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日)佐佐木毅,(韓)金泰昌 頁數(shù):298 譯者:崔世廣
Tag標簽:無
前言
近年來,“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這一用語在我國學術界開始逐漸被人們所熟悉,這一方面來自于我國學術界對于國外前沿學術思潮的敏感反應,另一方面則與日本公共哲學研究者在我國的推介多少有關。其實,在半個多世紀前,“公共哲學”這一用語就在美國出現(xiàn)了,1955年著名新聞評論家、政論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出版了一部名為《公共哲學》(The Public Philoso-phy)的著作,倡導并呼吁通過樹立人們的公共精神來重建自由民主主義社會的秩序,他把這樣的理論探索命名為“公共的哲學”。但是,此后,對公共哲學的探索在美國乃至西歐并沒有取得較大的進展,盡管也有少數(shù)學者如阿倫特、哈貝馬斯等相繼對“公共性”問題做過一些理論探討。
內容概要
本書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經濟學家們圍繞著是否可以通過國家介入和控制私人利益來實現(xiàn)公共善以及應該如何看待日本的經濟問題等進行了討論。
作者簡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東京大學前校長,現(xiàn)為學習院大學教授,政治學家。主要著作:《馬基亞維利的政治思想》(巖波書店,1970年);《柏拉圖與政治》(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政治學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
書籍目錄
前言論題一 公私問題與自發(fā)性中間組織 ——從公共利益的觀點來看 1.競爭的含義 2.競爭引起的視野短期化 3.如何修繕缺陷 圍繞論題一的討論論題二 從社會選擇的觀點看“公”“私”問題 1.福利經濟學與社會選擇理論 2.公共“善”的形成與合理的社會選擇:阿羅的理論體系 3.對阿羅社會合理性的批判:詹姆斯·布坎南 4.阿羅的一般不可能性定理 5.個人“自由”的社會尊重與公共“善”的有效達成可能性 6.結果主義觀點與非結果主義觀點 7.公共“善”的替代性研究:社會選擇理論的再構成 8.公平競爭的義務與公平游戲的設計 9.作為不可能性定理向可能性定理轉換的轉換機制之個人的功能 圍繞論題二的討論論題三 從財政問題看公私問題 1.公共經濟學的觀點 2.稅制改革、養(yǎng)老金改革與公私的矛盾 3.財政赤字與世代間的會計 4.市場與公的關系 5.新公共經營 6.今后的課題 圍繞論題三的討論綜合討論一 討論公私問題的框架/私與公共的區(qū)別界限/“公”的問題的研究方法/公共價值與經濟利害/法與公共性/倫理、道德與經濟學/基于自立的連帶社會/經濟學中人的形象/追求利益與企業(yè)倫理/公共的道德律、私的道德律與經濟學/熊彼特與凱恩斯/公共決策者的重要性論題四 全球化、風險社會與公共規(guī)則 1.后凱恩斯派(異端派)的五個特征 2.全球化的歷史認識 3.社會組織與共通集團的交叉點 圍繞論題四的討論綜合討論二 復數(shù)的經濟學/公共善與公共財富/知識產權與公私/科學知識與公私/私的選擇與公共判斷/規(guī)則設定與“選擇的自由”問題拓展 市場、國家與人/市場、資源與環(huán)彬文明與市場、戰(zhàn)場/市場與競爭/市場與制度運用/圍繞公平性/制度改革的結構、公共的道德律/市場與語言的類推/“共有的規(guī)則”/規(guī)則體系與協(xié)調社會/經濟學的公共性/“螞蟻和蟋蟀”/市場這一直接民主主義/經世濟民的思想/經濟合理性/“公共化的財富”/對抗價值的必要性/“來自外部的價值觀”/公共哲學與經濟學/收入轉移的問題/經濟與科學技/生活者的視點/消費者的經濟活動與公共性/經濟與公共性后記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論題一 公私問題與自發(fā)性中間組織——從公共利益的觀點來看1.競爭的含義(1)競爭與合理性經濟理論中使用的“完全競爭”這一概念,歸根結底是用來分析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包含現(xiàn)實的“期望”。我想提醒大家,現(xiàn)實的問題歸根結底在于是否存在能夠進行有效經濟競爭的環(huán)境,而不是消費者或企業(yè)“是否無數(shù)地存在”。因為即使在市場中某一財富的生產者只有兩三個,只要生產者之間不是合伙(聯(lián)合)的關系,競爭就十分激烈,并迫使生產者進行合理的選擇。這樣,在新古典派的經濟理論中總被假設的“完全競爭”,并不是記述現(xiàn)實的經濟競爭本身的過程的。哈耶克指出,競爭是“在無法事先預知的情況下,用來發(fā)現(xiàn)誰是最優(yōu)秀的,誰是完成得最出色的精良裝置”①。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競爭才能發(fā)現(xiàn)最好的方法。在知識不完備的經濟社會,現(xiàn)實中哪種方法才是在一定條件下費用最小的生產方法,幾乎是無法事先得知的。