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詩學源頭辨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濤  頁數(shù):214  

前言

  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歷史,是近一百多年來西學輸入中土以后才真正開始的,其歷程可說是既短暫而又艱難。此類比較研究就一般情況而言,多是先從零碎且表層的隨機性比較研究開始,然后逐步走向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性之比較研究。縱觀此段比較研究之歷史,其研究方式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孤立的隨機性比較研究,論者只是緊緊抓住雙方文化現(xiàn)象表層相類似性便直接進入簡陋之比較研究。這種比較研究,又可稱為習俗性比較研究,一般是由于急功近利所致。此類研究既無法顧及西方文化之整體性及其底蘊,更無法顧及中國文化體系之悠久歷史。其所見者,僅是兩種文化現(xiàn)象在其表層某點上之相似性;而其所持者,亦僅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學問。這類孤立的隨機性習俗研究,在現(xiàn)當代還是相當普遍的,甚至有時還占有主要地位。二是中西文化根系(發(fā)生源頭)之比較研究,這是一種頗有見地的研究法。其力求“尋根溯源”,“萬法歸一”,讓一切差異均回到“原點”上顯示出來。“五四”之后,許多有功力的學者均走這一條路。無疑地,從事物發(fā)展的“根源”上進行比較研究,抓住“源頭”之關鍵,這有極大的優(yōu)越性,但其不足之處,則是沒有從“完全成熟的形態(tài)”上去察其同異,亦即沒有把握住馬克思所說的“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之方法論。三是對中西文化體系之雙方,分別進行歷史發(fā)展中之體系性研究,在此深厚基礎上,再準確地選擇雙方最接近之突破口,由點而面,由內(nèi)向外地進行“針對性”(開拓性)之研究。在此之中,不識中西雙方之體系性研究,需要有深厚的功底與力度,就是選擇那突破口,也需極具卓識。甚至可以說,選擇突破口之卓識,往往是此類比較研究成敗之關鍵。由此言之,此類研究筆者稱之“三大塊”研究。即中西比較研究中的雙方,各是一塊(中一塊,西一塊),中西之交匯處是新的一塊。這是比較研究中論者之新發(fā)現(xiàn),足可構成某種新學說、新體系。此類研究,王國維開其端,而牟宗三集其大成,終于成為中西文化(哲學/美學)比較研究之一代范式?! ∧壳皣鴥?nèi)中西文化(包括哲學、美學、詩學、文論等)之比較研究,大體上說,就是以上所言之三大類型:一是隨機性之習俗研究;二是根系發(fā)生論研究;三是“三大塊”之深度研究。目前中西文化比較十分熱鬧,但多是這里所指的第一類研究。如果只停留在此類隨機性之習俗比較研究上,除了熱鬧之外,便是一片混亂,即使工夫花得再多,所得也甚少。故我們必須拋棄急功近利,拋棄追新求奇,走向二、三類型之比較研究,這才是正途——承接前賢大師之業(yè),走王國維、牟宗三之路。序言將深入探討中西文化比較中的兩個大問題:一是“三大塊”之比較研究范式問題;二是中西思維方式、理論結構形態(tài)之差異問題。

內(nèi)容概要

  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歷史,是近一百多年來西學輸入中土以后才真正開始的,其歷程可說是既短暫而又艱難。此類比較研究就一般情況而言,多是先從零碎且表層的隨機性比較研究開始,然后逐步走向內(nèi)在的系統(tǒng)性之比較研究??v觀此段比較研究之歷史,其研究方式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孤立的隨機性比較研究,論者只是緊緊抓住雙方文化現(xiàn)象表層相類似性便直接進入簡陋之比較研究。這種比較研究,又可稱為習俗性比較研究,一般是由于急功近利所致。此類研究既無法顧及西方文化之整體性及其底蘊,更無法顧及中國文化體系之悠久歷史。其所見者,僅是兩種文化現(xiàn)象在其表層某點上之相似性;而其所持者,亦僅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學問。

書籍目錄

代序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中之方法論問題第一章 詩學與比較詩學研究第一節(jié) 中西詩學與哲學關系的比較研究第二節(jié) 中西詩學與比較詩學研究概況第二章 西方詩學源頭研究第一節(jié) 西方詩學源頭的形成第二節(jié) 從西方詩學傳統(tǒng)的延續(xù)看西方詩學源頭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詩學對西方詩學傳統(tǒng)的反叛第四節(jié) 論康德美學與西方詩學傳統(tǒng)的轉變第三章 中國詩學源頭研究第一節(jié) 中國詩學源頭的哲學背景第二節(jié) 中國詩學源頭——“詩言志”說第三節(jié) 儒家“禮一樂”文化與詩言志第四節(jié) 道家及佛禪詩學對中國主流詩學傳統(tǒng)的補充第五節(jié) 中國詩學形而下的特殊走向第四章 中西詩學源頭比較研究第一節(jié) 中西詩學本體論比較研究第二節(jié) 中西詩學方法論比較研究第三節(jié) 中西詩學會通的目的參考文獻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詩學與比較詩學研究  不同的詩學體系和詩學觀念往往與它們所依賴的文化傳統(tǒng)、哲學、美學以及文學藝術實踐密切相關,它們一經(jīng)形成,則會形成自身的理論構架和理論指向,產(chǎn)生強大的傳統(tǒng)力量,并在這個傳統(tǒng)的影響下繼續(xù)發(fā)展。中西詩學由于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擁有各自民族的藝術規(guī)律和審美規(guī)范,因而都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由于人類的文學藝術實踐具有相通的特點,因此不同詩學體系之間具有令研究者頗為驚嘆的共同的、并可相互溝通的特質?! ∥鞣皆妼W的邏輯體系,無疑也是相當高大完滿的,但中國古代詩學的綱目體系也是植根深遠的。中‘國古代詩學的綱目體系,必須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三綱八條目掛上鉤,才能理順其間的關系,也才能窮盡綱目之底蘊。由“源”看“流”,或由“流”溯“源”也無不可,“流”與“源”的存在與延伸必然具有同質性。這就是司馬遷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边@里的通古今之變是來源于“究天人之際”,其目的是為了“成一家之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西詩學源頭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