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歷史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 編  頁數(shù):301  
Tag標簽:無  

前言

  求知,永不止歇  2004年11月份,我在福建工作期間,接待了時任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臧獻甫同志。獻甫同志是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系列知識名家講座的倡導者,在談到青年工作的話題時,提到了有關系列知識講座的一些情況,這是我與講座的第一次接觸。2006年下半年,我調到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剛好分管團工委的工作,于是和講座有了更直接的接觸,在這過程中,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系列知識講座受歡迎的程度。有些遺憾的是,由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數(shù)講座我沒能到現(xiàn)場聆聽,都是請團工委的同志幫助錄制磁帶,在上、下班路上聽完的。所以,當團工委的同志找我為系列講座的叢書寫序言時,我有些猶豫,畢竟,講座從2002年開始舉辦,6年下來,已經(jīng)有9個系列130講,在這些講座中名家所帶給我們的智慧和知識,親臨講座現(xiàn)場堅持聽下來的同志們應該比我更有發(fā)言權!但是作為青年們的老朋友,同時也作為講座的受益者,推動叢書出版以惠及更多的青年,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應允下來,談些自己的認識?! ∥覀冋幱谝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許多新事物需要我們大家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這對于廣大青年的知識素養(yǎng)、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次將要出版的《名家談歷史》、《名家談哲學》、《名家談國學》三本書,從時代關注、青年關切的角度切入,縱論古今、思考人生、探討傳統(tǒng),一篇篇娓娓道來,為我們感受人文精神,增強人文智慧打開了一扇便捷的窗口?! ∽x史使人明智。歷史經(jīng)驗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生命才總結出來的,包含著發(fā)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現(xiàn)實,理智地面對未來,就必須自覺地追溯歷史。讀史是一個鑒是非、正己身、明“智”、知“道”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華民族的自強不已、生生不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新中國的建立歷程、輝煌成就,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因此,我們學習歷史,就要讀出歷史的真實,讀懂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理性地參與歷史?! ≌芾硎谷松羁?。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它揭示的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它告訴我們如何看待問題,如何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如何使具體經(jīng)驗上升為一般,如何在理論指導下實踐,如何用理論總結實踐經(jīng)驗,賦予實踐經(jīng)驗以理論的意義,它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因此,我們要提高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須認真學習哲學,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绻褮v史與哲學做一個結合,國學就是這個結合最好的詮釋。