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中國文化

出版時間:1999-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何小顏  頁數:448  字數:305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文化新論叢書”的一種?;ㄖ哺谥袊幕校绕渑c人文精神綰結在一起的是人品與花格的滲透,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本書的主旨即是從人與花的交感來談論花文化,對花與人生、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作一番提要鉤玄的表述。全書三部分內容都環(huán)繞著花的人格化,人花交感這一題目著手:第一章是總敘,談人格與花格的互相授受;第二、三章依時序和花種分述人花相融的心物相融境界;第四章寫人從花的習染所興發(fā)的感應。書末并附“中國的?。▍^(qū))花和市花”及“中國歷代花卉名著”等。

作者簡介

何小顏,著名學者,文化研究專家。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芳心解語人格化身    一、不語還應彼此知    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三、花為友,莫輕辜負    四、天遣花神別致功    五、被薜荔兮帶女蘿    大、為愛名花抵死狂    七、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    八、翠幄圍嬌不受塵第二章 麗質天成 應期而開(上)    一、一枝春雪凍梅花    二.不知迎得幾多看    三、室有蘭花不炷香    四、櫻桃花發(fā)晴滿柯    五、天下風流月季花    大、東風吹綻海棠開    七、杏花消息雨聲中    八、人面桃花相映紅    九、唯有牡丹真國色    十、杜鵑啼時花撲撲    十一、開到荼蘼花事了第三章 麗質天成 應期而開(下)    一、佳名誰贈作玫瑰    二、石竹繡羅衣    三、一斛千囊蒼玉粟    四、清芬六出水梔子    五、五月榴花照眼明    六、笑摘荷花共人語    七、茉莉開時香滿枝    八、夜搗守宮金鳳蕊    九、紫薇長放半年花    十、繞階更使種雞冠    十一、桂花吹斷月中香    十二、黃菊枝頭生曉寒     十三、秋風萬里芙蓉國    十四、山茶花開春末歸    十五、得水能仙天與齊第四章 香韻德澤 風化習染    一、榮華歷四時    二、一年數番花信風    三、花朝月夜動春心    四、人生難得芳菲節(jié)    五、花幣香飄漠漠塵    八、尋芳不覺醉流霞    七、酒客折枝傳    八、閑來斗百草    九、有杏不須海    十、最宜簪助美人頭    十一、剩收芳蕊浮卮酒    十二、夕餐秋菊之落英    十三、茗杯初歇香煙燼    十四、見說寒英能愈疾    十五、浴蘭湯兮沐芳    十穴、小窗瓶水浸春風    十七、九華今在一壺中    十八、賞心樂事誰家園附錄    附錄一、中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    附錄二、中國的省「區(qū)」花和市花    附錄三、中國歷代花卉名著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孔子又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他肯定“人欲”是合乎情理的,但滿足這種欲望的方式要合乎“道”,反對為富不仁,反對用非正當的方法擺脫貧賤去獲取富貴。這里,孔子的思想包含有人生處世,為求改善境遇,若方式不可取,須安貧樂道的意思,這也是對君子美德的要求之一。其它方面,孔子還有很多論述。    而小人則適得其反,不必贅言。    蘭、蓮,花草而已,又如何與君子攀附在一塊了呢?古人卻言之鑿鑿,頗具說服力。    《家語》曰:“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jié)?!薄段淖印吩唬骸疤m芷不為莫服而不芳,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蹦铣芎胱尅渡教m賦》曰:“爰有奇特之草,產于空崖之地,挺自然之高介,豈眾情之服媚,……入坦道而銷聲,屏山幽而靜異?!痹瓉?,在蘭花的習性上,人們看到的是它卓爾獨立,堅忍不拔,身懷異香,卻甘于寂寞,而這些正是君子難能可貴的品德。北宋周敦頤《愛蓮說》曰:“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痹瓉硪彩峭瑯影l(fā)現了蓮花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君子之風。    譽之為君子者,又不止蓮與蘭。與蘭并列者,梅蘭竹菊,人稱花中四君子,這梅、竹、菊,同樣受到古人的推崇。梅花不畏嚴寒,開于初春,菊花迎著西風,于深秋吐蕊發(fā)榮,在人們看來,它們因不與百卉并盛衰,不求聞達于俗世,鐵骨霜姿,高潔雋逸,倘非君子又是什么呢?    花木的秉性與我們自身人格內涵的上述比照,并不是今天我們可以不加思索、輕描淡寫地以為,那只是古人憑一些似是而非的形似而玩弄表面文章,只是心血來潮地自作多情,將自己的感受任性妄為地強嵌入所偶然面對的景觀事物的身上。    我們的先哲很早就認為,自然界的一切是由充斥宇宙的元氣構成的,元氣聚則成物,散則成氣。元氣可以凝結為大山巨川,可以凝結為風云雨露,也可以凝結為草木蟲魚。即使是人類,也是由元氣構成的?!叭酥?,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既然萬事萬物都是秉受元氣生成的,那么事物的種類不同,屬性各異,都不過是元氣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人無疑是萬物之靈,“最為天下貴也”但并非唯人有靈性,在古人看來,動物、植物甚至無生命的自然之物也有靈性,人的靈性等級最高而已。我們在前一節(jié)中提到“鐘靈毓秀”,就是古人一種饒有哲理的說法。花木盡管與人類乃至動物相比,靈性的等級雖然較低,卻與我們人類同屬于有生命的實體。