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被甸,董經(jīng)勝 頁數(shù):61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拉丁美洲”一詞是19世紀30年代法國學者首先使用的,指原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拉丁語系國家的殖民地在獨立后建立的國家。20世紀60-70年代后,加勒比海地區(qū)的一些英、荷殖民地獲得獨立后,其官方語言英語、荷蘭語不屬于拉丁語系,因此,國際組織和機構逐漸將“拉丁美洲”改稱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目前共有33個國家,另有12個尚未獨立的地區(qū)。人口5.2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shù)的十分之一,陸地面積占世界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為世界第三大語言西班牙語的主要所在地,這些數(shù)字反映了它在全球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最早開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地區(qū),它的發(fā)展,無疑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古代美洲 第一節(jié) 美洲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古代美洲智慧之邦——瑪雅 第三節(jié) 古代美洲尚武強國——阿茲特克 第四節(jié) 長于管理的古代美洲帝國——印加第二章 “發(fā)現(xiàn)”與征服 第一節(jié) 美洲的“發(fā)現(xiàn)” 第二節(jié) 探險與征服第三章 殖民地的經(jīng)濟結構 第一節(jié) 土地制度和勞動制度 第二節(jié) 殖民時期的金銀開采 第三節(jié) 葡屬巴西:從種植園到黃金潮 第四節(jié) 貿(mào)易壟斷體制和外國的滲透 第五節(jié) 殖民地畸形的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第四章 殖民地的政治、社會和文化 第一節(jié) 殖民地的行政機構 第二節(jié) 人口、種族和社會結構 第三節(jié) 殖民地時期的教會和文化 第四節(jié) 殖民地晚期的改革和社會矛盾的激化 第五章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第一節(jié) 殖民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 第二節(jié) 海地革命(1790-1804年) 第三節(jié)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獨立革命(1810-1826年) 第四節(jié) 葡屬巴西的獨立 第五節(jié) 獨立革命的成果及其局限性第六章 新興國家的鞏固 第一節(jié) 獨立后初期的經(jīng)濟、政治和國際關系 第二節(jié) 獨立后初期的墨西哥 第三節(jié) 獨立后初期的阿根廷 第四節(jié) 獨立后初期的智利 第五節(jié) 帝國時期的巴西第七章 出口經(jīng)濟的繁榮與現(xiàn)代化的起步 第一節(jié) 1870-1930年的經(jīng)濟和政治 第二節(jié) 出口經(jīng)濟繁榮時期的國際環(huán)境 第三節(jié) 墨西哥迪亞斯時期的現(xiàn)代化 第四節(jié) 阿根廷的出口經(jīng)濟和激進黨的崛起 第五節(jié) 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的智利 第六節(jié) 第一共和國時期的巴西第八章 墨西哥革命與20世紀拉丁美洲的重大變革 第一節(jié) 20世紀初拉美的政治和社會 第二節(jié) 1910-1917年墨西哥革命 第三節(jié) 民眾主義的興起第九章 民眾主義體制下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大危機和發(fā)展模式的轉(zhuǎn)換 第二節(jié) 墨西哥卡德納斯政府的改革 第三節(jié) 庇隆和阿根廷 第四節(jié) 從人民陣線到基督教民主黨政府的智利 第五節(jié) 1930-1954年的巴西第十章 威權體制下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60-70年代的軍人政權 第二節(jié) 1940-1976年的墨西哥 第三節(jié) 軍人干政與阿根廷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智利:從社會主義實驗到新自由主義改革 第五節(jié) 1964—1985年的巴西軍人政權第十一章 80年代以來的改革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新自由主義改革和政治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墨西哥新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制度黨的下野 