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蘇振武 著 頁數:370
內容概要
《漢之魂:蘇武精神及其現代價值》首次系統(tǒng)梳理了西漢時期偉大的愛國者、民族英雄蘇武的歷史事跡和精神價值,并從歷史考證、傳統(tǒng)文化、海外研究、家庭流變、文學藝術等多角度對其事跡與精神做出了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并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當代語境,詮釋其具有當代價值和社會意義。
作者簡介
蘇振武,1952年2月生,陜西武功人,漢蘇武后裔 陜西高校教學名師,寶雞文理學院教授,哲學系、社會科學部和教育干部培訓中心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系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暨西北實驗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教育管理分會理事暨教育策劃學術委員、陜西孔子研究會常務理事、蘇武研究會副理事長等,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實問題及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主持陜西省、省教育廳等人文社科計劃項目12項;主持省級教改項目和省級精品課程、省級教學團隊建設:出版學術專著4部,論著10部:發(fā)學術論文60余篇 獲陜西省政府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4項:獲寶雞市政府優(yōu)秀社科成果一、二、三等獎5項;獲國家和省級學術團體科研成果一、二等獎16項。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研究蘇武精神的現實意義蘇武精神與道德價值研究蘇武與時代精神高節(jié)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武論蘇武精神的道德價值和現代意義蘇武所體現道德精神之時代價值蘇武、司馬遷與李陵的人生悲劇及其意義試論蘇武精神的主要亮點蘇武精神的內涵及教育價值從蘇武事跡論儒家理想人格之實踐民族和平與國家尊嚴:蘇武生死抉擇的最高價值準則蘇武精神的內在價值意蘊論蘇武的慎獨精神及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淺談蘇武精神的認同意識蘇武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主要特點及建設經驗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呈現的道德理性精神——兼論現時代中國文化何以挺立“誠”與蘇武精神儒家氣節(jié)觀與蘇武精神先秦儒家孝忠觀念與蘇武精神蘇武精神與儒家思想中國傳統(tǒng)氣哲學范疇的倫理意蘊略探——從蘇武的氣節(jié)觀說開去中國傳統(tǒng)社會“忠”的觀念與蘇武精神蘇武與蘇氏家族史料研究關于蘇武研究的若干問題論蘇武的仕宦及氣節(jié)西漢蘇建家族遷武功考蘇武持“節(jié)”之考辨關于蘇武牧羊北海故地的考證與思考蘇武與中古武功蘇氏的家傳文化“梅山蘇氏”漢化史跡鉤沉從周司寇蘇忿生家居析《史記》蘇建里貫杜陵說蘇建蘇武父子英烈事跡與里貫考析蘇武精神的海外影響研究蘇武精神和韓國文化蘇武氣節(jié)及其對印尼蘇姓后裔的影響文學作品中的蘇武形象研究蘇武精神在上海五四新文學中的蘇武形象——評顧毓琚的話劇《蘇武》宋元時期題蘇武畫像詩管窺蘇武節(jié):古代詩歌中獨特的文化意象附錄在首屆“蘇武精神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在首屆“蘇武精神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在首屆“蘇武精神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開幕式的講話在首屆“蘇武精神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首屆“蘇武精神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首屆“蘇武精神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綜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蘇武精神與道德價值研究 蘇武與時代精神 金春峰 蘇武在漢武帝天漢兀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憑著民族的自尊和一顆忠于漢室的心,誓不降匈奴,茹毛飲血,手持“漢節(jié)”,歷經各種艱難困苦,在今貝加爾湖苦寒之地牧羊,19年不變節(jié)。