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性理論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喬治·J.E.格雷西亞  頁數(shù):339  譯者:汪常硯,李志  
Tag標簽:無  

前言

文本是人類經(jīng)驗最常遇到的對象之一。實際上,諸種文化和文明的基礎就是由許許多多的文本構成的。文化包括人類社會發(fā)展起來的、使其自身適應并處理所處環(huán)境的一切東西。宗教、藝術、科學、哲學、道德、價值觀、法律、組織機構、技術、語言等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明是復雜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種將知識和信息保存下來并傳遞給后世的可靠方式得以發(fā)展起來。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都依賴于文本,因為正是文本構成了大多數(shù)知識和信息借以傳遞和存儲的種種手段。不過,文化可以只依賴于口頭文本(oral texts),文明卻還要依賴于筆頭文本(written texts)。同借助于口頭文本所可能實現(xiàn)的知識和信息的傳遞相比較,借助筆頭文本所實現(xiàn)的這種傳遞更偉大、更準確,持續(xù)的時間也更久遠,并由此使文明趨于精巧和復雜。筆頭文本直到現(xiàn)在仍是文明的構造材料。至于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筆頭文本是否能在將來依然如此,我們現(xiàn)在作出回答還為時過早。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卻是明確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著并將繼續(xù)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哲學家們從來沒有忽視過文本的重要性,在西方尤其如此,他們對文本的興趣可以追溯至西方文明的源頭。在古典古代(antiquity)和公元紀年的初期,哲學家們對文本的關注是顯而易見的,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哲學家們將相當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語言上面。在文學界,對文本和文本性(textuality)的探討越來越熱烈。文學批評業(yè)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關乎解釋、作者權(authorship)以及讀者在決斷文本的意義和功能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等。實際上,這些關注主要導致了某些哲學家(特別是某些處在大陸傳統(tǒng)中的哲學家)開始注意到由文本引起的種種謎題。

內容概要

  是人類經(jīng)驗最常遇到的對象之一。實際上,諸種文化和文明的基礎就是由許許多多的文本構成的。文化包括人類社會發(fā)展起來的、使其自身適應并處理所處環(huán)境的一切東西。宗教、藝術、科學、哲學、道德、價值觀、法律、組織機構、技術、語言等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明是復雜的文化,在文明中,一種將知識和信息保存下來并傳遞給后世的可靠方式得以發(fā)展起來。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都依賴于文本,因為正是文本構成了大多數(shù)知識和信息借以傳遞和存儲的種種手段。不過,文化可以只依賴于口頭文本,文明卻還要依賴于筆頭文本。同借助于口頭文本所可能實現(xiàn)的知識和信息的傳遞相比較,借助筆頭文本所實現(xiàn)的這種傳遞更偉大、更準確,持續(xù)的時間也更久遠,并由此使文明趨于精巧和復雜。筆頭文本直到現(xiàn)在仍是文明的構造材料。至于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筆頭文本是否能在將來依然如此,我們現(xiàn)在作出回答還為時過早。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卻是明確的,那就是文本在文化和文明中一直扮演著并將繼續(xù)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喬治·J.E.格雷西亞 譯者:汪常硯 李志喬治·J·E 格雷西亞是美國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哲學系的杰出教授,在哲學史尤其是在中世紀哲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時又是英美解釋學領域的代表性人物,而本書就是他的最重要的解釋學著作之一。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序言導言:問題一、問題的一般特征二、總體綱要A、文本的邏輯:內涵、外延和分類法B、文本的認識論:理解、解釋和可辨識性第一部分 文本的邏輯1、內涵一、文本定義的組成要素A、構成文本的實體(ECTs)B、符號C、特定的意義D、意向E、選擇和排列F、語境二、文本的約定性三、結論2、外延一、文本與語言二、文本與人造物三、文本與藝術客體四、文本與作品五、結論3、分類法一、形態(tài)分類A、現(xiàn)實文本(1)歷史文本(2)當代文本(3)中間狀態(tài)的文本B、意向文本C、理想文本二、功能分類A、語言功能(1)信息文本(2)指示文本(3)表達文本(4)評價文本(5)執(zhí)行文本B、文化功能(1)法律文本(2)文學文本(3)哲學文本(4)科學文本(5)宗教文本(6)歷史文本(7)政治文本(8)教育文本(9)懺悔文本(10)娛樂文本(11)啟示文本(12)備忘文本(13)文本的其他功能范疇三、結論第二部分 文本的認識論4、理解一、理解VS意義二、理解的數(shù)目三、理解與文本的同一性四、理解的限度A、意義的限度(1)意義中的本質差別與偶然差別(2)意義與意義的含義(3)意義與意向B、確立意義限度的各種因素(1)作者(2)讀者(3)語境(4)社會(5)語言(6)文本(7)文化功能C、文本理解的限度D、對文本的理解不同于歷史作者理解的合理性V、理解的真值與客觀性五、結論5、解釋一、解釋的本質和本體論地位二、解釋者的兩難境地與解釋的功能A、歷史的功能B、意義的功能C、含義的功能三、解釋的類型:文本解釋vs、非文本解釋四、解釋的數(shù)目、真值與客觀性A、文本解釋的問題(1)數(shù)目(2)真值(3)客觀性和主觀性B、非文本解釋的問題五、解釋的理解、意義與解釋六、結論6、可辨識性1、我如何知道一個事物是文本?二、我如何知曉一個文本的意義?三、我如何能確信自己知道了一個文本的意義?A、文本理解中的預期行為和確定性B、幾種異議C、傳統(tǒng)在文本的可辯識性中的作用四、結論結語: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主要參考文獻人名索引主題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 文本的邏輯1、內涵本章旨在回答這一問題,即什么是文本。本章旨在通過提出一個為文本性概念提供內涵分析的文本定義來回答這一問題。文本的定義是任何一種文本性理論的基石,因為它不僅會闡明文本性概念本身,還有助于澄清與此相關的其他哲學問題。而且,我所提出的定義,將有助于闡明導言中提到的解決一些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它將指明一種用來解決以互不相容的方式思考文本所帶來問題的方法。因而,我們將揭示為什么文本總是根據(jù)那些稱謂(例如,意指文本既是物理實體又是非物理實體的稱謂)而被提及的原因,并將表明這些稱謂既不意味著文本的性質是互不相容的也不意味著我們是用一種不一致的方式來思考文本。發(fā)現(xiàn)一個恰當?shù)奈谋径x絕非易事,這不僅因為文本具有復雜而獨特的性質,還因為人們已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文本概念,近年來情況尤其如此。有兩種討論文本定義的程式:一種是從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定義,然后對該定義的意義和含意(implication)進行分析;另一種是從討論提出一個定義所包含的問題開始,沿著這種方式考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直到形成一個可接受的定義。第一種程式的主要優(yōu)點是清晰性-因為它預先給出了所贊成的定義,從而提供了一個引導后續(xù)討論的坐標。

