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

出版時間:2007-12-0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葉圣陶 葉至善  頁數(shù):618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yōu)槭裁匆沓霭孢@本《家書》我們收拾爺爺爸爸留下來的東西,在雜亂的文稿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塑料口袋,里面裝著爺爺和爸爸“文革”時期一九六九年、一九七0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的通信。爸爸一輩子陪伴在爺爺身邊,除了幾次暫短的分別,幾乎沒有離開過他?!拔母铩逼陂g爸爸去了河南的團中央“五七”干校,在干校這三年多的時間,是爸爸離開爺爺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他們父子之間通信最多的一次。爺爺有個習慣,每每復完信,來信就隨手撕掉。因此盡管爺爺一生寫了不計其數(shù)的信,盡管和爺爺通信的人當中不乏他那個時代的名人,但是爺爺沒有留下他們的來信,家里自然也就沒有收藏。常有人會問起這件事,我們剛好借此機會做個交代。當然也有例外,抗戰(zhàn)期間爺爺舉家南遷,在四川住了八年。在那個家書抵萬金的年代,爺爺和上海的朋友們的通信被雙方編號保存,于是就有了后來的《渝滬通信》。而這次爺爺和爸爸互相保留下來的通信,應該是最多的一次了,整理下來竟有近七十萬字??梢姞攦簜z彼此都很珍惜這信件,把它們當做寶貝一樣收藏起來,才使我們有機會看到他們父子間的傾心交談.體會到他們那種非同一般的父子之情。翻看閱讀這些家信,我們好像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爺爺留守京城的日子,爸爸潢川干校的生活,我們下鄉(xiāng)插隊的歲月;大到全球.全國,北京,小到東四八條的家,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中發(fā)生的事情.信中寫到的人和事,又一幕幕重現(xiàn)在眼前。面對善良和天真的爺爺爸爸,看著他們對現(xiàn)時的豁達樂觀和對未來的憧憬希望,我們有的不光是愉快的回憶,更多的是說不出來的沉重。這其中是好是壞,是是非非,是悲是喜,復雜的心情實在沒法用文字來表達清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信中的爺爺就是那個時代的爺爺,這信中的爸爸就是那個時代的爸爸,還有那個時代的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和事,真實得沒法再真實,確切得沒法再確切,而這一切都沒法改變,也用不著改變??催@些信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一家人就像是爺爺童話里寫的那個被透明的薄膜包裹著的快樂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都是快樂的,去上山下鄉(xiāng)啊,到五七干校啊,參加拉練啊,等等等等,和后來有的人寫到這些事件時,有著截然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這可能會使一些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造成這么大的反差的原因?qū)嵲谑翘嗔?,我們不想詮釋,也詮釋不了。如今的我們對那個時候的許多事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卻不想對那些事和那些感情全都給予否定。讓當時的美好和快樂就留給當時吧,盡管現(xiàn)在看起來有不少事情未免幼稚可笑,有些甚至荒唐苦澀,但是那一切都是真實的真誠的。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們就想起過這些信,覺得爸爸在給爺爺?shù)男胖袑懙降挠谛7排5纳詈苡腥ず芎每?,應該整理出版。后來在我們的催促下,爸爸似乎也真的又看了一遍這些信,不知道是因為忙顧不上,還是看了之后倒有了些不堪回首的滋味,他始終冉?jīng)]有提起這件事,只挑選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了爺爺?shù)摹度~圣陶集》的書信卷里。現(xiàn)在我們再看這些信的時候,也沒有了最初的那份輕松,多了的是些許的沉重。但是又覺得這畢竟是“文革”時期的真實的記錄,是對歷史多少有一些價值的東西,應該把它們整理出版。如果爺爺爸爸都還在,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同意我們這樣做,為此我們總是有些擊忑不安。我們不知道讀者看了這些信以后,是不是依然會像以前那樣看待爺爺和爸爸,依然對他們父子兩個有著一些熱愛和尊重。