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2 出版社:人民 作者:孫發(fā)友 頁數(shù):400 字數(shù):41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書把重點放在消息的研究上,這對于現(xiàn)在大量涌入新聞業(yè)界門檻的新聞從業(yè)人員來說,是必要的、及時的。寫作一條消息,每個字詞的選擇、每個段落的安排,都應認真掂量,凝聚作者的智慧。但是現(xiàn)在傳媒上的消息,多數(shù)太一般化、變成了一種套路。“日前”新聞滿天飛,誤以為這是消息的“行話”;沒有具體內容的“據(jù)悉”俯拾皆是,絲熟感覺不到自己在說多余的話。研究消息基本的“規(guī)定動作”,讓這些“動作”成為職業(yè)理念,然后才談得上“自選動作”,從必然走向自由。例如本書中談到的華爾街日報新聞故事的寫作技巧,就是建立在對消息規(guī)定動作基本要求基礎上的。 如今的傳媒形態(tài)多樣化了,新聞報道的文體要適應不同的傳媒形態(tài)。于是,一個新的新聞寫作的研究領域得以開拓,這就是新聞文體的演變。報紙消息、廣播消息、電視消息、手機短信的消息,基本原理相同,但是文本結構和表現(xiàn)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研究這種變化,是本書的一個特點。
書籍目錄
緒論 認識新聞報道 一、什么是新聞 二、什么是新聞報道 三、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第一編 新聞報道寫作原理論 第一章 論真實性——新聞報道與事實關系分析 一、新聞報道為什么要真實 二、新聞報道真實的基本內容 三、采寫虛假新聞報道的原因 四、網絡給新聞報道真實性增添了新的內涵 五、對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學理層思考 第二章 論時效性——新聞報道與事件時間關系分析 一、新聞報道要講時效性 二、增強新聞報道時效性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三、“搶”新聞:增強新聞報道時效性的有效手段 四、網絡傳播更新了我們的新聞時效觀 第三章 論可讀性——新聞報道與受眾興趣關系分析 一、受眾興趣原則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受眾是新聞報道的最終評價者和消費者 三、受眾興趣:滿足與引導 第四章 論“用事實說話”——記者與事實及報道關系分析 一、新聞報道要“說話” 二、新聞報道說話的方式:用事實 三、走出新聞報道“說話”的誤區(qū)第二編 新聞報道寫作程式論 第五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構件 第六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結構形式 第七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種類(一) 第八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種類(二) 第九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種類(三) 第十章 新聞報道的基本種類(四)第三編 新聞報道寫作技巧論 第十一章 事實信息的價值認定與發(fā)掘 第十二章 新聞報道主題的確立和提煉 第十三章 鏈接感覺:讓受眾體驗事實 第十四章 從現(xiàn)場寫起:講個“故事”受眾聽第四編 新聞報道寫作演變論 第十五章 當代新聞報道形態(tài)變化及其動因 第十六章 新聞報道文體演變與傳播科技發(fā)展 第十七章 新聞報道寫作觀念變化分析——以災害報道為例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拓一片空間
章節(jié)摘錄
我們還必須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作更高層次的認識。虛假的新聞信息不僅造成受者的局部危害,更重要的是還會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推向災難之中,這方面的教訓我們是深刻的。論及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談到1958年。這一年,是中國新聞界的災難年。一開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乘風破浪》中,就開始浮夸了,說蘇聯(lián)兩顆衛(wèi)星上天,“幾十天中間,把整個世界形勢的面貌改變了?!庇谑?,中國也要放“衛(wèi)星”。人家放人造衛(wèi)星,我們暫時還放不了,就放糧食“衛(wèi)星”,放鋼鐵“衛(wèi)星”。于是,從6月份開始,中國放“衛(wèi)星”開始了?! ∥覀兛串敃r的《人民日報》(1958年9月5日)的一篇報道——《廣東窮山出奇跡一畝中稻六萬斤》: 據(jù)新華社廣州4日電:記者周方吻報道:我國一顆突破畝產六萬斤大關的中稻高產“衛(wèi)星”,從廣東省比較貧瘠的北部山區(qū)升起來了。這是連縣星子鄉(xiāng)田北社的一點零七三畝中稻,共產干谷六萬四千八百四十九斤二兩六,平均畝產干谷六萬零四百三十七斤多?! ∵@顆“衛(wèi)星”的創(chuàng)造者,是中共田北社支部書記兼社主任涂明芳、副主任黃孟常、青年突擊隊隊長何經亮、副隊長黃信寬和一百九十八名青年突擊隊員?! √锉鄙缥挥谀蠋X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氣候寒冷,土壤比較貧瘠,無霜期比較短,過去只種一造中稻。今年7月中旬,這個社在全國各地早稻不斷放出高產“衛(wèi)星”的鼓舞下,決定進行水稻高產試驗,同時也想爭取時間多種一造秋薯。在支部倡議和領導下,這個社組織了青年突擊隊,決定在敬母坳一塊田中,把六十二畝二分田抽穗的禾苗集中進行最高度的密植。密植前先深耕一尺,施下基肥塘泥、草皮泥和綠肥等八千斤,牛欄糞五百擔,和泥土拌勻又施茶麩十擔,草木灰三十擔。然后在7月18日實行最高度的集中密植,整塊田共插下禾苗八十多萬兜,一千多萬株。隨后,他們對稻田的通風、送水、追肥、除蟲作了巨大的努力。8月30日上午,這塊田開始收割。三百多個青年突擊隊員和社員們猛干了兩天一夜,才在31日下午收割完畢?! ?月3日晚,中共廣東省委員會和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向田北社的人民發(fā)出聯(lián)合賀電,贊揚他們破除迷信和大膽試驗的革命精神?! ∵@只是那個年代許許多多新聞報道中的一篇。在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報紙上的新聞一個主調就是:浮夸。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薄 ∮挟€產稻谷13萬斤的,有畝產小麥12萬斤的,有畝產玉米3萬斤的,有畝產山藥120萬斤的,有一個南瓜1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的,有生豬一天長14斤的,有平爐一日煉鋼700噸的。媒體的這次浮夸,付出了血本:新聞報道由此一時變成假話的代名詞,人們不再相信報紙;國家由此被引入經濟崩潰的地步,隨后幾年的農業(yè)生產大幅度下降,糧食、副食和日用品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十分困難。更有甚者,國家的政策、人們的思想,由此出現(xiàn)紊亂,貽害若干年。當然,我們不可將這一時代劫難的責任完全推給新聞媒體,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媒體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