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文學精神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王鐵仙 人民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王鐵仙  頁數(shù):366  

前言

這本集子把“文學精神”作為主題,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五四以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曲折多變,流派紛呈,在藝術上各有千秋,至今還在演進,未有止境。其中,最能吸引讀者的,是許多作品里蘊涵著一定的文學目標和社會理想。這些目標和理想并不一致,有的我們今天未必能夠認同。然而,這些作者有堅執(zhí)的目標,有熱切的理想,從而散發(fā)出他們的生命熱力,卻都是應該肯定的、贊賞的。

內容概要

  這本集子把“文學精神”作為主題,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五四以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曲折多變,流派紛呈,在藝術上各有千秋,至今還在演進,未有止境。其中,最能吸引讀者的,是許多作品里蘊涵著一定的文學目標和社會理想。這些目標和理想并不一致,有的我們今天未必能夠認同。然而,這些作者有堅執(zhí)的目標,有熱切的理想,從而散發(fā)出他們的生命熱力,卻都是應該肯定的、贊賞的?! 榱耸刮膶W具有這種內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應當懷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誠的態(tài)度,真切感受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心靈,表現(xiàn)和探測其復雜狀態(tài),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處。這樣,即使一部作品在語言和描寫上有點蕪雜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稱為優(yōu)秀之作。那樣的文學作品,必然會閃現(xiàn)人性的光輝,體現(xiàn)出人所固有的對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過在表現(xiàn)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現(xiàn)的;有的是通過對丑惡、灰暗的人和現(xiàn)實的否定而折射出來的,因而作家對丑惡、灰暗的東西不能認同甚至欣賞,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寫和反映,或只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說到“反映”,我們常常指向外在的現(xiàn)實,對深入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其實,寫出作家心中的真實,也是一種“反映”。在反映外在現(xiàn)實的同時,從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理想中的人和社會,這更值得贊賞。這一種反映,是對現(xiàn)實生存的精神超越,這種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文學精神。

作者簡介

王鐵仙,1941午生,浙江諸暨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學術總監(jiān),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在1985年本科任教期間獲上海市首屆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稱號。曾任華東師大副教務長(1986-1992)、副校長(1992-2001)。著有《瞿秋白論稿》(1984)、《瞿秋白文學評傳》(1987)、《新時期文學二十午》(2001),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文學學卷》(2005)、上海市二期課改高中語文教材(2002-?。┑?。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專著和論文獲多項獎勵,其中《瞿秋白論稿》獲上海市首屆(1979-1985)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著作獎,《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及其意義》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2002-2003)優(yōu)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中國左翼文論的當代反思》獲上海市哲學禮會科學(2004-2005)優(yōu)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書籍目錄

序 錢谷融/1輯一 個性主義的潮流中國文學中的個性主義潮流/3魯迅與中國近代的個性主義/23周作人的人性觀與個性主義思想的嬗變/35關注非理性的自我/53輯二 五四文學的傳統(tǒng)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及其意義/71從回歸走向輝煌/101文學的社會性與寫作的個性化/119文學:對現(xiàn)實生存的精神超越/123輯三 左翼文論的得失中國左翼文論的當代反思/135瞿秋白左聯(lián)時期的文學理論/163瞿秋白的大眾文藝論與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思想/189瞿秋白:在政治與文學之間/198輯四 魯迅精神的光耀魯迅的現(xiàn)代性思想與現(xiàn)代文學精神/215魯迅的魅力/251我們還要魯迅/257魯迅與瞿秋白:相通相契的心靈/262附錄中國左翼文論大事記/287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自清代前葉康熙朝開始,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此時清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開始鞏固,社會趨于穩(wěn)定。統(tǒng)治者尊儒重道,“朱子之學”被尊為官方哲學,道學家動輒擺出衛(wèi)道者的姿態(tài),指人為異端。自此,尊儒重道一直是統(tǒng)治者的國策。政治上,則持續(xù)實行高壓恐怖政策,屢興文字獄,據(jù)記載,在雍正、乾隆兩朝,文字獄多達65起。與此相應,復古思潮高漲,成為學術文化的主流。如康熙中期,王士禎、沈德潛為明中葉的前后七子翻案。王說“神韻”,沈倡“格調”,都主張“師古”,與晚明的“師心”對立;康熙后期,方苞創(chuàng)桐城派古文,以所謂“義法”為核心,也形成濃厚的擬古、仿古、合古的氣氛。乾隆年間的紀昀甚至只講“禮義”,對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都加以否定。這是一個漫長的令人壓抑消沉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氛圍里,晚明以來的那種人道主義和個性主義及其文學潮流,勢必低落了下來,未能在什么時候呈現(xiàn)大片亮色,形成一種氣候。不過,一種進步的思想觀念、文化精神既經(jīng)萌發(fā),不會因為外在的壓力而消失;何況晚明以后城市工商業(yè)仍然存在和發(fā)展著,個性主義就仍有其最深的土壤。只是它一般呈現(xiàn)出曲折低回的姿態(tài),間或(如乾隆中期和道光年間)閃現(xiàn)炫目的亮點。這是個性解放思潮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時間較長的階段,我們不妨對它作一個簡略的勾勒。離李贄的時代不遠的康熙初期,就有一位具有明顯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思想家黃宗羲。

后記

我很早就計劃寫一組論文,談談自己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精神的認識和感悟,但從1993年才動筆,到今年年初,陸續(xù)寫成和發(fā)表了十六篇,整理了一下,覺得似乎成了一個系列,我要想說的意見,暫時也好像說完了。經(jīng)過十五年的時間,在這個主題上,只有這么一點成果,很覺悵悵。這除了力有未逮之外,主要是因為我長期在學校兼任繁重的行政工作,時問十分有限。也因為這個緣故,這里的大部分文章,是我2001年從行政職務中解脫出來以后寫的。

編輯推薦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精神》包括個性主義的潮流、五四文學的傳統(tǒng)、左翼文論的得失、魯迅精神的光耀四部分。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精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