而作為他們后代的我們,卻的的確確從這些信里更多了些對他們的了解,對他們的理解和對他們的熱愛。尤其是他們父子間的親情和對我們這些晚輩的關愛,以及他們以他們的仁愛之心所面對一切人和一切事的態(tài)度,更讓我們不知用什么樣的言辭才能恰如其分地給以贊頌。又一想,信既然擺在了讀者面前,一切就讓讀者自己去感覺吧。我們整理出版這本《家書》。本不是為著聽人們說些贊美之詞,只是想讓人們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有一家人是這樣思考和生活的而它或許能從_個側面記錄和反映了那一段的歷史。這大概是我們整理出版這些家信的最最原始的初衷。還有幾點想在這里說明的:盡管爺爺爸爸保存了這些信,但還是免不了有遺失。除了遺失的,我們把所有可以找到韻信都編進了這個集子里。這三年多的四百多封信,除了爺爺裝訂好的爸爸給他的一九七0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的信以外,一九六九年爸爸給爺爺?shù)?,和一九六九年、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爺爺給爸爸的信都是散落的。父子倆寫信,一落款上常常不寫明年代只寫明月日,有的干脆連月份也不寫,于是我們只好根據(jù)不同年代的信紙,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事件,把信一封一封對應起來。盡管用了心思,有沒有對應錯的還真說不準,如果哪位細心人看出來了,還望能幫我們指出來。為了反映和保持那個時代真實的爸爸爺爺,這里發(fā)表的幾乎是原信的全部,只對有些我們以為需要刪去的地方,做了非常少非常少的刪節(jié)。就因為刪節(jié)得太少,以至使這些信看起來不那么緊湊,不那么集中。我們甚至擔心,其中許多非?,嵥榈募沂拢覀冞@些做晚輩的看了會覺得很親切,可是不知道會不會讓看這本《家書》的人感到厭煩??墒窃傧胂?,家信就是家信,就是爺爺爸爸這樣的人,在對待家事上也免不了婆婆媽媽兒女情長。又想,這或許更能讓人們看到他們父子不太為人知的另一面吧。在爺爺和爸爸的信中,常常會提到我們姐弟倆,那時候我們一個在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當農(nóng)業(yè)工人,一個在陜西延長插隊當農(nóng)民。爺爺爸爸對我們的思念和關心,鼓勵和教導,也都留在了這一封封信中,真可以說是無微不至感人至深?,F(xiàn)在再看看這些信,平添了好多那個時候那個年齡不曾有的感受,復雜的心情一言難盡。對編輯出版書籍我們都是外行。在這些信整理好之后,我們請朱正叔叔幫我們看了一遍。朱正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又是編輯大家,爺爺和爸爸的文字讓他看過,應該是可以放心的了。最后要說的是,感謝人民出版社的張秀平編審,她從朱正叔叔那兒聽說了我們在整理這本《家書》,就非常執(zhí)著地向我們邀約,一定要我們把這本書交給他們來出。還說一定會把書出好,這樣才對得起兩位過世的老人,才能表達她對兩位老人的敬重,她的真誠讓我們別無選擇。感謝永和的愛人蔣燕燕和她的哥哥蔣新華,幫我們做了大量的文字和照片的整理工作,信件的核實非常繁瑣,而那些照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歷史,看了或許會引起不少讀者的回味。還要感謝爸爸的那些老同事,他們聽說了這件事,送來了他們至今還保存著的當年干校的照片,要知道那個年代照相是一件奢侈和不易的事情,因此就顯得尤其珍貴。葉小沫  葉永和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錄葉圣陶葉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兩地的通信近500 封。葉圣陶是解放后國家出版總署第一任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葉至善是中國少兒出版社第一任社長。1969年,葉至善隨團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倆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來信往,便有了近70萬字的書信。書稿第一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親葉圣陶寫給兒子葉至善的;最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葉至善寫回家的,不久他就結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歷經(jīng)3年又8個月。    這是一部純粹意義的《家書》,當時全無意于發(fā)表或讓別人閱讀,也正因為如此,《家書》就更加地具有了親歷親聞親見的歷史見證的價值,給我們留下了呢個“特殊年代”的真實史料。

