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邴正,邵漢明 主編 頁數(shù):80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以對中國當代問題的闡釋為最終目標,謀求為打通中外古今學術分野而努力”,是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 《社會科學戰(zhàn)線》作為國內重要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一直關注中國文化問題研究,近年來,在中國哲學、“新國學研究”、學術名家等欄目中,刊發(fā)了一大批相關文章,分別對“新國學”問題、國學的現(xiàn)代解讀問題、國學與當代中國問題、中西文化會通問題進行闡發(fā)和思考。有的視野宏闊,從學科的角度對“國學”進行新的界定,對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研究與文化發(fā)展進行深入思考;有的則從細微處著手,以全新的視角挖掘“感悟”、“意境”、“六和思維”、“三才主義”、“天人合一”等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當代和世界意義;有的從反思的角度打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壁壘;有的則從中西文化的同與不同中尋找融匯中西文化的關鍵點。編者從中精選29篇,結集為《國學新論》,為學界提供一個當代學者關于中華文化深度思考的學術讀本。
作者簡介
邴正,1957年生,吉林長春人?,F(xiàn)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社科聯(lián))黨組書記、院長,吉林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專職副主席,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吉林省政府專家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吉林省社會學會會長等職。長期從事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研究,曾出版《追尋自由》、《當代人與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等學術著作20多部,在《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0多篇,先后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yè)技術人才、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吉林省十佳理論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書籍目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全球化時代 ——《國學新論》序 新國學研究 “新國學”論綱 感悟通論 釋“意境” ——中國詩學的生命境界論 “學衡派”史實及文化立場 20世紀文化論爭遺留的幾個問題國學的現(xiàn)代解讀 中國傳統(tǒng)宗教與傳統(tǒng)道德的歷史關聯(lián) 論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 國學的新理解 ——易、儒、禪、道的三句真言 儒家倫理的普世價值 中國文化思想——“三才主義” 六合思維與天地境界 ——中國敘事的大文化模式國學與當代中國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族文化結合問題的研究 中國現(xiàn)代化挑戰(zhàn)儒學現(xiàn)代化 “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的生態(tài)智慧 孔子的“三忘”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 中國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若干問題 文化的發(fā)展與民族振興 儒學當代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可能形態(tài) ——民主仁學的再審思 生活儒學的新路向 論“穿越群體的個體” 從中國生態(tài)文化中汲取什么中西文化會通 全球化與新世紀中國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國形象及其遷移 尚和與尚爭:中西傳統(tǒng)文化主導價值歧異和現(xiàn)代交融趨勢 自由理念與儒學的沖突和會通 文化民族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論析 中西文化傳統(tǒng)和信仰 中學、西學與近代化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國際視野之建構 ——以《新青年》為觀察點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新國學研究 “新國學”論綱 一 “新國學”不是一種學術研究的方法論,不是一個學術研究的指導方向,也不是一個新的學術流派和學術團體的旗幟和口號,而只是有關中國學術的觀念。它是在我們固有的“國學”這個學術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使它適應已經(jīng)變化了的中國學術現(xiàn)狀而對之作出的新的定義?! 皣鴮W”是在20世紀初年,為了將中國學術同西方學術區(qū)別開來而產(chǎn)生的一個學術概念。早在晚清,就有知識分子開始使用“中學”和“西學”,但那時的“中學”,主要意指由宋明理學家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了的傳統(tǒng)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而“西學”則主要意指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更加重視的西方現(xiàn)代科學技術成果。正是在這樣一種理解的基礎上,晚清知識分子將“中學”概括為“道”,而將“西學”概括為“器”,被后來人稱為“復古派”的官僚知識分子堅持的是重“道”輕“器”的文化觀念,并以這樣的觀念拒絕和排斥西方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成果,而被后來人稱為“洋務派”的官僚知識分子則在強調“器”的作用的前提下主張學習西方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用西方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手段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梢哉f,正是“中學”、“西學”這兩個概念的劃分,將中國的學術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我們看到,直至現(xiàn)在,代替“中學”這個概念的“中國文化”和代替“西學”這個概念的“西方文化”,仍然是中國學術的兩個關鍵詞,構成了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構架。我們學術上的幾乎所有重大分歧,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歸結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及其關系的問題上來,并且一旦回到這個基本問題上,彼此的對話就中止了,就沒有進一步討論的余地了。我認為,我們現(xiàn)當代學術研究所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與從那時就已經(jīng)形成的這個基礎的學術構架有關。學術研究的大忌就在于基礎概念的模糊,而這兩個基礎概念本身就是極為模糊的。它們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定義方式,這各種不同的定義方式又是建立在各不相同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