對待國學的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我們對待哲學、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國學的底蘊是哲學智慧之真,它包含著對宇宙起源的真理的探索,對歷史進程的真相的探索,對人生意義的真諦的探索。它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進程中濃厚的文化積淀,體現(xiàn)著全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共有的價值理念,是歷史留存給我們的一份珍貴遺產,給我們天地人和的啟迪以及繼續(xù)探索的引領。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倡大力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形成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國學和當代中國的相接相融,是古圣先賢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復興與傳揚,也是我們對優(yōu)秀文明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  當今時代是一個學習型的時代,無論從社會總的發(fā)展趨勢,還是從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來說,學習都是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道。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系列知識名家講座以及陸續(xù)出版發(fā)行的系列講座叢書,對于滿足青年對知識的渴求,幫助青年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逐步成長和完善起來,成為學習型人才,很有意義?! ∏嗄昱笥褌儯瑢W習是一生的事業(yè),希望你們珍惜大好年華,勤奮學習,自強不息,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勤讀書、多實踐,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謹以此與大家共勉。

內容概要

《名家談歷史》系“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系列知識名家講座叢書”之一,匯集了國內歷史學界一流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在中央國家機關的演講文稿。內容涉及大部分的中國歷史進程,從多視角對中國歷史進行了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讀式講解,可謂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本書絕大多數(shù)主講人都是學界相關領域的權威,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所講內容高層建瓴,并且用平實的語言把看似高深復雜的知識和思想講解得透徹明晰。此書對于需要豐富歷史知識的廣大干部、高校學生、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其他歷史愛好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講 遠古夏商西周史漫談第二講 東周(春秋戰(zhàn)國)史漫談第三講 秦漢史漫談  一、秦漢時期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二、秦漢歷史進程的基本脈絡   三、秦漢史的文化亮點  四、秦漢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貌  五、秦漢歷史的啟示第四講 三國魏晉南北朝史漫談  一、觀察的視角和方法  二、政治衰敗與分裂  三、門閥政治與士族文化  四、集權官僚政治的維系和進展  五、北方的民族沖突與政治復興  六、小結 第五講 隋唐五代史漫談  一、隋唐時代風貌  二、隋唐五代的歷代進程  三、隋唐一代的歷史地位第六講 宋遼金夏史漫談  一、宋代的歷史地位  二、宋史的基本脈絡  三、宋代的傳統(tǒng)國策第七講 元史漫談  一、大蒙古國階段  二、元朝百年統(tǒng)后第八講 明史漫談  一、開篇語  二、明朝國家政權的運作  