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83-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任繼愈 頁數(shù):784
Tag標簽:無
前言
導言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已經(jīng)有了近三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把中國哲學史建立為一門科學,距今不過五十多年。五十多年來,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受到國內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總形勢的影響,有時繁榮和前進,有時停滯和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前進而非倒退。封建社會的哲學史名著,如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其中匯集了相當豐富的資料,注重各個學派思想演變的來龍去脈,今天仍然不失為研究宋明理學的有用的參考書。但是這兩部學案卻有一個根本的弱點,就是不敢觸及“經(jīng)學”的禁區(qū),不敢大膽非議“圣人”。如同中世紀的歐洲哲學是包括在神學里面一樣,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哲學還沒有從“經(jīng)學”中分化出來?!敖?jīng)”是圣賢垂訓的典籍,封建社會的一切成員,只能宣傳它,解釋它,信奉它,不能懷疑它,議論它,更不能批判它?!拔逅摹鼻跋?,胡適出版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這是用近代資產(chǎn)階級觀點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雖然有頭無尾,卻使當時人們的耳目為之一新,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當時人們認為“新”的地方主要在于它不同于封建時代哲學史書的代圣人立言,為經(jīng)傳作注解,而敢于打破封建時代沿襲下來的不準議論古代圣賢的禁例,把孔子和其他哲學家擺在同樣的地位,供人們評論。這是一大變革,標志著哲學開始從古代“經(jīng)學”的禁錮下解放出來,步入近代。繼胡適之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梁啟超、蕭公權、錢穆等人的政治思想史、學術史,比封建時代的哲學史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前進,但是由于缺少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先進的武器,總的說來,都不能算作闡明中國哲學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著作。解放前,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杜國庠等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中國的古代社會、古代歷史以及古代思,想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們開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有可能透過各種現(xiàn)象的迷霧,看到了一些真相,或者說更接近于真相。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學者高出于資產(chǎn)階級學者的地方。盡管這幾位前輩們的著作有一些論點可以討論,但他們走的道路是一條陽關大道,他們開拓荒地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使中國哲學史開始成為一門科學,他們的著作具有示范作用?! ∪珖夥胖螅邳h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被廣大。學者所接受,并被運用于一切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內,中國哲學史研究這個陣地也在被馬克思主義所占領。三十多年來,我們出版了通史、斷代史、專題研究、論文集等,舉行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討論。盡管研究者在對于一些重要哲學家或學派進行歷史探討時,得到的結論不同歹甚至相反,但是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沒有分歧。問題在于我們怎樣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怎樣把這些原則和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也走了不少彎路。粉碎“四人幫”以后,通過撥亂反正,正確貫徹黨的十一屬三中全會路線,學術界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討論的氣氛,中國哲學史又.呈現(xiàn)繁榮景象。過去曾經(jīng)討論后來被窒息了的一些問題,今天又得到哲學史研究者的深切關注。在建國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有了豐富的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這將大大有益于開展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為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哲學史提供了新的起點?!?/pre>內容概要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已經(jīng)有了近三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把中國哲學史建立為一門科學,距今不過五十多年。五十多年來,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受到國內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總形勢的影響,有時繁榮和前進,有時停滯和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前進而非倒退。 本書寫的是一家之言,不求每個章節(jié)字數(shù)按比例分配。作者認為重要的,或研究得比較多的問題,就多講;認為不重要或沒有多少新見、學術界都已注意到或講得爛熟的問題,作者就少講或不講。因此,對各個哲學家和哲學流派之間的論述占用的篇幅就顯得不夠勻稱,而有些任其自然了。書籍目錄