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漢族人。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后,葉圣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歲。葉至善,1918-2006,享年88歲,江蘇蘇州人。曾任開明書店編輯。建國后,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兼《中學生》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副主席,中國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會第二屆副理事長,民進第七、八屆中央副主席。是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副秘書長。著有《失中學的哥哥》、《花萼與三葉》、《未必佳集》、《夢庵》。曾先后參與和領導編輯大型叢書《少年百科叢書》、《中國歷史小叢書》、《中國歷史故事集》、《兒童自然科學叢書》等。葉至善還獲得中國福利會頒發(fā)的婦幼事業(yè)“樟樹獎”,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頒發(fā)的老編輯“伯樂獎”。

書籍目錄

我們?yōu)槭裁匆沓霭孢@本《家書》一九六九年一九七○年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留住那個“特殊年代”的真實史料——《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編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五月二日至善:第二封信昨天收到。雖然想到什么說什么,把你那里的地理環(huán)境和工作項目都說到了,很足以滿足我們的想望。字不容易認,但是仔細看看都認出來了。有兩處把“淮”字寫成“渭”字,聲音相近而誤。先把家里人的情形說說。我沒有什么,坐在室內(nèi)看看抄抄如常。上星期又獨往三里屯洗過一回澡,飯后就去,到快洗完時才來了另一個客人。滿子近來似乎好些,這是我從她外貌上看。大概睡眠時間比以前充足些也是一個原因,以前你早出晚歸的一段時期,她睡眠太不足了。佳佳索性終夜跟奶奶睡,省得夜間睡了又搬過去,早上又搬回來再睡一會兒,老小兩個的睡眠都得實惠。三午本說就要跟他們林場的工宣隊下鄉(xiāng)(距林場若干里),一面在農(nóng)村受教育,一面幫做些記錄抄寫的事兒。后來又知工宣隊暫時不下鄉(xiāng),就留在家里,到今天也有十來天了。據(jù)說到十號左右就要回林場了。大奎在北京醫(yī)院扎針,已經(jīng)滿一個療程(十次),說得停幾時再去扎。小妹常說起的那種藥,前幾天托人帶到、了?,F(xiàn)在叫“六八一”,表示是去年一月間試驗完成的。大奎在北京醫(yī)院聽人說起那種藥,兀真的大姊昨天來,說她的醫(yī)院里也在推廣那種藥。是一種灰白色粉末。每天服三次,每次兩克。藥末放在調(diào)羹里,加些冷開水,像水注在石灰上一樣,作沸滾狀,且發(fā)熱。待稍稍冷卻,就吞下去。帶苦味,故而加些糖。聞的時候,覺得那是石灰味。小妹帶來五百克,夠吃幾十天。滿子為大奎買了一個支在腋下的拄拐,四塊多錢?,F(xiàn)在大奎走動,一邊掖拄拐,一邊支手杖。我說這樣當然方便些,可是總盼望醫(yī)藥有效,從早把拄拐手杖都丟掉。

后記

留住那個“特殊年代”的真實史料——《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編輯后記家書,特別是名人家書,一方面是寫作者個人隱私的真情流露,因為他(她)們都富有情感和智慧,承載著人世間的親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則又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為那也是大多數(shù)中國知識分子居于廟堂之上心憂天下的品格使然?!度~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一九六九——一九七一)中的葉氏父子葉圣陶是解放后國家出版總署第一任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葉至善是中國少兒出版社第一任社長。1969年,葉至善隨團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倆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來信往,便有了近70萬字的書信。書信真實記錄了他們父子在那個特殊時代對“大事要事”的應對和處理;書信中涉及他們父子在那個特殊時代對周圍人物悲歡、世態(tài)炎涼及其當時的社會動向、思想變化的心態(tài)和情感,是反映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價值。因此,《家書》在一定意義上又可視為當時歷史的民間口述史?!