三、明朝中后期的經(jīng)濟轉型  四、明朝的文化第九講 清前中期史漫談(1644-1840年)  一、清開國史  二、清前中期史的梗概  三、學清前中期史應注意檢討的幾個重要問題  四、如何學歷史第十講 晚清史漫談(1840-1912年)  一、從鴉片戰(zhàn)爭到清王朝的覆亡  二、中國早期現(xiàn)代的歷史進程  三、小結第十一講 中華民國史漫談(1912-1949年)  一、國民歷史的分期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與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   三、孫中山與蔣介石  四、國民黨的失敗第十二講 擺脫周期循環(huán) 建設先進文化  一、輝煌與黯淡交替的歷史  二、制度的奇跡與怪圈  三、近代以來的啟示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講 遠古夏商西周史漫談  李學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評議組組長?! 〉谝粋€問題,中國歷史的史源。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文明有幾十個之多,在這些文明中,歷史久遠的就比較少了,有些文明不是獨立起源的,日本文明是在中國文明的影響下產生的,世界上有很多文明都是這樣產生的。西方文明來源主要是希臘羅馬文明,希臘羅馬文明是在近東的更古老的文明影響下產生的。在久遠的古代,能獨立起源的文明,在世界上就很少了。課本上說,世界上有四大古代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古代印度河谷的文明和中國的文明。這四個古代文明都是有獨立起源的。在四個文明中,中國文明有它的特殊的地方,其他古代文明后來都斷絕了,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今天的伊拉克也不是兩河流域的文明,那個文明早就斷絕了。希臘羅馬文明出現(xiàn)中斷,如果不中斷,怎么會有文藝復興呢。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從古至今綿延不絕的,雖然我們經(jīng)過那么多的朝代,一直到今天,這是非常獨特的。中國有一個研究歷史的傳統(tǒng),也是世界上突出的,從商朝就有了專職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中國的歷史書也是世界上最豐富、最長遠的,加上《清史稿》足二十五史,從司馬遷的《史記》一直到《明史》、《清史稿》,所以外國人說,中國是一個歷史的民族。研究歷史,僅僅靠古書是不夠的,還有一個學科,就是考占學。中國很早就有收集研究歷史文物的傳統(tǒng),兩者配合起來,就能對歷史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 ≈袊臍v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時候,這個問題還在不斷探索之中。因為人類文叫史以前,還有悠久的歷史,那么歷史比幾千年的文明史要長多了,最早可以追溯到200萬年甚至300萬年前,從古猿來說,還可以更早一點。直立人,上百萬年的歷史是可以肯定的。中國考占學與其他地方相比還是比較晚的,20世紀20年代才傳到中周,北京的周口店,那個地方的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不到100年,中國究竟有多少占遺存,今天還在繼續(xù)研究。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定會超過100萬年。中國唱傳統(tǒng)戲,戲詞中有“自從盤古開天地、二皇五帝到如今”,這些都是傳統(tǒng),也反映了人類歷史進程的一些事實,反映了人類逐漸進化的一個過程,不完全是神話。伏羲氏飼養(yǎng)動物,有巢氏住在樹上躲避動物的傷害,符合進化的原則。從文明開始,人類進人一個全新的時代。  第二個問題,五帝時代。主要依據(jù)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權威的歷史書之一。本紀里第一個是五帝本紀,主要講的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第一個是黃帝,陜西黃帝陵的匾額為“人文初祖”,黃帝名軒轅,比他更高的是炎帝,是神農氏的后代,傳到八世已衰落,黃帝興起,在阪泉戰(zhàn)炎帝,在涿鹿戰(zhàn)蚩尤,都在官廳水庫一帶,這里有很多民間傳說。黃帝的故事,在司馬趕時代,已傳遍天下。