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冊)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劉澤華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劉澤華先生三十多年來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合集,共分三卷:第一卷《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論》,第三卷《王權主義與思想和社會》。通觀三卷,他有兩個論斷,一是關于中國文化的質,他的結論是王權主義,儒學就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二是關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道路,其特點是權力支配經濟。在學術界,持此類學術觀點的學者被稱為“劉澤華學派”,與以復興儒學為己任的學者形成對比。

作者簡介

劉澤華是目前國內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專家,1935年2月生,河北石家莊人。1958年南開大學歷史系肄業(yè)?,F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選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會等10余個研究會理事。多年來著力于中國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識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反思》、《中國的王權主義》;主編并與他人合著有:《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維》、《中國政治思想史》(三卷本)、《士人與社會》(第一卷、第二卷)、《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中國古代史》(上、下冊)。

書籍目錄

中國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一章  商代的政治思想     一、商代的社會概況     二、上帝和祖先崇拜與神權政治     三、“余一人”和王權專制思想     四、幾個政治概念的出現     五、結語 第二章  西周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  西周的社會概況   第二節(jié)  周公尊天崇祖,敬德保民思想     一、周公旦輔政     二、敬天思想和對殷代上帝觀念的修正     三、尊祖敬宗     四、明德慎罰思想     五、保民     六、建業(yè)與守業(yè)     七、結語   第三節(jié)  西周中后期的政冶思想     一、《尚書•呂刑》關于刑的起源與用刑原則的理論     二、祭公謀父論德與兵     三、邵公論彌謗     四、芮良夫論王不可專利     五、虢文公論民之大事在農     六、伯陽父論“和”、“同”   第四節(jié)  西周后期譏諷詩的政治意義 第三章  春秋時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  春秋時期社會概況     一、生產力的發(fā)展和階級狀況     二、政治形勢發(fā)展的特點     三、政治制度的變化     四、君主專制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春秋時期政治思潮綜述     一、對“民”的種種認識     二、關于對君主、圣王的諸種認識     三、關于天人關系與政治     四、關于禮、法、刑、政的諸種觀點     五、關于君主專制的種種認識     六、關于用人的幾種主張     七、關于忠孝     八、關于仁     九、華夷之論   第三節(jié)  幾個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一、管仲的修舊與改良思想   二、晏嬰的社稷重于君主說與“和同”論   三、子產的立法救世思想   四、叔向反對變法的守舊思想   五、范蠡的持盈、定傾、節(jié)事論      …… 第四章  春秋末和舊中國社會概況 第五章  法家以法、勢、術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儒家以倫理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  墨子的兼愛論與絕對尚同的專制主義 第九章  《管子》“輕重”篇的商業(yè)治國理論 第十章  陰陽家以天人配合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呂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 附言中國政治思想史集第二卷 第一章  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觀念:先秦政治文化的集成 第二章  秦始皇的帝王專制思想 第三章  陸賈的通變政治思想:仁義與無為的結合 第四章  賈誼的崇仁尚禮和以民為本的治安論 第五章  《禮記》的以禮、樂治國論 第六章  