都視返膬?nèi)容極其豐富,敘事狀物細致人微、生動有趣?!都視方o我們留下了那個特殊時代極其珍貴的史料。這又是一部純粹意義的《家書》。《家書》第一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親葉圣陶寫給兒子葉至善的;最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葉至善寫回家的,不久他就結束了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在3年又8個月的時間里,父子倆共有近五百封通信,當時全無意于發(fā)表或讓別人閱讀,也正因為如此,《家書》就更加地具有了親歷親聞親見的歷史見證的價值。如葉至善談他在干校的放牛生活:每天五時一刻起床,顧不得洗臉,第一件事就是把牛牽出牛棚,免得它們在棚里多拉糞,晚上九點鐘給牛把了屎尿,一條條牽進棚去,然后洗臉洗手洗腳上床,大概已經(jīng)十點半了?!?42頁)現(xiàn)在是早晨五點開始用牛,七點半歇工,九點半又上工,十一點半休息。下午二點半又上工,到六點半歇工。這樣一來養(yǎng)牛的工作跟著緊張起來,早晨三點就得開始喂牛。我自愿負責喂牛的工作。現(xiàn)在是兩點三刻起床,三點喂牛,給牛吃鍘好的草和泡好的豆餅。五點牛上工,可以再睡會兒,其實也睡不著了。早飯以后,清理牛場上的尿糞,切豆餅,挑水,泡好晚上喂的和第二天早上喂的豆餅,在槽里放好草,為第二天早晨做好準備……(105頁)這樣艱苦單調(diào)的勞動,葉至善干了3年多。何況他此時已是一位年近半百的中老年人!即使如此,葉至善也不覺得艱苦。他在一封信里這樣說:“能走上毛主席指示的五七大道,心里應該高興愉快,不應該老想什么苦不苦”。(47頁)父親葉圣陶先生在回信中也這樣認為:“惟有我國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初,立即傳播毛主席致林副主席的信,此信為各行各業(yè)的人規(guī)定了一條五七道路,指出有這樣一種大學校,不是與清華、北大同類的大學而是人人都得入學,人人都得一輩子入學的大學校,不管你這個干部多么高級,也得進去再受教育。這個制度之確立,不應寫在一般教育史里,而應寫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里,因為這是超越了一般學校教育的范疇的”。(239頁)“應該有人出來寫一篇《干校無所謂畢業(yè)論》。一般學校有畢業(yè),干校是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學無止境,批判資產(chǎn)階級無止境,改造世界觀無止境,故而無所謂畢業(yè)。即使調(diào)離干校,恢復原職務,或者調(diào)任新職務可還得像在干校時候一樣,認認真真走‘五七’道路,故而離校也不是畢業(yè)?!?222頁)作為一名老教育家,彼時彼刻的心境,正是當時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當時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那個時代的葉家父子和千千萬萬知識分子及干部一樣,都是這樣單純地想,純粹地做,大都走過一段或長或短的迷信和盲從的彎路。這也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家書》。1966年5月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看了解放軍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的報告》后,給林彪寫了一封信,簡稱“五七指示”。信中說:全國各行各業(yè)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chǎn)自己需要的若干產(chǎn)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chǎn)品”,“也要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皩W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統(tǒng)治我們學校的現(xiàn)象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拔迤咧甘尽狈从沉嗣珴蓶|要在全國每一個基層單位“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左傾思想并表現(xiàn)了他對知識分子不信任的錯誤態(tài)度。(《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大事記》,中共黨史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五七指示”曾廣為推行?!拔迤吒尚!本褪悄莻€特殊年代推行“五七指示”的產(chǎn)物。