下來就是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再下來是帝嚳也足黃帝的后代,之后足堯,堯撣、止給舜,這都是傳說?! ∥宓蹠r代,是中國古代文明要素,如造字、音樂等的產生時期相當于原始時代末期;是跨入文明的門檻,從史前的原始社會過渡到文明時期的一個過渡時期,相當于龍山時代,這個時代在中國的領土上,已經(jīng)形成了…個很大的文化圈。龍山文化最早發(fā)現(xiàn)在山東省章丘縣,河南也有發(fā)現(xiàn),陜西、湖北、浙江、江蘇也發(fā)現(xiàn)了,共同特點是人的交往是很密切的,為建立廣大的王朝打下了基礎。五帝時代告訴我們: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二是中國在五帝時代歷史和神話不可分割,三是從五帝時代我們國家已經(jīng)有了萌芽,是多民族的地區(qū)。黃帝和炎帝的斗爭只是代表不同部族之間的斗爭?! 〉谌齻€問題,關于夏代。堯舜的故事與夏代的興起不能分。中國最早的歷史檔案就是《尚書》,開頭就是《堯典》、《舜典》,講的歷史故事很多,核心的內容有兩點:一是堯、舜、禹的禪讓,另外一個就是洪水的故事。堯被描寫成古代的圣君,他的大臣,后來都成為許多朝代的君主的祖先。帝堯非常重視天文,派人觀測,春夏秋冬晚上一定時間哪個星星是在子午線上,什么時候來什么風,這樣就頒布歷法,以366天作為一年,便于農業(yè)操作,反映中周古代重要的文明傳統(tǒng)。中國歷來以農立國,當時中圍朝廷政府的一個巾心工作,就是頒布歷法。滅文學是中困最早興起的科學部門,這也成為《堯典》的中心內容。堯時出現(xiàn)了洪水,堯用鯀治水,鯀用堵的方法,結果水越堵越大,治了三年未成功,于是堯把他殺掉了。又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了?,F(xiàn)在黃河壺口被稱作禹門口,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還有地質學家去考察,看是否有人工的遺跡,結果證明沒有人工開鑿的遺跡,這都是占代的傳說,但治水這個事情,還是小能否認的。傳說堯的都城存平陽,按古書記載在山西南部臨汾一帶,舜的都城也在山西,相距不遠。前些年在山西發(fā)現(xiàn)了一個相當大的古城,不但有城墻,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古墓,可以看到明顯的階段差別,特別有意義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小型金屬器物,還在一些陶器上發(fā)現(xiàn)了文字,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這個古城初步看司能遭到洪水,但不一定像后來傳說那樣是全目牲的洪水。經(jīng)過禹等人的努力,洪水得以平定。堯到老丁的時候,就發(fā)生了禪讓的事情,現(xiàn)在通常的說法,與國家起源有密切的關系,堯典中所講的社會組織與馬克思講的部落聯(lián)盟是類似的。若干個部族聯(lián)合起來,堯就成為他們的共主,就是部落聯(lián)盟的領袖,部落領導人要經(jīng)過推選。堯老了的時候,兒子丹朱不孝,繼承不了父親的事業(yè),大家就推民間的一個人,叫舜,舜地位不顯赫,但很能行孝道,堯提拔了舜,還給以種種考驗,叫他到大樹林里去,在大風中不迷失方向,他與各方面的關系都相處得很好,便由他來代行政事,  堯對他非常信任,這非常符合部落聯(lián)盟領袖傳遞的過程,舜死后,情況基本相同,舜也有個兒子,叫商君,也不能繼承舜的位置,大家認為禹最有功績,用禹來代替他。  大禹治水的故事,古書記載不一定可靠,但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相當流行。對于堯、舜、禹是否存在,著名學者王國維說,完全信古不對,一味疑古也不對,說堯、舜、禹沒有是不對的。講這話是1925年,那時中國考古學還沒展開,發(fā)現(xiàn)秦國的青銅器,齊國的編鐘,銘文里都提到禹,他說春秋時代東西兩大國都相信有禹。1930年郭沫若在日本,他也舉過兩個例子,認為大禹是存在的。此后,考古方面還沒有發(fā)現(xiàn)更多的禹的證據(jù),一直到今年,發(fā)現(xiàn)了一件西周的青銅器,公元前850-前900年之間,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與《尚書》中《禹貢》的字句都一樣,證明史書在周代就是這樣的?! 〈笥碇嗡?,有功于天下,因此大禹就做了王。到大禹死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禹還想把王位禪讓,讓給一起治水的大臣益,但天下的部落首領并不去朝見益,而禹的兒子啟很好,去朝見啟,于是啟成了國君。