只有通過競爭的過程,才能漸漸發(fā)現(xiàn)最好的生產技術,所以可以說競爭就像“科學實驗”,即競爭首先是“用于發(fā)現(xiàn)的程序”。經濟競爭使人們選擇合理的行動以實現(xiàn)經濟效益,這是經濟學所講述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命題并非主張“人是合理的存在”。經濟學只是把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比如使費用最小化那樣的)行動,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那樣的經濟作為分析對象進行假設,并不是主張現(xiàn)實的人像邏輯機械那樣形成的①。所謂“個人”,并不是像我們假設的那樣連貫一致(首尾一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喜好,在選擇之間不會發(fā)生任何矛盾。實際問題是,“今天自己是這么想的”和“明天自己會如何選擇”未必一致。這不僅是因為在今天和明天情況發(fā)生變化,實際上即使在“明天會發(fā)現(xiàn)未知的自己”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對自身的信息掌握得也不完全?;蛘?,即使僅取現(xiàn)在這一時點,有時也會覺得“我雖然是這么想的,但另外的我卻又那樣竊竊私語”。所以,無論取某一個時點,還是從跨時間來看,都不能保證沒有邏輯矛盾的自己。這樣看來,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制度,都可以有一個特別的解釋。托馬斯·謝林在《選擇與結果》(Choice and Conse quence)一書中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小說《白鯨》中出現(xiàn)的韋伯船長說:“把自己的腿切斷”,可是到了真的要被切斷的時候,又拼命拒絕了。更為有趣的是,比如為什么會有日歷呢?新年又是怎樣定下來的呢?“日”、“周”、“年”這些概念確實是由天文學的發(fā)現(xiàn)而產生的,但卻是由社會制度的設定而加以區(qū)別的。并不是說因為是新年,所以太陽和地球的關系就發(fā)生特別的變化。但是,人自身會在“新年”里作出新的決定。同樣是謝林的例子。請想想自己睡覺前設定鬧鐘的情形。因為明天必須在八點起床而設定了鬧鐘,但自己也知道一旦在八點鬧鐘響了就會把它關掉。所以,這個時候強制自己保持首尾一貫的行為的一種解決辦法,就是把鬧鐘放在遠離自己睡覺的地方。雖然上鬧鐘并不是社會性的制度,但在社會性制度中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把“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跨時間地規(guī)定下來的系統(tǒng),怎樣才能被創(chuàng)造出來呢?這也許是各種“職能團體”、“家庭”、“地域社會”所具有的智慧的結晶吧。“在不侵犯正義規(guī)則的范圍內,個人只考慮自己自身利益而行動的話,將會被看不見的手所引導,增大社會整體的福利?!边@是亞當·斯密的著名命題。但是,對這一命題加以怎樣的限制,我認為是對其后經濟學的展開給予重要影響的工作。然而,比起個人競爭會增加社會福利、厚生這一經濟理論性問題,更應該討論一下競爭對現(xiàn)實社會具有怎樣的意義。經濟學對人們行動的分析,就是從下述認識開始的,即競爭性經濟迫使人們進行合理的選擇,只有這個“合理性”才經得住理論性分析。與關于人自身知識的問題相關聯(lián),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信息,也就不需要“競爭”這一裝置了。只有通過實驗性競爭,才能發(fā)現(xiàn)到底誰的生產方法好,誰開發(fā)了人們所希望的那種生產方式。只有跑完了100米才知道誰最快,而在起跑線上是無法判斷的。其起到了挖掘埋藏在社會中的知識的作用,競爭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是“用于發(fā)現(xiàn)的裝置”。另一方面,相對于與“合理性”表里一體的“競爭”的概念,人們還有著“作為游戲的競爭”的欲望。不可否認,游戲對于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某種東西。為了在競爭中獲勝而努力這是事實,但通過努力發(fā)現(xiàn)競爭“非常有趣”這也是事實。也就是說,競爭有著“游戲”的一面?!坝螒颉币灿懈鞣N各樣的類型①。如球類運動或國際象棋那樣的與對手一爭高低的類型,輪盤賭和擲骰子那樣的全憑運氣(luck)的類型,過家家那樣的在想象中表演玩耍的類型,還有過山車、滑冰那樣的追求危險和刺激感覺的類型,在現(xiàn)實的游戲中存在很多這些類型的組合。現(xiàn)實社會的經濟競爭,具有第一種類型和第二種類型組合的性質。其不僅具有為了生存的、作為徹底追求合理性的競爭的一面,還是一種從對超越了“為了什么”的合目的性的游戲的追求中衍生出來的競爭。(2)經濟競爭和不當競爭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時,就會發(fā)現(xiàn)要重新思考競爭體系本身,僅僅從合理性和效率的角度出發(fā)是不充分的?!