光榮歸漢后.人們向這位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英雄表達敬意。蘇武崇高的氣節(jié),堅定忠貞的愛國決心,成為巾國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榜樣。 蘇武的出現并非偶然,也非完全個人特性的呈現,而是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產物。 蘇武身上體現的首先是一種時代的英雄氣概。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英雄群起、民族精神意氣風發(fā)的時代。人們渴望建功立業(yè),敢于英雄揚名,涌現了大批有非凡才能和功業(yè)卓著的人物。從秦末漢初到蘇武生活的時代,約三代人的時間。第一代人的代表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蕭何、韓信、張良、曹參、陳平、周勃,以及呂后等人?!氨丝扇《病薄ⅰ氨丝扇《靡病?,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tài)。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是這個時代的特點。這足個人才能定勝負的時代。沒有任何先世、世家的背景,人人都在同一起跑點上.競爭的規(guī)則是平等的。第二代人處于平定吳楚七圍叛亂,削平諸侯割據,鞏固剛剛建立的大帝國,維護民族和文化統(tǒng)一的時代。賈誼、晁錯、公孫弘、董仲舒、司馬談、周亞夫、主父偃等屬于這個時代?! ≠Z誼獻《治安策》,公孫弘“以白衣為天子三公”,董仲舒獻賢良三策,主父偃獻“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都是這個時代有代表性的人物。第三代人處于反擊匈奴侵略,解除邊患,擴展民族和文化之大統(tǒng)一的時代。司馬相如、司馬遷、桑弘羊、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李陵、張騫、蘇武都屬于這個時代。“匈奴不滅,何以家為!”霍去病的這句豪言表現出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特點。這仍然是一個平民建功立業(yè)的時代,一個沒有等級設限以扼殺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時代。衛(wèi)青、霍去病出身侯家騎奴,沒有優(yōu)良的文化和顯赫的家庭背景。司馬遷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氣,度過生命的考驗,完成了《史記》。司馬相如拜為中郎將,遠赴四川、云南,略定西南夷……他們都表現出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氣概。蘇武亦是如此?! ∵@種英雄氣概不是個人的,遠非來自于個人氣質力量——勇敢、堅毅、視死如歸等的支持,更根本的來自于民族、國家和文化力量之強盛、優(yōu)勢所帶來的必勝信念的支持。伴隨著這種氣概的則是一種事業(yè)的正義感、進步感、道德感及其所涌現出的精神力量。蘇武雖然孤處匈奴,遠在異域,勢單力薄,但精神上卻是優(yōu)勢的、強大的。當衛(wèi)律勸蘇武投降時,武怒斥其“叛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女為見!”指出:“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正是這背后矗立的強大的祖國,一個發(fā)展到極高的優(yōu)越的文化和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使他能勇氣百倍,不感孤立,并能居高臨下,蔑視敵人以及匈奴加諸他的威逼和迫害。《漢書》以李陵作為反面襯托,更加有分量地把蘇武的高大英雄形象顯現出來。從《史記》來看,司馬遷對李陵是很有感情的。在武帝面前,司馬遷勇敢正直地為李陵辯護,一再指出,李陵作戰(zhàn)極為英勇.提五千步兵深入匈奴,為匈奴騎兵八萬所困,殺傷一萬余人,且退目戰(zhàn),連斗八日,直至彈盡糧絕而投降。李陵絕非貪生怕死之徒,亦非作戰(zhàn)失誤導致失敗。從動機、從成敗來看,李陵的投降雖可譴責,但也是令人惋惜和同情的。在兩國你死我活斗爭的年代,嚴厲律法是必要的,如此才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置之死地而后生,斷絕一切妥協(xié)茍活、貪生怕死的念頭,組成軍紀嚴明的鋼鐵一樣的隊伍。司馬遷之因為李陵辯護而受腐刑,也是由于這一點。這是一個軍法的時代,也是一個講軍法的場合。司馬遷是犯了錯誤,但司馬遷的辯護卻顯示出人性和理性的光輝?!稘h書》大大發(fā)揮了司馬遷的觀點。