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常裕 人民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常裕 頁數:333
前言
亡友劉文英教授臨走前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把他指導的最后一個博士生帶完。這個博士生就是常裕同志。為了全力照顧病中的劉老師,常裕在一年多時間里放下自己的學業(yè),為挽救老師的生命做了最大的努力。這種師生情誼十分難得,其行為令人感動。我滿口答應了文英的囑托,讓他放心而去。在最后一年完成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常裕也表現出良好的學術素養(yǎng)和強烈的事業(yè)心,愿意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也有不為前人的先見所囿、敢于實事求是的學術創(chuàng)新精神。他做的題目是《河汾道統(tǒng)——河東學派考論》,重點研究在儒學重心南移后人們關注較少的北方理學的發(fā)展,以明初河東學派為中心,并追溯“河汾道統(tǒng)”之傳承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應有的地位。這個課題不僅對地域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關系到對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和儒學史中若干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認識和評價,我認為是很值得做的。
內容概要
《河汾道統(tǒng):河東學派考論》作者不僅用大量歷史事實說明了“河汾道統(tǒng)”的存在及其干年影響之不可磨滅,有力地回應了梁啟超的“虛構”說,而且指出王通的道統(tǒng)觀是建立在肯定“三教可一”,即以“中道”思想來對待儒、佛、道三教關系的相對開放的弘道觀念基礎上的,而不同于韓愈的那種企圖通過排斥佛道來確立自家正統(tǒng)地位的十分褊狹的道統(tǒng)論。就這一點而言,王通實為宋明理學吸納佛道思想、推進儒學的綜合創(chuàng)新開了先河。 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書籍目錄
序導論第一節(jié) 解題:關于“河東學派”一、“河東學派”釋義二、“河汾道統(tǒng)”鉤沉第二節(jié) 問題:“河東之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一、研究現狀二、存在問題第三節(jié) 主題:“河東學派”研究的主要問題一、薛瑄的哲學思想二、明初理學的轉向三、“河汾道統(tǒng)”的地位第四節(jié) 轉向:河東后學的發(fā)展演變第五節(jié) 定位:如何評價薛瑄及“河東學派”第一章 河東學派的地域淵源第一節(jié) 王通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思想的影響一、王通其人其事二、王通的哲學思想三、王通對河汾地域文化的影響第二節(jié) 柳宗元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思想的影響一、統(tǒng)合儒釋二、天人關系三、大中之道第三節(jié) 王通“巾說”與柳宗元“大中之道”及其對河東學派的影響第二章 河東學派形成的社會原因和思想淵源第一節(jié) 明初調和朱陸思想及其理論轉向一、相爭與相融二、實體化與去實體化第二節(jié) 曹端哲學對河東學派的影響一、曹端的哲學思想二、曹端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的影響第三節(jié) 明代河東學派的形成一、河東學派興起的社會原因二、北方河東學派的興起第四節(jié) 河東學派是理學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一、元代理學發(fā)展的趨勢二、明代初期理學的發(fā)展趨勢第五節(jié) 河東學派并非“恪守宋人矩矱”一、從《明儒學案》看“河東之學”二、從薛瑄思想看“河東之學”第三章 薛瑄及其哲學思想(上)第一節(jié) 薛瑄簡介第二節(jié) 薛瑄師承考第三節(jié) 薛瑄的主要哲學思想一、理氣觀二、復性說三、實學觀及其對明清實學的推動第四章 薛瑄及其哲學思想(下)第一節(jié) 薛瑄的人生修養(yǎng)與境界追求一、薛瑄的“誠”、“敬”修養(yǎng)思想二、薛瑄的“性天通”理想境界第二節(jié) 薛瑄的政治哲學思想一、論“清廉”二、論“勤政”第三節(jié) 薛瑄的教育思想一、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二、為師之道的論述三、為學方法的閩釋四、現代教育的啟示第五章 薛瑄之后河東學派的發(fā)展第一節(jié) 薛瑄之后河東學派師傳考第二節(jié) 河東學派的傳承與變化——關中諸儒一、王恕的“誠敬”實學思想二、薛敬之“心以氣動”的理學思想三、呂柟“性氣相即”的理學思想四、關中諸儒的思想分化第三節(jié) 心性實體化傾向及其嬗變第六章 薛瑄及河東學派在古代哲學史上的地位第一節(jié) 薛瑄對朱子學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 薛瑄對心性學的修正第三節(jié) 薛瑄與關學中興第四節(jié) 河東學派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地位余論 關于“河汾道統(tǒng)”說第一節(jié) “河汾道統(tǒng)”說的提出第二節(jié) “河汾道統(tǒng)”在儒家道統(tǒng)中的地位第三節(jié) “河汾道統(tǒng)”在儒家道統(tǒng)中的影響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河東學派的地域淵源河東地區(qū)學術源遠流長,歷代不乏大儒。在薛瑄及河東學派出現之前,河東地區(qū)學術文化氛圍濃厚,有著良好的地域發(fā)展傳統(tǒng)。在哲學思想發(fā)展方面,隋朝大思想家王通,唐代大哲學家柳宗元對薛瑄及河東學派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地域文化上講,是河東學派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第一節(jié) 王通哲學思想對河東學派思想的影響一、王通其人其事王通,字仲淹,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zhèn)(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通化鄉(xiāng)平原村)人,生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卒于隋大業(yè)十三年(617)。死后,門人私謚“文中子”。王通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王隆,字伯高,曾教授門人許多。隋開皇初年,王隆以國子博士待詔云龍門,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七篇,總結六代的興衰得失,后又出任武陽郡昌樂縣(河南南樂縣)縣令,再轉遷忻州銅川縣(山西忻縣西)縣令,所以后來被稱為銅川府君,任滿退歸,遂不仕。
后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初稿寫于2002年10月至2005年1月,于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作了修改,送方克立、周桂鈿、張錫勤、魏宗禹、周可真等專家進行評審,他們對論文的價值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也指出了論文的不足之處,使我收益頗豐。2006年7月至2007年2月,我綜合評審專家的意見,對論文再次做了修改。對于中國哲學,我深知她的博大精深。1993年我從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那時主要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對哲學問題很少涉獵。1995年我考入山西大學歷史系,師從趙瑞民先生習中國古代史,蒙趙先生指點,主要對宋明時期的儒學做了初步探討,這也為我日后從事中國哲學的學習和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1998年從山西大學畢業(yè)后,我分配到山西省教育學院歷史系工作,又得到楊東升先生的指點和幫助,使我的知識面得以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2003年9月,我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師從劉文英先生學習中國古代哲學。在南開大學期間,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主要問題作了比較深人的探討,當時主要集中于對北方理學的探索。
編輯推薦
《河汾道統(tǒng):河東學派考論》為中國哲學青年學術文庫系列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