導言中國原始社會思維的發(fā)展和世界觀的早期形態(tài) 一、從古猿的智慧到人類的思維 二、從簡單的思維活動到思考人生大事 三、原始的自然觀、氏族與人類起源論及靈魂崇拜 四、原始的宇宙發(fā)生論、祖先崇拜的互助平等觀念 五、奴隸制社會初期的世界觀殷周之際宗教思想的變革 一、學術界的幾種看法 二、變革的實質 三、西周天命神學的內容 四、西周天命神學對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影響春秋時期的思想 一、春秋時期思想上新舊交替的特點 二、天、天命、天道和自然觀思想方面的新舊替 三、政治思想方面的新舊交替 四、道德思想方面的新舊交替孔子的哲學思想 一、中國歷代社會之孔子觀 二、維護周禮孔子賦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三、仁的學說 四、德政和尚賢 五、天命鬼神觀念 六、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墨子思想體系的內在矛盾 一、墨子的出身、生平、著作和墨學淵源 二、墨子社會政治主張的內在矛盾及墨學的階級性 三、墨子哲學思想的內在矛盾及其在認識史上的地位老子的哲學思想 一、老子這個人和《老子》這部書 二、老子代表哪個階級?是進步?還是反動? 三、老子的哲學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四、貴柔的辯證法思想孔孟之間的儒家傳承 一、孔門后學各派考 二、曾子的思想 三、思孟學派考辨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一、仁政學說 二、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 三、性善論 四、義、利之辨和對楊朱、墨翟、許行的批判 五、孟子的歷史地位管促學派 一、戰(zhàn)國時期各國社會改革的不同道路和管仲學派的形成 二、《管子》書所保存的管促學派的思想資料 三、管促學派的社會政治思想 ……莊周的唯物主義哲學后期莊學的相對主義和唯心主義戰(zhàn)國時期的名辨思潮和惠施、公孫龍等人的辯學后期墨家的哲學與辯學《易經(jīng)》和《易傳》荀子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韓非的法治和哲學思想人名索引書名索引重印后記章節(jié)摘錄
原始的巫教是一種自發(fā)產(chǎn)生的自然崇拜宗教。由于氏族組織的狹窄和交往的阻隔,各個氏族的崇拜對象不僅因地而異,甚至和其他氏族創(chuàng)造的神相互敵對。自從建立了地域性的部落聯(lián)盟,隨著各個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的發(fā)展,人們的視野也擴大了。他們逐漸感覺到各個不同的氏族部落所面對著的是一個共同的統(tǒng)一的自然界,就是日、月、星辰、雷、雨、風、水、火、山岳、河流等,因而在各地流行的自然崇拜對象實際上是共通的,有可能把各種紛歧繁復的自然崇拜整理成一個系統(tǒng)。同時,正如地上人間的各種互相對抗的社會力量被擁有至高權威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所統(tǒng)一起來一樣,在自然界,也應該有一位支配著形形色色的自然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的至上神。統(tǒng)率著各種自然力的天神觀念在這個時期產(chǎn)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適應于鞏固部落聯(lián)盟的需要,為了維護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權威而發(fā)展起來的宗教意識形態(tài)。 從此以后,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權威便和他的最高祭司的宗教上的特權密切結合在一起。據(jù)《尚書,舜典》記載,舜在代替堯擔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時,曾舉行了一套宗教儀式: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大意是說,舜為了表示自己取得了最高祭司的宗教上的權力,首先祭祀天神,然后按尊卑次序祭祀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等六宗, 以及名山大川丘陵墳衍等群神。為了表示自己取得了最高首領的軍事行政上的權力,把象征四岳群牧所掌握的部分權力的圭璧預先收回,然后選擇某個吉日再親自頒發(fā)下去?! ∧陔m然處處替勞動者的利益著想,卻經(jīng)常不自覺地給這種反映階級利益的思想披上一件普遍性形式的外衣,天真地認為勞動者的利益同剝削者統(tǒng)治者的利益可以相調和。墨子所講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理論上包括了上下各個階級和階層?!叭怼敝v“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意味著統(tǒng)治者和人民可以同利。墨子認為他所設計的治國之道,既是為了百姓利益,對統(tǒng)治者也有好處。他的主張好比是草藥和稅賦,來自下層,而能利之于大人,以此表明,他從事政治活動的目的不是謀取一部分人的利益,面是要使混亂的國家上下都得到治理。違背了他的主張,大人和賤人同時都要受害;實行了他的主張,大人和賤人同時都會受益。例如王公大人好戰(zhàn),百姓固然遭殃,到頭來也害了他們自己:“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鑒于智伯之事”,則“為不吉而兇”(《非攻中》)。又如久喪之法使上下同受其害: 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廩。使農(nóng)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節(jié)葬下》)再如執(zhí)有命之說,亦復如是: 群吏信之,則怠于分職,庶人信之,則怠于從事,吏不治則亂,農(nóng)事緩則貧,貧且亂倍政之本。(《非儒下》) 若不信命而自強不息,上下則同受其益:王公大人“強必治”、“強必寧”,卿大夫“強必貴”、“強必榮”,農(nóng)夫“強必富”、“強必飽”(以上《非命下》)。在墨子看來,王公大人的聽獄治政,卿大夫的守職馭民,同農(nóng)夫耕稼、百工行藝一樣,是社會的職業(yè)分工,都是社會所必需的有益勞動,因此,他把“君子聽治”包括在“賴其力者”之內。墨子本 來是頌揚勞動,反對剝削的,在這里他卻混淆了剝削與勞動的界限,抹殺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對立,這是因為他沒有階級觀點,不懂得階極關系與職業(yè)分工的不同。墨子所說的全社會上下同利在階級社會里并不能實現(xiàn),但這類超階級的觀點作為一種政治口號和主張,卻時常在歷史上出現(xiàn)。馬克思在分析十九世紀法國小資產(chǎn)階級的時候曾說: (2)“狂舉”。“狂舉”與“正舉”相對,源于公孫龍的《通變論》。《通變論》說:“舉是亂名,是謂狂舉”,“非正舉者,名實無當”,考其實例,“狂舉”指分類不當,名實不符的錯誤。