案偁帯庇兄鲜龅膬?yōu)點,但一旦競爭過度,就會利益相抵,并給社會帶來更為嚴重的負面效果。如果對于“競爭”的結果其報酬體系過于刺激性的話,就包含著產生不正確和扭曲的可能性。這也適用于實體經濟。經濟的競爭體系因運營方式不同,也包含著使這一體系的優(yōu)點轉化為致命的缺陷那樣的危險。第一,如果競爭體系的評價、報酬制度極端到引發(fā)人們的嫉妒和怨恨的程度,必然產生心理的“扭曲”和不正當行為。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到人類為何會陷入戰(zhàn)爭狀態(tài)時,作了如下論述:“人的本性中原本就存在著容易引起爭端的三個重要因素。第一是競爭,第二是不信任,第三是自負。”①人們雖然有微小差別但大體相似,很多時候會對同一事物感到渴望或厭惡。這樣一來,不僅圍繞同一事物容易產生紛爭,而且在其過程中出現(xiàn)不正當行為的可能性也很大。特別是勞動報酬的差距越大,發(fā)生紛爭與不正當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在經濟學的某一領域,對這樣的競爭報酬結構和參加者動機(誘因)的關系的分析,近年來逐步得到發(fā)展。即差價為多大時,能更多地激發(fā)起參加者的斗爭本能這一問題①。與職業(yè)體育一樣,在實體經濟中也是報酬差距越大競爭就越激烈。但是作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別,或者作為圍繞晉級競爭的結果,在企業(yè)內的待遇差別是否越大就越能激發(fā)勞動欲望呢?那倒不一定。競爭刺激性的體系,如果是由報酬差距越大越好這樣簡單的理論構成的,也有其局限。如果僅僅擴大差距的話,以隱蔽的形式發(fā)生違背規(guī)則的幾率就會增大?;蛘咴诟偁幷咧g實力大體相當?shù)臅r候,會發(fā)生共同串通進行假比賽,然后背地里平分獎金這樣的不正當行為。在奧運會上服用興奮劑,還有幾年前在法國所發(fā)生的足球假比賽等,就是這樣的例子②。就是說,用胡蘿卜來刺激人們的競爭本能這樣的一元性報酬制度的競爭,有著明顯的界限。人的精神結構并不是那樣直線型的,它同時也具備鉆某個體系空子的(惡)智慧。所以就會采取(雖然是鉆空子但實質上)破壞規(guī)范和規(guī)則的行動。如果對競爭的結果不設定合適的報酬制度,競爭就會產生不正當行為。競爭的第二個問題,是競爭的自我目的化、發(fā)生目的和手段顛倒的情形。實體經濟中的競爭,本來是從衣食住到名譽都帶有某種目的性,在進入競爭之前首先應該存在著“野心”。但是,那種野心不知什么時候消失了,變成只是滿足于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在競爭結束時,競爭本來的目的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失去而追求勝利,作為目的的野心從競爭中剝離。這種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游戲的世界中,在現(xiàn)實的經濟競爭中也能看到一些這樣的例子。例如,計算機領域的技術革新,已經陷入了給使用者帶來不便和麻煩的狀態(tài)。教育社會學家竹內洋所說的入學考試中的“無欲望競爭”也是這種典型①。在高考中,有很多年輕人是因為難考才參加考試的。但是一旦通過了考試,“想考上”這種欲望因得到滿足而消失了。這種顛倒,由于實體經濟競爭轉化為空虛的游戲,意味著教育本來所承擔的作用部分空洞化了。以上所述顯示,盡管在生存和游戲兩種意義上競爭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但徹底追求合理性的競爭包含著若干危險性。就像歷史地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扼殺經濟競爭是一種無理的暴行一樣,只從效率性的角度來贊美競爭也同樣愚蠢。
后記
0.0這次的第28次公共哲學共同研究會(2000年12月16-17日),是以“日本經濟與公私問題”為中心議題而召開的。在這里聽了論題,參與了提問討論,在展開討論的過程中重新有所實感,在此后也一直進行了種種思考。如果把問題點歸納一下的話,大致內容如下。0.1在經濟(意識、活動和體系)中,“公”、“私”具有怎樣的意義?另外應該怎樣把握“公共性”?或者,這樣的問題設定只會使問題復雜化,使討論混亂?0.2作為關于經濟(意識、活動和體系)的學問(學術)探究的經濟學,所謂“成為公共的”意味著什么?經濟學者以及經濟記者的大部分著作和發(fā)言遠離一般市民的健全的常識和切身感受,聽起來好像是別的世界發(fā)生的事一樣,這是為什么?經濟學僅限于經濟學者(專家)專業(yè)內的對話可以嗎?0.3專家之問的專業(yè)性討論當然是寶貴的。希望作為專業(yè)領域的經濟學能夠為人類及世界作出更多地貢獻。與此同時,也有必要促成專家與非專家之間,專家與一般市民之間的更有意義的對話。為此,用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問題,而且運用相互能夠理解的語言來交流,這比什么都重要。
編輯推薦
《從經濟看公私問題(第6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