道之動”  27.“中庸之道”與“能耐”  28.“水到”一定“渠成”?  29.論“窮變通久”  30.歷史的“測不準關(guān)系”  31.“沒理講什么理?”  32.論“真”與“實”  33.邏輯的“真相”與事實的“真相”  34.論“視”與“見”  35.論“虛擬自我”  36.“太極圖”的一種解讀  37.邏輯思維的誤用人際篇  1.品行與環(huán)境  2.論“成熟”  3.至純至善的追求  4.人的正面和反面  5.鏡頭里的世界    ……外觀篇結(jié)語:哲學體驗的樂趣

章節(jié)摘錄

  1.“折來又折去”——鮮活的哲學  “折來又折去”——這個標題很有些古怪。它來自我很多年以前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 〈蠹s20世紀70年代初,我還是遼寧西北部農(nóng)村的一名“下鄉(xiāng)知青”,成天忙著干各種農(nóng)活。當時有一點和“知識”沾邊的事情,就是社會上號召學習“毛主席哲學著作”,因而知識青年們可以閑暇聚在一起談“哲學”。在那個年代,這成了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當時有些城里職工也被動員到鄉(xiāng)下來落戶當農(nóng)民,叫做“下放戶”。我們中間有位同學全家就被下放到這里,我們到他家里閑聊自然覺得更輕松,更隨意。一次,我們幾個人聚在他家中談“哲學”,七嘴八舌閑侃“精神”、“意識”、“辯證法”之類哲學名詞,很是熱鬧。忽然,這位同學的父親插話問道:“你們知道什么是哲學嗎?”我們?nèi)蹲×?。要知道這位同學的父親下放前是沈陽一家有名餐館的“面案”,就是做面食的廚師。他為人純樸忠厚,文化程度不高,聽說手藝不錯。他的特長應(yīng)該是烙餅,難道他懂得什么是哲學嗎?  這位老廚師看我們發(fā)愣,于是用山東方言很認真地講:“折(哲)學——就是折來又折去。折來又折去,折到最后折好了,那就叫做‘中’。折(哲)學要的就是這個‘中’。”他邊講邊用手比劃。這整個是個烙餅的過程,難道這就是哲學嗎?我們哄堂大笑?! ∥彝蝗徊恍α?。我意識到他講的或許有道理。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折來又折去”的事情還少嗎?年輕人好沖動,順利的時候容易趾高氣揚,遇挫折容易垂頭喪氣,“折來又折去”才慢慢成熟起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歷史上,“左”傾和右傾曾交替出現(xiàn),也是“折來又折去”,才逐漸成熟起來。中國古代講“中庸之道”,“三字經(jīng)”上講“中不偏,庸不易”。

編輯推薦

  《科學與人文研究叢書》,是一套跨越科學與人文兩個研究領(lǐng)域的綜合性叢書,具有基礎(chǔ)性、交叉性、哲理性、現(xiàn)實性、綜合性的特點,內(nèi)容主要涵蓋科學與人文綜合研究的諸多方面。舉凡涉及科學、人文及其關(guān)系的內(nèi)容,均收入這套叢書,以期實現(xiàn)“文理滲透、中西融匯”,促進我國科學與人文的交融發(fā)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哲學的解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本書完全沒有深奧的哲學理論,全是從哲學的角度,辯證地分析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談作者的相關(guān)觀點,確實有如書名所說的“從知識到體驗”的感覺。讀過后對平時見慣不驚的有些事情產(chǎn)生了一點新的思考和認識??偟膩碚f還不錯。
  •   覺得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