第三節(jié) 阿根廷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和社會政治危機 第四節(jié) 民族和解與社會公正:1990年以來的智利 第五節(jié) 巴西新自由主義改革和勞工黨上臺 第十二章 19到20世紀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 第一節(jié) 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中美洲 第二節(jié) 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的非殖民化 第三節(jié) 20世紀中美洲的獨裁與革命 第四節(jié) 古巴革命和革命后的古巴古代美洲與古代中國歷史年代對照表大事年表譯名對照和索引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從比較人類學看,土著居民頭發(fā)粗黑硬直,汗毛稀少,顴骨突出,面龐寬闊,皮膚從淺黃到棕色不等,與蒙古人種特征相同。通過現(xiàn)代技術對人體基因的抽樣測試分析,證明美洲土著和蒙古人種有同樣的基因變體,進一步確認了美洲古代居民與亞洲蒙古人種的同源性。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各地印第安人在膚色、頭型、語言和文化方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表明他們可能并非完全屬于同一種族。據(jù)近期研究,有一小部分南美印第安人與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的人種十分相似,語言也有相同成分,說明他們可能是越過南太平洋的島嶼移入美洲的。因此,關于印第安人起源問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學術界有比較廣泛的認同,但尚未有完全的定論。那么,這些亞洲移民是在什么時候、以怎樣的方式到達美洲的呢?根據(jù)研究,大約四五萬年或更早以前,當時生活在亞洲東北部的古代先民或者由于追蹤野獸、或者由于氣候驟變的影響,從原住地出發(fā),沿著日出的方向行進,經(jīng)西伯利亞來到了亞洲的東北角白令海峽的西岸。從今天的地圖上看,白令海峽正是連接亞、美兩洲距離最近的地方。期間恰好經(jīng)歷了兩次冰川期,海平面下降了100米或更多,使白令海峽變窄變淺,中間又有陸地或小島相連,形成了一道“陸橋”,為這些原始的狩獵人群提供了跨越海峽到另一個大陸生活的可能性。中國學者通過對境內(nèi)外考古發(fā)現(xiàn)的研究,勾勒出了這些先民如何從華北到達美洲大陸的遷移路線圖。①對第一批移民到達美洲的時間,目前仍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來證明。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遷移不是一次完成的,他們是分批陸續(xù)來到美洲大陸的。他們通過今天的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后,又經(jīng)過不斷遷移和推進,最后自北而南呈扇形散布到整個美洲大陸及周邊的島嶼。后來,由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滾滾波濤又隔絕了兩個大陸的聯(lián)系,這些外來者便成為美洲大陸的最早居民。
后記
春節(jié)前,趕著寫完了全部書稿。在正式交稿付印之前,想爭取一點時間,約請同行專家?guī)椭鷮徸x一下,以盡量減少差錯??墒?,正值新春佳節(jié),怎么好在這個時候去打擾人家呢?沒想到一個個電話過去,都得到了熱情的回應??紤]到所約請的專家大多年歲較大,不好要求他們在短短的時間里看完50多萬字的書稿,于是,就想采取每人分頭看部分章節(jié)的辦法。沒想到這個主意得不到認同。他們說:“中國人寫的第一部拉丁美洲通史成書于上世紀60年代,半個世紀才盼來一部新的拉美史,要讀就要通讀全書,了解全貌!”這真是對我們的莫大鼓勵。于是趕緊安排復印裝訂,用快遞分送過去。3月11日,以北大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名義,舉辦了一個小型學術討論會。讓我們深為感動的是,這些同志放下了手頭要務,認真通讀了全稿,提出了很多非常寶貴的意見,有的還幫助查核資料出處,訂正統(tǒng)計數(shù)字和譯名。這次臨時安排的為期一天的討論,讓我們受益匪淺。在聽取專家們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又對書稿進行了一次補充和修改。應該說,如果讀者打開本書,覺得尚有可讀可取之處,那么,那里就有這些專家們所付出的一份寶貴勞動。他們是: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拉丁美洲研究所蘇振興研究員,拉美所曾昭耀研究員、張森根研究員,世界歷史研究所郝名瑋研究員,南開大學拉美研究中心洪國起教授、韓琦教授等。這里謹向他們表示我們最深切的謝忱。在寫作中,我們參考吸收了更多同行專家的研究成果或從中受到啟示,也一并在此表示我們的謝意。
編輯推薦
《拉丁美洲史》:地區(qū)史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