據(jù)《家書》中葉至善先生的記述,“中央直屬機關和國務院系統(tǒng)的干校共136個”、河南信陽地區(qū)的“五七干?!?中央級的)就有“37個,約5萬人”。加上各省市縣都有各自的“五七干校”,當時的干??側藬?shù),可以以此而推算大致個數(shù)目。中國的廣大的知識分子和機關干部都在“五七干校”里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1969年——1972年,在至善先生下干校的3年多時間里,當時的國內(nèi)國外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大事。國際上美國的阿波羅在月球登陸、柬埔寨政變、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中日邦交關系變化……;國內(nèi)則經(jīng)歷了“清理階級隊伍”、“深挖洞”、“林彪事件”、“一打三反”、“清除五一六”……《家書》中的父與子,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文化名人,他們的視野開闊,知識面廣,書信中討論的問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上述大事要事,難免涉及。如1969年6月16日圣陶先生的信中說:昨天元善來,他說中央有個通知,共七條,大意是少做一些形式的事,包括“請示”“匯報”,開會時過多地讀語錄,報刊上過多地印毛主席像,以及各單位競鑄毛主席像章等項。昨天至關也在,我就問她,她說也聽見傳達了。但是上星期四我們還做過“請示”“匯報”。對于這些事,我一直想,總不會老這樣下去的,總得有個機緣。到了現(xiàn)在,大概中央認為機緣到了。……我真是極其擁護。(9頁)既記載了當時盛行的“早請示”、“晚匯報”的史實,又說明了該運動停止的時間、為什么停止。既平和又客觀,反映了像葉圣陶先生這樣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對“文革”中那些“形左實右”東西的基本政治態(tài)度。又如1969年11月18日圣陶先生寫信告訴在于校的至善:我們院子里的壕溝不合格,一般要三米光景深,而我們這里兩米不到,再挖下去就要出水了。八條里有好些都在挖,調(diào)云每天去參加挖掘兩小時有余。將來如有警報,我們的人就得往他家去躲。至于我們院里的溝,何時再把土填下去,把磚頭鋪上,恢復舊觀,那就不得而知了。(44頁)12月20日圣陶先生又寫信說:我練習過兩次躲警報了。一次是在本胡同里。預先關照時間,三點鐘吹叫鞭為號,各自進防空壕……走下院子里不合格的防空壕,為時兩分鐘。又一次是前天,我正在林老家里。事前并未知曉,忽聽警報響了,大概是手搖警報機,聲音全部從有線廣播網(wǎng)傳出。于是趕往大樓的地下室。部中(教育部)留下的人員和家屬都到那里。那地下室,我還是第一次進去,大概比較安全。要把上面的五層樓炸穿,才輪到地下室……或許核彈也不受影響?!潞罂偨Y,說全部人員到齊八分鐘,慢了。有些房間沒鎖上,還有桌上攤著文件的,這些都是缺點。我想,全城用警報發(fā)聲,讓全城的人演習,大概還不至于。如果來一次,各國記者都要認為重要新聞了……。(54頁)那個時代政治和社會生活就是如此,這些都是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記述。再如關于北京文化出版界之蕭條,圣陶先生寫信說:今天去看楊東莼,他告訴我郭沫若新出了一本《李白與杜甫》,是揚李抑杜的。大概也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寫成的稿子。(390頁)我看浩然的書看了十六天,昨天下午看完,稍感疲累。今天上午,浩然與一個責任編輯同來,九點談到十一點半。我把想到的細小問題都跟他說了……他要化一個月的時間改,因為要刪要增,人物還要調(diào)整,情節(jié)還要變動,很局促了……他還說起今年五月間各地要出的文藝書,說上海有三四種,北京除他的這一部還有一兩種,聽聽都平常。文藝界夠寂寞的了。(431頁)報上發(fā)了出新書的消息。昨天叫永和去買,買到六七種。像百貨店和菜市場一樣,也排老長老長的隊。久不出書了,一見出書,不管要看不要看,也是搶著買。(421頁)再告訴你書店賣書的事,是前天鐘季華來說的。在尼克松來京期間,書店里陳列出《紅樓》《水滸》之類的書。買客看見很高興,搶著買了,到收銀柜上去付錢。誰知收銀柜上說這些書是不賣的,你就交在這兒吧。大概也引起些口舌。消息也真靈通,外國記者對此事報道了,蘇修也廣播了,就在以后的一兩天內(nèi)。于是周總理知道了,叫吳德去處理此事,書店就吃了吳德的一頓“排頭”。鐘季華說得好,書店里訂出這個“賣而不賣”的辦法的時候,她就提出異議,認為這不是“老實人干老實事”。昨夜浩然來,談了一小時許。《金光大道》中旬可出,印數(shù)驚人?!叭宋摹焙汀氨本┤嗣瘛眱杉夜灿∫话偃f冊。有十三個省、市、區(qū)訂了紙型,每地以十萬計,即為一百三十萬冊。(508頁)此外,《家書》中關于出版界的人物悲歡的內(nèi)容就更豐富了,此不——。葉氏父子的干校通信,對歷史的認識和記憶都有直接性、相對性和時代性,《家書》處處閃爍著史料的光芒。