后記

本書作者喬治·J·E 格雷西亞是美國紐約大學布法羅分校哲學系的杰出教授,在哲學史尤其是在中世紀哲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同時又是英美解釋學領域的代表性人物,而本書就是他的最重要的解釋學著作之一。2000年我在芝加哥的一家書店購得此書英文版后,就有意將它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然而,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使我很難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本書的翻譯上來,故翻譯工作一直時斷時續(xù)。后得李志博士相助,才使本書的翻譯得以最終完成。幾年來,本書的翻譯一直受到格雷西亞教授的關注、支持和幫助。他不僅給我惠寄了本書的姊妹篇《文本:本體論地位、同一性、作者和讀者》,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本書翻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且還欣然為本書中文版作序,概述了他在解釋學領域的探索歷程,為中國讀者理解這部著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值此書中文版付梓之際,我們謹向格雷西亞教授致以誠摯的謝意。本書的翻譯還得益于李白鶴博士的大力幫助。從最初的譯稿到最后階段的勘校,她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我們對她表示衷心的感謝。格雷西亞教授在本書“中文版序”中說:“翻譯是一項充滿歧途、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出錯的艱巨任務?!睂Υ?,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深有感觸。他的這部著作旁征博引、縱論古今,所涉知識領域甚廣,其中又夾雜著多種文字,翻譯起來有很大難度。盡管我們在翻譯過程中盡了最大的小心,但錯謬之處定在所難免。望識者不吝指正。汪信硯2008年7月15 于武昌珞珈山

編輯推薦

《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旨在提出一種理論,這種理論不僅相關于文本的本質,也相關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釋。被言說的詞語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隱秘力量,當教誨從言說者的口中直接傳向徒的耳朵時,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人印象深刻。-《哲羅姆》圖畫看似充滿活力,但如果你向它們發(fā)問,得到的卻總是一片莊嚴的沉默,被書寫了的言語同樣如此。-蘇格拉底《斐多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本性理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