晁錯的尚法與重農戰(zhàn)思想 第七章  《淮南子》的無為政治思想 第八章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與君主專制主義理論 第九章  《五經》崇拜與思維方式 第十章  經學的在官與在野之爭與儒學之分化 第十一章  漢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 第十二章  罪己詔中的政治調節(jié)觀念 第十三章  論漢代的炎黃觀念與帝統(tǒng)和道統(tǒng) 第十四章  漢代“緯書”中神、自然、人一體化的政治觀念 第十五章  《白虎通義》神化王權與三綱五常的“國憲化” 第十六章  何晏貴自然與用名教 第十七章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學 第十八章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觀 第十九章  裴頒的崇有論和名教與無為相結合的政治思想 第二十章  郭象“存在即合理”:名教合于自然的政治思想 第二十一章  論貞觀時期君臣的民本思想 第二十二章  孔穎達的道論與治道 第二十三章  從韓愈、柳宗元的表奏析君尊臣卑觀念的普遍性 第二十四章  “理學”的圣人無我與圣王專制 第二十五章  論由傳統(tǒng)政治觀念向近代政治觀念的轉變 第二十六章  論從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的轉變 第二十七章  論由崇圣觀念向平等、自由觀念的轉變 第二十八章  近代社團政黨與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 第二十九章  學會做公民中國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 弁言 第一章  王權主義:中國思想文化的歷史定位 第二章  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思想與王權主義 第三章  王權主義的剛柔結構與政治意識 第四章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導論 第五章  天人合一與王權主義 第六章  王、道相對二分與合二為一 第七章  王、圣相對二分與合二為一 第八章  圣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體 第九章  戰(zhàn)國百家爭鳴與王權主義理論的發(fā)展 第十章  先秦人性理論與君主專制主義 第十一章  先秦時代的諫議理論與君主專制主義 第十二章  春秋戰(zhàn)國的“立公滅私”觀念與社會的整合 第十三章  先秦時期的黨、黨禁與君主集權 第十四章  王權至上觀念與權力運動大勢 第十五章  先秦民論與君主專制主義 第十六章  先秦禮論與君主專制主義 第十七章  禮學與等級人學 第十八章  論樂的等級思想及其社會功能 第十九章  儒家人論與王權主義 第二十章  儒家的理想國與王權主義 第二十一章  不宜從儒學中刻意追求現代意識 第二十二章  先秦法家關于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 第二十三章  先秦法家立法原則初探 第二十四章  道、王與孔子和儒生 第二十五章  君主名號穹廬性的政治文化意義 第二十六章  帝王尊號的政治文化意義 第二十七章  論中國古代的亦主亦奴社會人格 第二十八章  臣民卑賤論 第二十九章  臣民的罪感意識芻議 第三十章  帝王對“學”與士人的控制 第三十一章  論處在政治與思想文化復雜關系中的士人 第三十二章  “天地之性人為貴”與王政 第三十三章  清官問題評議 第三十四章  先秦諸子與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的自我認識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商代的政治思想一、商代的社會概況商代的階級和政治 商族是一個很古老的部族,商族的始祖契約略與夏禹同時。商族在滅夏建立商國之前,一直過著頻繁遷徙的生活。商族祖先遷徙的地區(qū),大抵不出今天的山東、河北與河南之間。傳到湯時,商族已很強大,為了推翻夏朝,湯首先把夏的與國——韋(河南滑縣)、顧(山東范縣東南)和昆吾(河北濮陽東)征服,最后發(fā)動了滅夏的戰(zhàn)爭。商湯滅夏,在毫(河南濮陽)正式建立了商王朝(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商王國在中原統(tǒng)治了六百年左右。盤庚時遷殷,便又稱殷。在商代這個階級社會里,存在有剝削者氏族貴族、平民和奴隸等階級。統(tǒng)治階級的最高首領是國王,王占有廣大的土地和奴隸,并且掌握著對人民生殺予奪的大權,執(zhí)行著強力的統(tǒng)治。王以下有諸子、諸婦及太師、少師、侯、伯、男等貴族,又總稱為“百姓”;有掌握祭祀和占卜的巫史、貞人;有由異族的酋長擔任的統(tǒng)治異族的代理人邦伯、侯等。他們平時的生活和死后都是非常豪華的,安陽武官村貴族的大墓葬中,殉葬物有人、馬、車騎,有精美的銅器、陶器、石器,有雕花的骨器等日用品,還有玩弄的犬猴,并發(fā)現殉葬的無頭人骨數十具。貴族下面是平民,《尚書》說他們是從事稼穡的“小人”。卜辭中有“王人”,可能與“小人”同一身份。他們是從“百姓”中分化出來的窮人,地位雖比奴隸高一些,但也是被貴族統(tǒng)治、剝削的對象。商代最底層的階級是奴隸。奴隸的來源有些是破產的平民,但主要來源則是、戰(zhàn)爭中的俘虜。