在《蘇武傳》中,更詳盡地描述了李陵戰(zhàn)斗的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當武帝因誤信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漢書?李廣蘇建傳》)而殺了李陵的老母,“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同上),李陵認為與漢恩義斷絕、投降亦心安無愧時,蘇武的高大、英勇、威武不屈形象,卻使他又一次不得不自慚形穢、自愧自恨。蘇武越是堅貞不渝,表現出對民族的忠心不二,李陵就越是感到自己罪孽的深重,良心的愧疚。故當李陵勸降,蘇武義正辭嚴表明決不有負漢恩、決不投降時,李陵不能不為之感動,說:“嗟乎,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以后,當蘇武光榮歸漢之際,李陵與蘇武訣別,起舞、作歌、坦剖心跡,說:“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泣下數行,情不自已,評價蘇武為“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這一評價,深深地反映出“漢”的歷史和文化之在李陵心中磨滅不去的崇高和榮光。因為如果不是如此,李陵也就不可能講出這樣的話了。這又可以反轉來使人們看出,“漢”——民族和文化的偉大和強盛在鼓勵蘇武的斗爭勇氣中,具有何等重大的分量! 從司馬遷、蘇武甚至李陵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孝”——對民族的大孝在當時享有的巨大精神力量?! 靶ⅰ痹谥袊且环N帶有宗教性的道德,以祖靈崇拜為根基,具有源遠流長和牢固濃烈的心理和文化基礎。遠在殷商時代,上帝和祖靈崇拜這兩大信仰就已構成為殷文化及其精神生活的核心,而祖靈崇拜更具重要地位。殷人龜卜求問的對象即是祖靈。祖靈之祭以周祭的形式,幾乎無日不在進行,顯示祖靈仍直接生活在家族中,庇佑和監(jiān)視著后人的一切重大行動。周代繼承了殷人的這兩大信仰,亦同樣把祖先、祖靈崇拜置于優(yōu)先的地位。從《詩經》來看,周人詛咒、埋怨老天的詩是有的,但對祖先則只有感恩、崇敬和信仰。這里的原因是,殷人及周人和以色列猶太人不同,他們居于中原的中心,國力強大,沒有被別人奴役而是勝利地征服與同化別的族群與文化。這使他們把自己看成天之驕子,而特別歸功于祖先的積德積功。在中國,這種對祖先的感恩之心,逐漸凝結成為一整套祭祀禮儀和儒家的禮文化、孝文化,構成《儀禮》、《禮記》的核心?!傲⒌?、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人生價值,也成為全部價值觀的核心。在孔子提倡的忠孝仁義中,“孝”則成為“行仁之本”。 在漢代,“孝”更享有“天之經,地之義”的永恒地位,不僅是普遍的、絕對的,也是像天地一樣神圣和不可侵犯的。漢人說,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被認為是孔子“內圣”的基本,亦是“外王”事業(yè)的基本。與先秦相比,在漢代不僅“孝”的地位大大提升了,“孝”的內涵和重點也發(fā)生了時代性的變化。變化的特點是強調建功立業(yè),走出家族、“推恩”,而凸顯國家和天下的眼光與胸襟。出現在秦漢時期的《孝經》,提出有“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士庶人之教”?!傲⑸頁P名,以顯父母”,成為士庶人“孝”的內涵。如果說曾子、孟子的“孝”不離家族,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等;那么霍去病的豪言“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則把國擺在第一位,把漢代人之“達孝”觀所具有的闊達胸襟、功業(yè)氣概反映出來了。蘇武“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亦反映同一胸襟。司馬談臨終,遺囑司馬遷完成《史記》,流淚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奔液蛧?,“孝”和“忠”——忠于事業(yè),忠于國家、民族被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詽h代有一大批英才人物涌現出來,走上了建功立業(yè)、封侯揚名的道路。李廣六十歲了,還要披掛上陣,爭當前鋒,打頭陣。目的就是封侯,光耀家族和國家。司馬遷腸一日九回而不死,就是要完成《史記》,“藏之名山,傳于后世”,為家世、為父親揚名。蘇武駁斥李陵勸降,謂:“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又謂:“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斧鉞湯鑊,誠甘樂之?!比⒎夂畹臉s光,也成就了蘇武的一片忠誠和孝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