從此,不再有禪讓了,后來《三字經(jīng)》說,禹傳子,家天下。由公天下變成家天下,鮮明反映了文明的起源和國家的起源直接結合了。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就是夏朝。啟作為王,有人不服氣,有扈氏反對他,啟起兵征伐,《尚書》記載,發(fā)生一次大戰(zhàn)。夏朝一共14代17個王。夏朝有多長,一說432年,一說472年,其實是一回事,差的40年,是由于夏朝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啟有五個兒子,都不太好,有一個諸侯有窮氏,領袖叫羿,代夏統(tǒng)治,夏王仍存在。太康死后傳給弟弟仲康,據(jù)古書記載仲康時發(fā)生一次日蝕,是研究夏代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是全世界最早的日蝕記錄。那時政權實際不在仲康手里。仲康死后,傳給兒子相,后來羿也死了,是被寒殺掉,把相也殺了,于是夏朝變成寒的了。相的妻子逃回娘家,生子少康,少康殺了寒,歷史上叫少康中興,前后經(jīng)過40年動亂,夏朝得到鞏固。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建立之后,往往需要一個鞏固時期,漢朝、唐朝都是這樣,有一定規(guī)律性。夏朝,我們知道的歷史情況有限,從年表上可以看到,夏朝從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左右。這段時間內,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與九夷的關系,九夷分布都是在我們國家東部,估計在淮水一帶,一直到山東半島。夏朝的王,九夷都來朝見就興盛了,不來朝見,就出兵去打。夏朝到最后,孔甲奢侈腐化,天降兩龍,孔甲讓人養(yǎng)起來,后來一些學者猜測,這是鱷魚之類。到了桀,是個殘暴的國君。夏商周都和“女禍”有關,也不是偶然的。朝中的奸臣利用這個情況,影響朝政,也有一定規(guī)律性。桀派兵去打一個諸侯,這個諸侯就把女兒妹喜嫁給桀。桀是暴君,這時商湯興起,滅了夏桀。先征服了夏的諸侯國,夏朝孤立了,再進行決戰(zhàn),夏朝失敗,就把桀流放到現(xiàn)安徽的巢縣。關于夏代,國內沒有爭論,但在國外,爭論還不小,總希望否認夏代。特洛伊的發(fā)現(xiàn),大家都承認,沒有任何一個不字,中國的夏代也可能是這樣。1958年,在河南西北部地區(qū),進行夏墟調查,在偃師發(fā)現(xiàn)一處遺址叫二里頭,二里頭文化,有宮殿,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就是夏文化,就是缺一個“夏”字,要否認夏代,是不對的?! ∩痰呐d起,在夏代的中葉。有人提出,夏、商、周是三個民族還是一個民族,這個問題我個人看,統(tǒng)治集團不一樣,但從文明來講,還是一貫的,商朝的字,就是漢字的前身,周朝的字也就是漢字,是一脈相承的。商的祖先,在堯、舜、禹立過功,夏朝時,商不是王,是先公時期,比較弱小。王亥當時能服牛,即架牛的車,生產力有所發(fā)展,保存在《周易》等古書里邊。他是做生意的,組成商隊,到處做生意,商業(yè)所以做商,與商人有關。商人居住地在兩丘一帶,往北走一直到河北省易水一帶,當時叫易國,王亥趕牛到這里就住下,國君看見車隊就起了貪心,放了一把火把王亥給害死,這件事對商人是奇恥大辱。王亥的兒子,聯(lián)合一些諸侯把易火,,他后來就是商甲,是商代先公中最重要的人物。以后傳了六代,到第七代就是湯,這時到了夏桀時候,商湯滅了夏桀,建了商朝,商朝興起后,比夏朝更為久遠,商朝究竟有多長時間,根據(jù)夏同周斷代工程的推算,大約在公元前1600-前1046年,500多年。商朝得以考古證明,不僅是中國考古學的大事,也是世界考古學的大事,它的起源是由于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1899年,這一年是個巧合,1799年,發(fā)現(xiàn)羅塞塔石,那時拿破侖遠征埃及,軍隊里包括一批科學家,1799年在埃及羅塞塔這個地方發(fā)現(xiàn)一個石刻,只一米多高,黑色的石頭,三種文字,講一個內容,用希臘文對照古埃及文為解讀整個古埃及文提供了鑰匙。100年后,我們國家發(fā)現(xiàn)甲骨文,提供了解讀商代文字的鑰匙。當時是占卜用的,記載一些大事。當時北京有一位學者,叫王懿榮,是著名金石學家,國子監(jiān)祭酒,住錫拉胡同,從“龍骨”中發(fā)現(xiàn)了文字,告訴藥店,有多少要多少,一個字給一兩銀子,收集了一批,但他未能進行深入研究,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來時,他擔任北京團練職務,領導群眾抵抗八國聯(lián)軍進城,失敗后,他壯烈自盡。