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

出版時間:2007-0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宋光宇  頁數(shù):48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著名學者宋光宇先生關于介紹臺灣歷史的專著,書中共分為—— 史前志、開拓志、殖民志、成龍志、文化志、臺灣史史觀六部分,具體介紹了:少數(shù)教民族的遷入、恢復母語姓氏運動、泉州和廈門的興起、清廷的經濟封鎖與對外貿易、對歐美的貿易等方面的內容。

作者簡介

祖籍浙江寧波,1949年出生于臺北市。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yè)(1971),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1974),美國費城賓州大學歷史系博士(1990)。專攻宗教社會學、東亞文明史、現(xiàn)代東亞宗教與社會等課題,著作有《天道鉤沉》(1978)、《宗教與社會》(1994)、《宋光宇十年問學集》

書籍目錄

自序正要開拍的下一部偉大的巨片史前志第一章 史前文明與農業(yè)的傳入 第四冰河期 南島民族的由來 中華文明的發(fā)展 農業(yè)文明的傳入與發(fā)展 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第二章 中國古史書中所見的臺灣 三國以前 隋至元代 明清 開拓志第三章 少數(shù)民族 少數(shù)教民族的遷入 地理分布 神話傳說 經濟活動 社會組織 傳統(tǒng)文化及其變遷 對現(xiàn)代社會的適應 還我土地運動 恢復母語姓氏運動第四章 南海風云 閩南人的海上世界與西班牙、荷蘭的入侵 泉州和廈門的興起 歐洲人東來 海上絲路 海上的私人武裝 荷蘭占據(jù)臺灣的國際背景 荷蘭占領時期 西班牙人入侵北部 西班牙人退出臺灣第五章 明鄭時期 鄭氏家族的興起 反清復明 收復臺灣 明朝政治體制的移植 文教事業(yè) 土地開拓 對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 清廷的經濟封鎖與對外貿易 清荷聯(lián)盟企圖取臺 征討菲律賓計劃 鄭經的西征與兵敗東歸 東寧政變扣內部不安 澎湖會戰(zhàn)與明鄭敗亡第六章 清朝的開發(fā)與經營 為什么閩南人要向海外求發(fā)展 綏撫時期(1684—1718) 海禁時期(1718—1788) 拓展時期(1788—1842) 現(xiàn)代化時期(1842—1895)第七章 晚清時期的商業(yè)貿易 島內貿易 對大陸的貿易 對歐美的貿易 殖民志第八章 日據(jù)時代 總督府的殖民政策 武官統(tǒng)治時期 文官統(tǒng)治時期 反殖民地運動第九章 殖民地的經濟剝削 土地調查 林野調查 統(tǒng)一度量衡與貨幣 驅逐海外資本 獨占事業(yè)的完成 向外部發(fā)展 農業(yè) 工業(yè) 成龍志第十章 從接收到暴動——“二·二八”事件的原委及其影響 重回祖國懷抱時的喜悅 陳儀與臺灣行政長官公署 長官公署官員的種種貪污劣跡 爆發(fā)沖突的導火線——林江邁私煙查緝事件 騷動的蔓延 深遠的影響:族群鴻溝的建立第十一章 民主議會政治的發(fā)展 地方自治的發(fā)展 戒嚴時期民主運動的勃興 臺灣“國會”全面改選 政黨政治的形成第十二章 臺灣經濟發(fā)展的軌跡. 