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劉新利,陳志強 頁數(shù):43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提起文藝復興,人們會想到思想解放,想到歐洲人對于中世紀教會的忤逆……然而,人們卻很難理解,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新的形式和途徑空前地張揚了基督教文化。作者敘述并分析了這段歷史:為了重振基督教的聲威,羅馬教會鼓勵文藝復興的文化創(chuàng)作,接受人文主義;而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興趄的基督教會則借助千古典文化的再生,革除舊教陋弊,使對耶穌基督的信仰納入歐洲民族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此同時,在古典文化的發(fā)源地,東正教的信仰卻隨著拜占廷帝國的滅亡而結(jié)束了與古典文化的接軌。猶太人,作為當時歐洲唯一不信基督的異教徒,雖然得到某些人文主義者的同情,卻遭到了歷史上最殘酷的驅(qū)逐。“人文主義興起”與“基督教復興”這一“悖論”在本書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作者簡介
劉新利,1956年生于山東,2004年于德國美因茲大學獲博士學位,現(xiàn)任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著有《基督教與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與西方文化》;翻譯《神圣羅馬帝國文化史》、《從德意志帝國到德志聯(lián)邦》,并撰寫有關基督教歷史與德國文化史的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總序?qū)д摰谝徽? 虔信與癡迷:文藝復興以前的基督教會 第一節(jié) 從權(quán)力頂峰跌落下來的教皇 一、巔峰教皇:英諾森三世 二、阿維農(nóng)之囚 三、教會大分裂 四、教會的腐敗 五、主教、教士和修士 第二節(jié) 平信徒癡迷的宗教生活 一、彌撒 二、圣徒、圣物崇拜 三、自我約束 四、兄弟會組織 第三節(jié) 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qū) 一、威克里夫和英國農(nóng)民起義 二、胡斯和波希米亞宗教改革第二章 人本與神恩:人文主義宗教觀 第一節(jié) 人文主義宗教觀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人文主義宗教觀的內(nèi)容 第三節(jié) 人文主義宗教觀的實質(zhì) 第四節(jié) 人文主義宗教觀的主要特點 第五節(jié) 人文主義宗教觀的歷史影響第三章 超然與世俗:羅馬教會與文藝復興運動 第一節(jié) 羅馬教會文藝復興的歷史階段及其特征 第二節(jié) 西門主義和尼古拉主義 一、西門主義表現(xiàn) 二、尼古拉主義表現(xiàn) 第三節(jié) 羅馬教會文藝復興歷史要點 一、教會改革 二、教皇領地建設 三、十字軍東征 第四節(jié) “文藝復興的教皇時代” 一、文藝復興教會文化的基本神學依據(jù) 二、圣母崇拜與圣母像 三、教皇利奧十世與畫家拉斐爾第四章 正統(tǒng)與異端:宗教改革運動 第一節(jié)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人的解放 一、德國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天主教會在德國的情況 三、馬丁·路德其人 四、德國宗教改革運動 五、路德宗的思想理論 六、路德宗的改革主張 七、馬丁·路德的歷史貢獻 第二節(jié) 加爾文主義對社會和人的改造 一、法國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加爾文思想的形成 三、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實踐 四、加爾文主義與資本主義 五、加爾文主義對西歐社會進行的觀念更新 六、加爾文宗的歷史影響及評價第五章 拯救與復活:羅馬教會與宗教改革運動 第一節(jié) 信仰的權(quán)威之爭 第二節(jié) 羅馬教廷的運動對抗措施,禁書目錄 一、耶穌會、神圣法庭和特蘭托宗教會議 二、禁書目錄 ……第六章 復興與改革:兩大運動之間第七章 傳統(tǒng)與屈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東正教第八章 善待與驅(qū)逐:文藝復興時期的猶太人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虔信與癡迷:文藝復興以前的基督教會 教皇權(quán)在英諾森三世時期達到鼎盛.并牢牢控制中世紀西歐人的精神和思想。但是存在了數(shù)百年之久的基督教統(tǒng)一世界的力量在發(fā)展,新的社會因素在聚集,它們成為瓦解基督教統(tǒng)一帝國的潛在力量。雖然,羅馬教會在經(jīng)歷了全盛時期以后,無可挽回地走向了窮途末路。然而,它對于普通民眾的巨大影響并不會很快消失,長期積淀于人們思想中的羅馬教會的影響、教皇一統(tǒng)天下的意識和篤信神秘力量的心理仍在作祟。中世紀末期的西歐人仍未擺脫虔信與癡迷的宗教生活?! 〉谝还?jié) 從權(quán)力頂峰跌落下來的教皇 一 巔峰教皇:英諾森三世 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擔任教皇期間,教皇權(quán)達到了頂峰。英諾森三世原名塞格尼的洛泰爾,出生于一個羅馬貴族之家,曾任教會法官,37歲即被擁戴為教皇,稱英諾森三世,因而成為基督教會史上最年輕的教皇之一。更重要的是,被冠以“所羅門三世”綽號的英諾森是中世紀教會史上最杰出、最具權(quán)威的教皇。在任職的18年間,他不僅繼承了前任諸教皇積極擴大教廷權(quán)力的成果,而且充分發(fā)揮自己卓越的才干,活躍于教俗兩界。在世俗事務上,他利用各方矛盾,縱橫捭闔,巧妙斡旋,坐收漁利;在教會事務上,他整飭風紀,規(guī)范信仰教條,統(tǒng)一教會,討伐異端,從而使基督教會發(fā)展成為西歐最強大的政治勢力;羅馬教廷成為歐洲萬流歸宗的信仰中心。英諾森三世本人則是盤踞于權(quán)力頂峰的至高無上的教皇。 從彼得與保羅時代開始到12世紀末,基督教會逐漸形成一整套具有家族性、學院性、社會性與國際性教條、秩序及道德的體系。它不僅牢牢控制了歐洲人的精神生活,也對國際政治事務施加了重大影響。因此,教會觸動世俗權(quán)力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教俗兩界的最高首腦——教皇和國王爭奪權(quán)力的斗爭一直是12世紀和13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政治生活的主旋律。英諾森三世在與西歐主要國家君主的幾番較量中,鋒芒盡顯,最終大獲全勝?! ?/pre>編輯推薦
歐洲文藝復興發(fā)軔于14世紀意大利、波及全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新興資產(chǎn)階級在文學、藝術(shù)、哲學、自然科學以及政治學、歷史學、教育學等領域開展的一場新思想、新文化的革命運動,恩格斯稱之為“人類以往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一次最偉大、進步的變革”。研究這段歷史,有助于我們更深地理解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發(fā)生以及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迅速興起和繁榮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我們在分析西方現(xiàn)代化道路的發(fā)展模式的基礎上,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