他不僅是學者,還是壯烈犧牲的愛國人士,后人給他立了一個碑。后來山東來人,把碑搬到山東福山去了,放在福山王懿榮紀念館里。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帶來了中國古代歷史研究的一個新時代,才知道商代的文明有這么高,也使人的認識一下向前推進了上千年。甲骨文所記載的商王世系,與《殷本紀》幾乎完全一樣。王國維說,既然商朝的歷史可靠,難道夏朝的歷史完全不可靠嗎,商朝的先公部分,已經(jīng)在夏代了。  由于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一批學者的研究,才知道了什么地方是殷墟,即河南安陽小屯的遺址,當時的古董商對產地保密,說是湯陰,離安陽只幾十里。后羅振玉先生問出來是安陽小屯,確定這就是商朝后期的首都?,F(xiàn)在,我們對商朝的歷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商可以分成兩段:中期有一個王盤庚,遷都到安陽小屯,廢了以后叫殷墟。這個區(qū)分很重要,商朝的一個特點就是好遷都,建立商朝以前就遷,我認為這與從事商業(yè)大有關系?! ∩虦^位后,建立起強大的王朝,氐羌等族不敢不來朝見。湯的兒子太丁早死,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后又傳給太丁的兒子太甲。伊尹出身差,是商湯王后的陪嫁,會做飯、做藥,太甲重用他,他立了大功后做了太甲的宰相,太甲成了有名的王。此后商朝比較鞏固了,一直到祖丁,兄弟爭王位,造成九世之亂,使商朝的力量大為削弱。商朝前期影響比后期還要大。前期文化叫做二里崗文化,比殷墟文化還要廣泛。這種情況到盤庚時才結束。盤庚兄弟四個都做了王,盤庚遷都所有人都反對,在《尚書》里都有記載,一直到現(xiàn)在,沒有人否認過。盤庚死后傳給弟弟小辛、小乙,四代都是兄弟相傳。小乙死后傳給兒子武丁,武丁時代,商朝重新興盛。殷墟101號大墓,被認為就是武丁的墓,墓的規(guī)模十分巨大,墓坑四角都有殉葬人,墓道里發(fā)現(xiàn)最大的青銅器現(xiàn)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此墓西周時代就被盜了。武丁盛世,外出巡游,發(fā)現(xiàn)刑徒一個人,此人后來成了武丁的宰相,對外征伐取得很大勝利,商朝重新復興起來。今天看到的甲骨文,五分之三都是武丁時候的,武丁之后,兒子祖甲,不太好,商朝又衰落下來。婦好就是武丁的一個妃子,很能打仗,婦好墓中陪葬的銅戈很長。從武丁到帝辛(紂)九王,武乙不是一個好王,傳說被雷打死了,紂王更壞,《封神演義》講了很多,都是夸張的故事。紂不常住在殷墟這個地方,他的離宮別館,北到沙丘,南到朝歌,相當于現(xiàn)在的邯鄲,淇縣,武王伐紂在河南新鄉(xiāng)牧野,武王勝,紂王滅?! ι坛墓烙嬕浞郑凸虐<氨容^,相當于新王國時代,夏代和古埃及中王國差不多一樣。中國文明在商朝奠定,到西周有所發(fā)展。甲骨文大約4000字,當時的字比這多得多,大約五六千字,今天我們常用字也不過五六千字,從文字的數(shù)字上看,當時的文化是很發(fā)達的。青銅器尤其發(fā)達,無論在技術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高峰,第二個高峰是戰(zhàn)國,西周不行,中國青銅器無論數(shù)量和質量在全世界都居第一,這是都承認的。所以研究商代是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  武王伐紂和商湯滅夏,有很多共同點,也有相當多的不同點。因商人在夏朝不占重要地位,而商末周人已占重要地位,周文王已經(jīng)做了紂王的三公大臣,西伯已作為西部諸侯領袖,與商湯不一樣,這是因為周人在商代后期興起很快。周人居住在現(xiàn)陜西的周原,此地適于種田,周人的祖先后稷就以農業(yè)為主,種的麥子比周圍其他部分高一節(jié),是塊寶地。到周文王時滅了崇國,遷都到這個地方,就是灃,到周武王時又遷到鎬,灃鎬其實在一起,是個大遺址,周文王擔任殷的三公之職,有些人說他的壞話,紂王就把文王關起來了,文王在獄中研究《周易》,所以《周易》與周文王有關。周文王回去后,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但并沒有稱王,到他兒子發(fā),就是周武王時,勢力強大。到紂最腐敗的時候,他寵信妲己,把大臣微子、箕子都關起來,把他叔叔比干殺了,武王伐紂就具備了很好的條件,號召天下,聲討紂王的暴政,取得勝利。