編輯推薦

《中國政治思想史集(全3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政治思想史集(全三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劉澤華對王權主義的歷史內涵作了如下界定:"王權主義……是指社會的一種控制和運行機制。大致說來又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tǒng);二是以這種權力系統(tǒng)為骨架形成的社會結構;三是與上述狀況相適應的觀念體系。"(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集·總序》第1卷《先秦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在劉澤華的界定中,"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tǒng)"是"社會結構"的基礎,或者說"社會"是在"王權"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作為"觀念體系"的王權主義則是王權主義上層建筑和由此所形成的社會結構的產物。那么,在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出它的產物社會結構之前,作為"一種控制和運行機制"的王權主義又存在于何處呢?或者說,它的"控制"對象是誰呢?它又在哪里"運行"呢?現實的歷史并不想劉澤華所理解的那樣。王權主義能夠發(fā)展成為"一種控制和運行機制",不僅有一個過程,而且根本原因恰恰在于前現代中國有"家"有"國"而"社會"虛化,或者說,"社會"的虛化是王權主義作為一種"共同體"控制和運行機制得以發(fā)展起來并暢行無阻的根本原因。王權主義與"社會"之間在本質上是對立的關系,它的職能不是要"形成社會結構",相反,是要竭力阻止"社會"的形成。作為權力系統(tǒng)的王權主義和作為觀念體系的王權主義之間的關系,在現實的歷史上也正與劉澤華的理解相反??陀^實在的歷史事實是,王權權力系統(tǒng)和王權觀念體系只是王權主義的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態(tài),而不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作為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tǒng)的王權主義是作為觀念體系的王權主義外化了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形式,是作為觀念體系的王權主義與一定的經濟基礎相互作用運動的產物;作為觀念體系的王權主義則是作為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tǒng)的王權主義的本質根據,并且反映一定的經濟基礎。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說在于王權主義現實的經濟基礎是什么。王權主義無論作為上層建筑,還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形式,不可能是空中閣樓。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既不可能產生作為意識形態(tài)形式的王權主義,更不可能在此前提下外化出相應的上層建筑--以王權為中心的權力系統(tǒng)。王權主義具體內容主要表現,劉澤華舉出了八條。第一條:"中國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即有一個最顯赫的利益集團,這就是以王-貴族為中心的利益集團,以后則發(fā)展為帝王-貴族、官僚集團。"(第2頁)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的王權主義自從有文字記載就開始了,或者中國歷史一進入文明時代就開始形成了王權主義。一部中國文明史(如果以"有文字記載"為標志的話)就是一部王權主義史。這其實是把"王"的存在當做王權主義的首要特征。但是,"王-貴族為中心的利益集團"或其高級形態(tài)"帝王-貴族、官僚集團"就必然標志著王權主義嗎?或者說,它們兩者之間就是一種必然的、內在的聯系嗎?從中國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歷史來看,兩者之間并不存在著必然的、內在的聯系。在西方歷史上,也存在著"王-貴族為中心的利益集團"或"帝王-貴族集團"的歷史時期,但并沒有導致中國式的王權主義。中國的王權主義雖然與進入文明時代后形成的"王-貴族為中心的利益集團"或"帝王-貴族集團"有歷史的聯系,或者說它們是王權主義產生的歷史的前提,但是它們本身并不能被歸結為王權主義。王權主義只是與"帝王-官僚集團"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即它是"皇帝-官僚集團"政治體制下的產物。第一條涉及的是王權主義本身的內在根源問題,即: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系統(tǒng)、一種政治控制和運行機制,它在政治領域自身之中的根源是什么?…………
  •   一部經典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值得推薦
  •   劉先生乃當今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泰斗,書不可不讀
  •   自古以來學在官府,極少有知識分子為下層民眾說話,現代更是如此。劉澤華有良知,敢說真話。如果沒有人說真話,這個民族就完蛋了。
  •   邏輯清晰,是梳理政治思想的必備書籍
  •   篇幅很大,但是對于了解中國的思想變化很有幫助。
  •   劉老的書很好。獲益匪淺。值得推薦。結合蕭公權等的同樣經典的著作一起看更好。但是,里面有印刷錯誤,人民出版社很不給力,黯然……
  •   觀點獨到,語言平實。
  •   符合作者的深度內涵
  •   經典的作品,很值得收藏
  •   特別的喜歡~是正品,就是有點慢
  •   三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內容全面,不過寫得比較早,解釋的視角還有很深的階級分析的影子,盡管作者力圖避免。作為思想史,分析深度還稍欠缺一些。
  •   無體系,雜亂
  •   劉大國政治思想師是中史的執(zhí)牛耳者,此書必讀。在書店看過,這套書整合了劉老先生的大部分文章,比較全面。就是價格啊 呵呵 還是有點貴
  •   很有深度的書,值得看
  •   書的品相就不說了,存貨有限,問題難免;所幸客服很專業(yè),態(tài)度尚佳,反饋及時!
  •   貨還好、老師讓選的教材書、但是2號下的單9號到貨也實在讓人滿意不起來、
  •   我最怕看思想史類的書了,人名多代表作多,看了幾遍也覺得記不住,沒什么收獲。這本書真的是不錯,第一本是按年代人物寫的,第二本和第三本是總結中國政治思想的,高屋建瓴,從政治看到政治與社會關系,觀點獨特,論證充分?;剡^頭來再看幾千年中國政治思想的特質,就一目了然了?,F在我對中國政治思想有了很濃的興趣,想看完這套,在看李澤厚和蕭公權的
  •   以前看過劉先生的先秦士人與社會,比較認同他的觀點。后來看到過他主編的一套社會史叢書,都是著眼于批評中國傳統(tǒng)封建政治的。這套政治史集,也許是第一卷的內容多少已經接觸過了,我最喜歡第三卷,將王權主義之于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影響分析論述的很透徹。... 閱讀更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