例如以羊有齒牛無齒將牛羊分為異類就是“狂舉”,因為齒的有無只是類中之異;以羊牛皆有角而將兩者歸為同類亦是狂舉,因為角可以為異類所共有,若以羊牛有角無尾(指毛尾)、馬無角有尾來斷定羊牛與馬是異類則是“正舉”。墨經(jīng)對于公孫龍的上述觀點,有所吸收,卻又不全部贊同。 《經(jīng)下》:狂舉不可以知異,說在有不可?! 督?jīng)說下》:牛性與馬雖異,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之非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無有。曰:“之牛與馬不類,用牛有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比襞e牛有角.馬無角,以是為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猶牛有齒,馬有尾?! ∧?jīng)認為,以齒,尾,角三者的有無作為區(qū)別牛與馬的標志,都是犯了不知類的“狂舉”的錯誤,這又比公孫龍進了一步,在探討牛馬之異時,認識深化了,排除了更多的外部次要特征。可惜它沒有正面說明牛與馬的本質差別?! ∧?jīng)還指出,告子的“仁內義外”說也是“狂舉”?!督?jīng)說下》指出: 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其為仁內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 皭邸?仁)、“利”(義)是“此”,即人的主觀上的思想品質;“所愛”、“所利”是“彼”,即愛、利所施予的客觀對象。品質與對象可分內外,而品質內部,對象內部不能再分內外,“仁內義外”說的錯誤,是把本來均屬主觀范疇的一類事物,分屬于主、客觀兩類之中,是不知類,故為“狂舉”。 (3)“過”?!督?jīng)下》說:“知狗而自謂不知犬,過也。說在重?!辈欢霉放c犬乃二名一實,是犯了“過”的錯誤。“過”是指概念不清晰、名實關系不明確的邏輯錯誤。所以當某地沿用與實不符的舊名時,稱為“過名”,若不知是過名,就會引起混亂?! 督?jīng)下》說:“堯之義也,聲于今而處于古,而異時,說在所義二。”《經(jīng)說下》解釋說:“堯之義也,是聲也于今,所義之實處于古?!眻蛐辛x的實際作用發(fā)生在古代,今天人們只知其名聲而未得其實惠。若不懂這種名實關系的變遷,以堯善治古推斷堯亦能善治今,也是一種“過”的錯誤。后期墨家重視時代的變化,不迷信古人圣賢,在歷史觀上比墨子前進了一步?! ?4)“不辯”。 《經(jīng)下》: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不辯?! 督?jīng)說下》,所謂非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俱無勝是不辯也?! ∞q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有兩種做法皆可導致“不辯”的錯誤:一是在同一對象的兩個名稱之間爭論,你說是狗,我說是犬,兩者皆當;二是在兩個不同對象上爭論,你說甲是牛,我說乙是馬,雙方?jīng)]有形成真正的對立,這兩種做法都不是真正的爭辯,因為不是爭“彼”,即不是在同一對象上爭論是非?!稗q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這才是爭“彼”,體現(xiàn)了排中律的要求:A或是B,或是非B,二者必居其一,而以“當者”為真?!安晦q”是一種在辯論中回避矛盾的錯誤,其結果是“俱無勝”?! 【C上所述,后期墨家的邏輯理論相當完整嚴謹:它有關于邏輯學的總論,有對思維形式的分析,有對推理(特別是類比推理)較細密的研究,有對邏輯錯誤的揭露,也有邏輯學的實際應用。它的邏輯學貫串著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精神,因此具有相當?shù)目茖W性和戰(zhàn)斗性,成為先秦時代最高水平的邏輯學理論,在整個中國邏輯史上都占有光輝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給人以可貴的教益。它不足之處是理論分析尚嫌粗略,對于邏輯規(guī)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 缺乏明確論述。 韓非是我國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封建中央集權專制提供了政治理論的根據(jù)。秦以后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雖然不再公開打法家的旗號,然而法家思想的精髓卻被繼承下來。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封建地主階級便采取儒表法里或陽儒陰法的學說?! №n非的法治思想是戰(zhàn)國末年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即將形成的形勢下提出來的,它的理論核心是通過加強君主專制強化中央集權。具體地說,韓非的法治理論就是為封建帝王提供統(tǒng)治術的。韓非理想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的政治形式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于·揚權》以下只注篇名)“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權歸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掌握,這表明諸侯分權的政治局面即將結束,郡縣制將要完全取代分封制?!笆ト藞?zhí)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權力最后決定在皇帝手中,即實行君主專制獨裁。這樣加強君權的主張,是適合即將出現(xiàn)的封建大一統(tǒng)的要求的,它自然也會受到秦始皇和后來封建帝王的歡迎。 韓非強調法、術、勢三者互相結合?! 》?,就是成文法,“法者,編著之圖籍,設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難三》) 術,就是君主駕馭臣民的權術,“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同上) 勢,就是勢位,指國君的威勢,即政權,“勢者,勝眾之資也”,(《八經(jīng)》)“主之所以尊者,權也”(《心度》)……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是關于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先秦部分,對諸子百家中典型的一些哲學思想進行了論述,是一部優(yōu)秀的哲學史家著作。本書所載為一家之言,顯然有輕重有詳略,自出版后,學術界評價良好,是一部經(jīng)得起考驗的作品。本書具有一定的學術氣息,適合進行相關領域研究和學習的學者或學生閱讀。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