伐了兩次,第一次走到孟津,大會天下諸侯,討論結果認為時機未到又回去了,第二次伐紂,取得成功。不像《封神榜》那樣,沒經(jīng)過多少抵抗就到了紂王城下,就得了新鄉(xiāng)的牧野,地名現(xiàn)在還在。在牧野決戰(zhàn),紂王的軍隊倒戈,紂王自殺而死,妲己上吊,周武王建立了周期。根據(jù)天文學推算,武王伐紂最可能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以后也發(fā)生幾件大事,也有個鞏固統(tǒng)治的過程。牧野決戰(zhàn)后平定諸侯經(jīng)過很長的一個過程。武王本人沒在商朝都城建立首都,就回去了,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墟,派了兩個兒子管叔、蔡叔監(jiān)管,后來三人聯(lián)合作亂。武王死后,成王繼位,比較年輕,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執(zhí)政,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不滿,說周公要篡奪政權,便聯(lián)合了商朝的復辟勢力,內外夾攻。周公起了重要作用,率兵東征,打了三年仗,殺了管叔,流放蔡叔,平定了東方。周公根據(jù)武王的遺愿在東方又建立了一個首都就是洛陽。西周實際兩個都城一個在現(xiàn)在的西安、一個在現(xiàn)在的洛陽。周公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制禮作樂,定了國家的制度和禮樂,后來學者,特別是儒家認為周公是圣人,這些制度成為以后執(zhí)政的基本制度,周禮一直到清朝還利用,六部是周朝的制度。周成王和兒子康王,得到一段安定發(fā)展時期,歷史上稱為“成康之治四十年”,為西周禮樂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周朝成了最長的一個王朝,《三字經(jīng)》說“八百年,最長久”。周初之后,有一段停滯的時間,到周康王的兒子昭王時,昭王還想發(fā)展,南征荊楚,不得人心,雖然打了勝仗,但他自己沒能回來,因為人民反對他,他的軍隊被消滅了,自己也被水淹死,周朝大傷元氣。他的兒子穆王,好游,故事說他朝見西王母,耗費國力很大,也不得民心。到周厲王時,不讓老百姓說話,找了一個巫,讓他監(jiān)視老百姓,造成了國人暴動,連大臣也參加,把他趕走了,趕到山西去了,由周公、召公的后代執(zhí)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沒有國君,“共和”這個詞就是從這來的。周厲王死后,就把太子靜立為國君,就是宣王,使周朝有一個短暫的復興。由于周王朝的折騰,周圍的民族失去了控制,淮夷本來是向周王朝進貢的,這時亂了,不聽話,北邊的少數(shù)民族,游牧民族犬戎,被征伐后維持不久,到幽王就不行了,宮廷發(fā)生了爭執(zhí)。幽王的王后是申國的女兒,姓姜,生太子名宜臼,又娶妃子褒姒,褒姒很厲害,幽王喜歡她,為逗她樂,點了烽火臺,就是烽火戲諸侯。后來,幽王立褒姒為皇后,把姜皇后廢掉了,申國就聯(lián)合了繒和犬戎,把幽王消滅了。宮廷的問題,造成西周的亡國,戎人進來不走了。申國立宜臼為王,回不了宗周,秦襄公派兵把他送到東都洛陽,即為平王,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1年,成為東周,周王朝再也不能完全控制諸侯了。王朝還在,實際已分裂了。有些學者說,秦是第一次統(tǒng)一中國,我個人認為是不對的,夏商周都是統(tǒng)一的,這個統(tǒng)一與后來不一樣,夏商周都是分封制,是諸侯擁立的天子,與后來郡縣制的中央集權是不一樣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名家談歷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替老公買的,他還在閱讀,感覺不錯。
  •   上周幫同事訂的 發(fā)貨很快 書的外觀完好
  •   很喜歡的一本書,且,各家對歷史的品評都有自己的出入和看法,這些看法都能滲透到我的心里:以別人的看法為己看法,進行思考、再結合所學加以細辯,可以得出自己對歷史的一套看法及觀點。待擇日再細品一遍后續(xù)上完整的讀后感,以便他人擇此書時作為個簡單的參考信息。
  •   這本書讀起來很通俗,關于青年也可以說非歷史專業(yè)的人,是本很好的教材,每篇主題文章都是現(xiàn)代大家寫的,而且還是專門為年輕人寫的。兩個月以前讀的,現(xiàn)在還覺得很不錯,很難得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