與父輩們一樣,葉至善先生的子女葉小沫和葉永和也上山下鄉(xiāng),姐姐小沫在黑龍江兵團,弟弟永和在延安插隊?!都視分幸渤錆M了父子對晚輩的關愛和綿綿無盡的思念。與千千萬萬的知識青年一樣,他們姐弟倆下鄉(xiāng)以后也經(jīng)歷了從熱情、彷徨、苦悶到失望的人生歷程。葉至善先生在一封信里說:小沫和永和初去的時候,的確有一股勁,后來卻逐漸消沉了。要不是他們有病,我一定會教訓他們一頓的,可現(xiàn)在,我也沒有什么話好說?!麄冮_初以為,邊疆、農(nóng)村,都像報紙上報道的典型材料那樣,處處歡欣鼓舞。而不知道就是那些典型也是經(jīng)過許多人的勞動和斗爭才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頭就那么好。碰到了現(xiàn)實,就不免這也不稱心,那也不如意,意氣就消沉了。(436頁)小沫因不適應東北的寒冷,病了好幾次。要辦病退回城,需要兵團師一級的證明。圣陶先生、至善先生在1972年的2月11、13、15、17、20、22、25及3月1、4、7、10、13、16、19、25……的家信中,幾乎每封信都談到小沫病退的事。圣陶先生在信中告訴至善:“他們要我寫一陳請的信給北京市,由他們簽附意見送去。我也只好答應。”(419頁)“小沫的事,正不出我所料,得拖,得磨”(456頁)。“小沫的事,我也不去想它了?!厕k’總難免有官僚主義之譏。成不成,行不行,一言可決,何至于拖這么久不給人家一個了斷呢?我在出版總署的時候說過,我們大家沒進過衙門,沒當過官僚,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頗為衙門化了,頗有點官僚主義了,可見這是最容易滑上去的道路,是人人‘不學而能’的。思之悵然”(472頁)關于小沫的事,后來老尹對滿子說,留守處的意思,他們要我再寫陳愿的信,他們拿了信再去碰。我也只好寫。為什么以前寫過一封再要寫,弄不清楚。(420頁)至善先生在信中也無奈地告訴圣陶先生:我一直不想讓孩子的事,再叫爹爹操心?,F(xiàn)在弄到不得不要爹爹操心。我心里也是不舒服的。請爹爹不要著急,更不要動肝火。只能這樣想,能做的,我們就做,咸不成,只好等著瞧??傁M艹砂?。……(422頁)正如他們姐弟倆在卷首所述:“爺爺爸爸對我們的思念和關心,鼓勵和指導,也都留在了一封封信申——現(xiàn)在再看看這些信,平添了好多那個時候、那個年齡不曾有的感受,復雜的心情一言難盡?!?見卷首《我們?yōu)槭裁匆沓霭孢@本《家書》)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史又是由后人來評價的?!都視分械母缸觽z,以獨特的眼光和善良的心態(tài),毫無雕琢,秉筆直書了“特殊年代”里北京政治、社會和文化及他們周圍的人物悲歡、世態(tài)炎涼?!都視芳瓤梢宰屛覀兏唧w、更深刻地了解這一段歷史,也可以作為這一段國史的旁證。我從事編輯工作已32年,擔任了諸如《中國政治制度通史》(1—10卷)、《唐太宗傳》、《岳飛傳》、《張愛萍傳》、《許世友外傳》等重要圖書的責任編輯,策劃了《東方文化》近20個書系,衣帶漸寬,歷經(jīng)出版的興盛與輝煌,也曾經(jīng)看過許多激動人心的畫卷,但《家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作為也曾經(jīng)在內(nèi)蒙古生產(chǎn)建設兵團歷練了6年的“知青”,我除了心靈深處的共鳴之外,更是感佩葉氏父子的人格魅力,為我們留住那個“特殊年代”的真實史料。

編輯推薦

《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1969-1972)》是一部純粹意義的《家書》,當時全無意于發(fā)表或讓別人閱讀,也正因為如此,《家書》就更加地具有了親歷親聞親見的歷史見證的價值,給我們留下了呢個"特殊年代"的真實史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葉圣陶葉至善干校家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文革,感受那個年代的愚昧無知,和不可理喻。雖然是家書,可是家事,國事,天下事,基本都談到。沒想到作為一個非共黨成員,葉圣陶居然沒怎么受到?jīng)_擊,比起其他人簡直是在天堂。而且,葉至善所在的干校,條件比起其他干校也好了很多。葉至善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接受了命運,積極的接受了,對沉重的體力勞動也沒有很多怨言,還很阿Q的研究了諸如改善牛逼環(huán),建立氣象站之類的問題,感覺還很享受這種農(nóng)家樂。我想也許主要是怕老父親擔心,就盡量用積極向上的語氣來寫,困難艱辛只是寥寥幾筆。就是這寥寥數(shù)筆,都讓人覺得勞動的繁重,什么要凌晨2點鐘起來放牛,冬夜里起來給牛把屎把尿等。真實,一定不能粉飾。真實,就是寶貴
  •   歷史的記錄,隔了這么久可以重見天日,真是不容易。比起一些長篇大論,更可以反映那個時代,語言文字也純樸,沒有什么修飾。
  •   書中有錯誤,395至410錯裝為75至90。該如何?