憑借日本所留下的根基 關援使臺灣趨于穩(wěn)定 大陸來臺的資金及官員 土地改革 進口替代時期(1953~1960) 快速成長時期(1961~1973) 動蕩成長時期(1973~1984) 轉型發(fā)展時期(1984~2000)第十三章 經濟發(fā)展的三杰 臺灣經濟奠基人——尹仲容 科技教父——李國鼎 科技工業(yè)之父——孫運璇第十四章 臺灣奇跡的意義 從數(shù)字上看臺灣的經濟成就 臺灣中小企業(yè)的形成 計算機業(yè)在臺灣的根源 靠著勤奮建立臺灣奇跡 臺灣奇跡的文化背景分析 文化志第十五章 教育 清代的教育 日據(jù)時代的教育 光復以來第十六章 社會 清代的社會生活情形 現(xiàn)代生活情況 社會問題與社會運動 金錢游戲銷蝕了經濟繁榮 經濟繁榮帶來的社會亂象 社會正義消失 文化與道德的教育靠宗教第十七章 文化 文學 藝術 戲劇、音樂及其他第十八章 宗教信仰及社會文化意義 什么是宗教 科學和宗教的關系 臺灣宗教的背景 大型教派進入臺灣 寺廟與信徒人數(shù)的變化 不斷出現(xiàn)新的神壇與神明 奉祀的主要神明 寺廟的種類 佛教的興起 建立整體性的社會關懷 宗教團體救災的表現(xiàn) 宗教亂象 經濟發(fā)展、疾病與宗教 宗教與高等教育 臺灣史史觀第十九章 臺灣史史觀各家爭鳴 方志的清代統(tǒng)治史觀 臺灣通史的漢族正統(tǒng)史觀 日本的強權史觀 中國國民黨的正統(tǒng)史觀 美國的“美援論”與“依附理論”  臺灣人400年悲情史觀 臺灣中心論、同心圓理論 新臺灣人史觀 統(tǒng)派理論 依賴發(fā)展理論 海洋爭霸史觀 結語第二十章 臺灣的發(fā)展、繁榮與虛弱 我的感受和憂慮 一壺正要煮沸的水 耗散理論 人的素質發(fā)生了變化 補救之道 “去中國化”的迷思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史前文明與農業(yè)的傳入  從地圖上看,臺灣是中國東南海上的一個大島。由于海峽的阻隔,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在沒有機器動力船只的時代,人們要從大陸橫渡海峽來到臺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一般在市面上有關臺灣開發(fā)史的書籍,都假設東南沿海各民族在明朝末年之前,不曾乘船來到臺灣。于是,這些書都從明末開始講述臺灣的歷史。這種假設其實是錯誤的?! ∵@是囿于平地民族的一種錯覺。對于擅長航海的民族而言,海就是很好的通路;對于住在山地的民族而言,山根本不算障礙;對于游牧民族而言,荒漠也是康莊大道。而且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地形也不是自古以來就如此,而是歷經了無數(shù)次滄海桑田的變化,才有今天的面貌。平地民族基于自己習慣的活動方式來看海洋,心生畏懼,才會有這樣錯誤的假設?! ∵@種假設不僅犯了空間上的錯誤,同時也犯了時間上的錯誤。在市面上流傳的有關臺灣史的書,不約而同地說“臺灣四百年來如何如何……”大概是受了史明的《臺灣人四百年史》這本書標題的影響,一些沒有什么頭腦的政客和新聞記者也跟著起哄。其實,臺灣有很悠久的人類活動遺跡,考古證據(jù)確鑿,不容置疑。以下就從時間的縱深入手,來看臺灣的歷史發(fā)展。  第四冰河期  地球在最近的l00萬年中,出現(xiàn)了4次冰河期,每一次冰河期來臨,大量的水被冰封在南北極和高山上,造成海平面下降。第四冰河期從z萬多年前開始,到1萬年前結束,這次冰河期氣候嚴寒,海平面下降’l00多米。目前的臺灣海峽深度只有40米,所以在冰河期時,臺灣就高出水面60~80米,臺灣也就成為亞洲大陸的一部分。1萬年前,地球的氣溫開始變暖,海平面逐漸開始上升,于是臺灣海峽形成,臺灣方才成為海上孤島。那么在冰河時期,臺灣有沒有人類的活動遺跡呢?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臺灣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特別是經濟部分寫的一非常不錯
  •   這本書是當前不錯的一本關于臺灣發(fā)展史的書。值得收藏
  •   內容比較系統(tǒng)。但書的紙質太差。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