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行政史論集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俊清  頁數(shù):283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錄了作者關于中國政治與行政史研究的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內(nèi)容涉及制度考訂、人物評傳、文獻研究等諸多方面。其中關于北魏金陵地理位置的考察、中國最早的行政學會的考證,以及關于現(xiàn)代文官制度在中國形成和發(fā)展歷程的梳理等等,均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

李俊清,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兼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國際行政學會會員、中國行政管理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會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曾在美國杜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日本立教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并在法國、德國、瑞典、墨西哥等國家的多所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府與政治、民族地區(qū)行政管理。出版《現(xiàn)代文官制度在中國的創(chuàng)構(gòu)》、《中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叢書》、《政治與行政史論集》、《村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等專著15部,發(fā)表《民族地區(qū)公共產(chǎn)品的缺失與政策選擇》、《國外政治學研究的隊伍構(gòu)成及學術動向分析》等學術論文及《再論文明的沖突》等譯文80余篇。

書籍目錄

1.試析先秦及漢代文獻中的“方百里”2.北魏金陵地理位置的初步考察3.《中國史學》第2卷評介4.蘇轍役法主張述評5.蘇轍前期的革新思想6.蘇轍與道教7.蘇轍與道教有關的活動編年8.《欒城集》考9.《蘇穎濱年表》訂誤10.宋代對政府官員的法律監(jiān)督11.廉、仁、公、勤  ——真德秀論政府官員的職業(yè)道德12.關于司馬光《歷年圖》的幾個問題13.司馬光《百官公卿表》辨析14.《(稽古錄點校本)前言》質(zhì)疑15.《宋史藝文志》訂誤四則16.《梅仙觀記》考辨17.王稟與太原保衛(wèi)戰(zhàn)18.謝濤家族研究19.一代名將狄青20.王全斌評傳21.王溥評傳22.趙鼎評傳23.常倫評傳24.明代城防的寶貴經(jīng)驗  ——讀劉以守《乘障瑣言》25.山陰文物古跡漫談26.略論耿文光及其目錄學成就27.中國傳統(tǒng)文官制度及其特點28.關于中國第一個行政學會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29.古德諾關于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所行政學校的構(gòu)想30.民初文官隊伍中的特殊群體  ——縣知事錄用與管理制度研究31.移植與嬗變  ——論現(xiàn)代文官制度在中國的創(chuàng)構(gòu)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臥羊山位于右玉縣石塘村北1公里,海拔1783米。峰頂有墓兩座,一東一西排列,相距約70米。封土呈半圓形,基底為方形。東冢基座系石砌護墻內(nèi)填土筑成,高2米、長30米、寬29米。封土高6米,冢表覆蓋玄武巖石塊。西冢被一明代烽火臺擾動,基座高度不明,長寬均約25米。封土高4米。地表遺物有夾砂灰陶碎片,紋式為凹凸旋紋,有盤口罐口沿和甑底殘片。東冢南面有一段寬約8米,用石塊鋪成的道路。平頂山位于右玉縣牛心村北5公里處,海拔1689米、峰頂有墓兩座,一南一北排列,相距約百米。封土呈覆斗狀,下有石砌方形基座。東?;?米、長寬均為42米,靠北的石墻保存較好。封土高7米,冢表覆以石塊。西冢基座高約0.70米、長35米、寬25米,封土高6米。地表有夾砂灰陶、紅陶殘片,飾以弦紋,還有布紋筒瓦殘片。大南山位于右玉縣城西北約10公里,海拔1592米。當?shù)厝罕姺Q此山為“王墳疙瘩”。峰頂有墓兩座,東西并列。封土呈圓錐形,下有石砌方形基座。西冢石砌基座共分三層,逐層內(nèi)收,高約3米,最外層石墻長74米,寬43米,封土高6米。東冢石砌基座為二層,逐層內(nèi)收,最外層的石墻長約20米、寬11米,封土高5米。地表有大量的碎陶片,陶質(zhì)為夾砂灰陶,紋式有水波紋、連珠紋、人字紋、細弦紋等,也有素面夾砂灰陶。還發(fā)現(xiàn)有素面大磚、繩紋小盤、方格紋板瓦和不辨器形的殘鐵片。據(jù)清雍正十一年(1733)所修《朔平府志·方輿古跡》載,此山有孝文碑,碑“在縣南(指右玉城)三十里大南山中,碑缺不全,字磨滅不顯,以土粉印之,可辨者有‘三寶顯明(缺)積侍郎內(nèi)院(缺)廣武(缺)郡太子侍(缺)孝文石名李賀(缺)光(缺)年四月十日上為孝文皇帝文明(缺)百七十里(缺)敦山頂造(缺)天祿及七世所往前死后(缺)千百葉(缺)國家和門(缺)用之無匱(缺)伯曾祖’字樣,余俱不成文,不知為何朝孝文。明嘉靖間,分守大同中路參將李蓁、守備張璽重修大南山古剎顯明寺,有碑上刻‘漢孝文曾駐兵于此,因墓于山,遂建寺日顯明,供佛,命僧焚修,舊碑存焉’等文”。查《朔平府志·藝文志》有明正德年間蔣廷梁所撰《大南山古剎顯明寺重修碑記》,記云:“大同右衛(wèi)郡日恒陽,去云中六舍許,分守鎮(zhèn)城,昔古定邊也。

后記

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斷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意為人是一種群體性動物,群體生活需要秩序,而秩序的建立和維系又必然倚靠某種權(quán)力,與公共權(quán)力相關聯(lián)的活動就可稱之為政治。政治或日行政(其實二者并無明確分野,更多的時候是合而為一的)是人類最為古老的文明現(xiàn)象之一。中國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就已經(jīng)形成了規(guī)模初具、覆蓋地域廣袤的國家權(quán)力。此后,隨著歷代王朝的盛衰鼎革,行政區(qū)劃建置離合、各類制度因革損益、諸家學說興衰嬗替。中華民族漫長而曲折的政治演進,既有令人扼腕切齒的沉痛教訓,也留下了蘊藏于古老政治智慧中的借鑒和啟迪,故云:“以史為鑒,可知興替”。20年前甫任教職,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中國政治制度史”和“中國政治思想史”,但無論教學還是研究都頗感吃力。五千年中華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之一,就是汗牛充棟、浩若煙海的古籍。僅清代編修《四庫全書》就收錄了79327卷,《存目》所列未收書93551卷。其中3229卷的所謂正史,基本上都是政治史。號稱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的《資治通鑒》,其編寫目的就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其他如專門記述制度流變的“十通”,以及各類會要、實錄、譜牒、行狀,乃至野史筆記,都與政治史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昔胡三省注《通鑒》,以其卷帙浩繁,嘆曰: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故多年來雖涵泳其中,胼手胝足,然只是略窺門徑,所獲無幾。黃卷青燈之間,偶有感悟,敷衍成文,斷斷續(xù)續(xù)競也積得三十余篇,但回首望去,斑駁雜糅,不成體系。

編輯推薦

《政治與行政史論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政治與行政史論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