  •   這是珍貴的民間史料,我已經(jīng)有了,但讀后認為有必要通過卓越向喜愛文史的讀者推薦一下。 此書是著名的文學家葉圣陶先生和長子至善在1969-1972年間的通信集,由至善先生的幼子幼女,當時還在插隊的小沫和永和編輯,看得出來基本上保持了原狀(如圣翁信中直呼文革前的中宣部長為“陸閻王”),使我們這些非專業(yè)、卻同樣挑剔的讀者可以免去查找原件的麻煩,在觸目皆是的“潔本”叢中,對編者和出版者,抱有敬意。 兩位作者在寫這些家書時,正是文革從早期“烽火連三月”的創(chuàng)傷中,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滲入的所謂“逐漸深化”階段,與長子同居的圣翁一家,至善去了團中央在河南潢川的五七干校放牛,四個孫子女,除長孫三午在京郊農(nóng)場做農(nóng)業(yè)工人偶爾回家一趟外,其他都在東北西北插隊落戶,天各一方,北京的家中,經(jīng)常只有圣翁、長媳滿子(夏丏尊先生的千金)和重孫女三人,怎不令人備感凄涼。了解了這樣的背景,就容易理解這些頻繁而詳細的通信,是怎樣牽掛著如此知名、卻又同樣平凡的家庭每一個成員的心,而我們讀來,也感覺分外親切,不禁為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濃濃親情深深感染。 記得張中行先生說過,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大致不出儒道釋三家,攙和的情況很復雜,而葉圣陶先生,則是純粹的儒。如果讓我補充,則是一以貫之的“君子儒”:曰忠恕。象他這樣,從二十年代寫出《倪煥之》開始,就堅定地站在人民革命一邊的“愛國民主人士”,怎...樣度過漫長的文革歲月,我們從他的家書中看不到看不到一絲做獅子吼的煙火氣,有的,只是“溫如也”的敦厚與仁慈。寫這些信時,他已經(jīng)七十五歲了,“白發(fā)白眉,實際卻不怎么老”,已經(jīng)出無車了,還要每周幾次,每次換乘兩班公共汽車去教育部“學習”,乘車人太多時,只能貼著車門,別人想讓座而不可得,辛苦之狀,可想而知。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忠孝之家的男人們,在親朋云散、國家板蕩的多事之秋,用積極的態(tài)度熱愛生活,用各自積累的人生智慧互相勉勵,扶老攜幼地度過動亂的歲月。我們看了太多家破人亡的文革回憶,當然承認那是真實的歷史,但以家書形式展現(xiàn)的這戶人家的文革歲月,同樣彌足珍貴,因為她讓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所在,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此書與其他書信集、日記一樣,所以有獨特的史料價值,是因為它不是事后諸葛亮式的追記,而是透過當事人的眼光看到的當時“真實”的世界,但因為敘事是連續(xù)的,我們因此可以從這難免受到局限的眼光中,捕捉到滄桑變化,事物源流。以“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為例,圣翁的三個孫輩都在知青之列,祖父和父親開始對“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態(tài)度與官方是保持高度一致的,對于懷有怨望之心的老友王伯祥先生,圣翁甚至少有地尖銳地說,他的境界還不如自己的孫子永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孩子們在家信中反饋的當?shù)氐那闆r,他們最終陷入了深深的無奈之中。 閱讀更多 ›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