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良道德論

出版時間:2007-6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吳然  頁數:28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新倫理學強調了社會、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更加注重維護個人的正當合法權益。新倫理學在明確利己的道德價值的同時,又肯定了必要時無私利他與自我犧牲的道德價值。并提出了損人利己之為惡是絕對的,而自我犧牲之為善卻是相對的創(chuàng)新之論。例如對“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的道德價值的肯定,明確是在不可兩全的情況下的一種正確的道德選擇,在可以兩全的情況下,就不是正確的道德選擇,從而不具有最大的道德價值。新倫理學明確指出,從總體上說,當利己與利他發(fā)生沖突、不能兩全之時,每個人只有自我犧牲,才能保障社會存在;而只有社會存在發(fā)展,每個自我才能生存。這樣,自我犧牲,就某一具體場合來說,可能得不償失;但從總體上說,卻既保全了社會,又有利于保全自我,因而利大于害,符合“最大利益凈余額”的終極標準,因而是道德的、應該的、善的。對利他自我犧牲道德價值的這種肯定性分析,明確了在發(fā)生沖突時個人犧牲的必要性和價值,這又有效地解決了“張華救老農值不值?”的道德難題。    另外,新倫理學突破了道德只是規(guī)范個人的局限,突出了其治理社會的功能。強調社會的善要高于個人的善。其實,從倫理學的發(fā)展史來看,倫理學首先是一個怎么樣治國的學問。治國一是政治,二是經濟,然而政治學也好,經濟學也好,歸根結底,無不以某種道德原則為依歸。亞里士多德在其倫理學開山之作《尼各馬科倫理學》中開篇就說:“一切技術,一切規(guī)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一種善即或對于個人和對于城邦來說,都是同一的,然而獲得和保持城邦的善顯然更為重要,更為完滿。一個人獲得善值得嘉獎,一個城邦獲得善卻更加榮耀,更為神圣?!雹偕鐣纳?,要高于重要于個人的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倫理學是不發(fā)達的。道德對社會治理的作用,顯然是要強于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因此,探討治理社會的道德原則——公正、平等、人道、自由等等,在本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書籍目錄

序前言 道德建設新思維原理篇 第一章 走進倫理學——倫理學的作用及地位    觀察與麟“大我”“小我”之辯——跨越解放    思想的第三道坎   一、倫理學的研究對象——道德   二、倫理學界說及內容體系   三、倫理學的作用及地位 第二章 破解“休謨難題”的意義——科學倫理學的產生與確立    觀察與思考  “善舉招致處罰”該也不該?    一、“休謨難題”    二、道德價值推導公式  三、優(yōu)良道德科學論 第三章 人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的起源及本性  觀察與思考猴群中的“警察”以德服猴   一、善惡之辨   二、道德的起源與目的   三、道德的本性——一種必要的惡 第四章 如何評價道德的優(yōu)劣——道德的終極標準    觀察與思考為了要遵循另一個更高的法律    一、道德終極總標準:增減全社會和每個人利益總量   二、道德終極分標準之一:最大利益凈余額   三、道德終極分標準之二: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的利益   四、道德終極諸標準的適用范圍人性篇 第五章 亦善亦惡的人性——人的倫理行為    觀察與思考“敬畏生命”,帶我們步入道德的林中路  …… 第六章 人性的善惡之源——倫理行為的動因 規(guī)范篇 第七章 為已與利他的統(tǒng)一——道德總原則 第八章 同等的利害相交換 第九章 生老病死有依靠 第十章 充分實現人的潛能——人道原則 第十一章 從心所欲不逾距——重要的道德規(guī)則美德篇 第十二章 良好社會風尚的杠桿——道德評價 第十三章 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道德人格 第十四章 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尋找善良之道

編輯推薦

  《優(yōu)良道德論》作者試圖提出和闡述一個新的倫理學概念:優(yōu)良道德。作者認為,道德是可以隨意制定、約定的,因而確立道德并不需要科學,但確立優(yōu)良的道德卻需要科學。作者認為,優(yōu)良道德只能通過社會創(chuàng)造道德的目的,從人的行為事實中推導、制定出來。  《優(yōu)良道德論》還提出倫理學首先是一門治國的學問的主張,認為社會善要高于、重要于個人善,這樣“以德治國”的德就不僅是個人之德,更是社會之德。  《優(yōu)良道德論》在保持倫理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特別注重緊密聯系社會現實,為此在每一章前面都精選出了具有典型意義的“觀察與思考”材料,通俗、生動,以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公共課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優(yōu)良道德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