所謂同氣相求,同性相吸,花木的靈性又為何不能與人類的靈性息息交流、溝通呢?    由于抱著這種深厚的信念,古人在對花木的觀照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非同一般的情愫,其道理便不難明白了。既是本質上是有同一性的一面,那么所謂的在對象的身上發(fā)現自我,就不應再簡單地認定那只是類同于鏡子的反射,自我的影子在對象的身上僅僅是虛幻的投射之物,對象所擔待的人性內涵不過是我們慷慨地賜予罷了。然而對象并非一無所有,我們在對象身上發(fā)現的也并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影子。正是同質同構,才能身與物化,物我為一,人在對象中發(fā)現的是自己的真身,而對象也即在這過程中得到了消解——說得通俗些,就是花木不再是原本的花木概念了——由此,人通過對象的消解又重新返回到自身,充實了自我,獲得了對自身更完美的認識。正是這一否定之否定的運動,人在花木的觀賞中,最終陶冶了自己的性情。    中國人的辯證法,曾為西方哲學的巨擘黑格爾所不屑。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一位19世紀的辯證法大師,但令人驚奇的是,他的許多經典的論點,卻可以在我們古人的思維方式中找到印證。我們當然不會說他抄襲了我們先賢們的思想,而用“英雄所見略同”來解釋,恐怕是比較恰當的。但因為正是他對中國哲學的無知,故在一些道聽途說所拾得的皮毛里,他輕率地得出結論,不負責任地把中國哲學貶斥了一通。    不謀而合的是,黑格爾關于主客體的辯證論述,他從第一部較成熟的著作《精神現象學》中便開始深刻地研究這一問題,直到他建立起一個龐大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止。他多次表達著這樣的觀點:    辯證的東西……在于從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面,……這是最重要的方面。    既然兩個對立面每一個都在自身那里包含著另一個,沒有這一方也就不可能設想另一方,那末,其結果是:這些規(guī)定,單獨看來都沒有真理,唯有它們的統(tǒng)一才有真理。    對象……是一種純然否定的、自身揚棄的、向自我返回的內容,即是說,對象只有當它具有自我(或主體)這個形式時才有真理性。    黑格爾的哲學立場不消說是屬于客觀唯心主義,但他的辯證思想卻熠熠生輝,恩格斯曾給予高度評價:“這些珍寶就是在今天也還具有充分的價值。”    中國人在花木中看到了君子,看到了小人,這不僅僅是人性自我在對象身上的投影,因為,古人同時認為,花木本身是存在著質性高低之區(qū)別的。古代的辯證法是稚拙素樸的,但又是非常深刻的。中國人是最早認識事物矛盾性的民族之一,著名的陰陽概念的提出,便是最好的證明。萬事萬物通過陰陽概念的詮釋,就獲得了特有的中國式的對世界矛盾性的認識。仔細閱讀《易傳·泰卦》彖言中這段話“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夕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辈浑y明白,在古人那里,君子、小人與陰陽對應,同樣可作為揭示事物矛盾性的工具。那么,在花木的世界中,君子小人之論,是否也存在這一哲理內涵呢?回答是肯定的。    人與花木氣類相投,生意相通,常常與花木相處,正可返璞歸真,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人花相處,并不只是人對花木的護養(yǎng)施惠,表達愛意;花木對人亦有回報,對人亦有施惠。以現代科學的知識來看,我們都知道,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是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氧氣來的;而人恰恰相反,吸入肺中的是氧氣,吐出來的則是二氧化碳。但是,當這一學說傳入中國后,中國人卻認為其理未出易學?!斗N樹書》清代版本有署名漸西村人寫于光緒丙申年(1896)的“敘”,里面就說,中國的易學是講氣的,  “萬物盜天地之氣以生”,構成萬物基礎的元氣孕育出草木來,而“元氣毓草木”,又使“人得草木之滋以養(yǎng)”,人游于陰陽之氣之“澹澹之中,淆天地之化”,這樣,便是西人所說的草木得吸人之炭氣(指二氧化碳),人得吸草木之生氣(指氧氣)而交相養(yǎng),于是漸西村人的結論是:  “泰西農家種植,醫(yī)家攝生,為炭、養(yǎng)氣之說,乃胚胎于此?!睗u西村人的結論未免過于武斷,氧與二氧化碳的科學解釋是建立在近代化學元素的發(fā)現以后,并依賴科學儀器的實驗而證明的,中國古人的那類帶有猜想推論的模糊說法實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注意到,中國古代的那類說法是出之于哲學的觀點,哲學本來就不能取代具體的學科,解決具體的問題,它是世界觀的理論形式,是力求從宏觀上把握世界包括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及其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學問。由于中國的哲學尤其是由易學闡發(fā)出來的哲學,特別強調世界的整體聯系,講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講究氣之升降飛揚,未嘗止息,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之中;講究陰陽具于太虛絪缊氣中,其一陰一陽,或動或靜,相與摩蕩,乘其時位以著其功能,五行萬物之融結流止、飛潛動植,各自成其條理而不妄,氣化流行,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生生不息。由此想來,人與植物,互相吐納,各取所需,或為養(yǎng)氣,或為炭氣,其理的確已隱含在中國哲學的概念之中了。那么漸西村人之說似又并非全是虛妄之言,里面多少包含了真理。    我們不應妄自菲薄。華夏民族的哲學有時就是那樣顯得非常早熟。當我們撥弄著我們祖先掩埋著的文明灰堆時,渾邃的智慧就像是磷遇空氣那樣,時不時會閃現出耀眼的光芒。    人們把教育界稱為“杏壇”,又把醫(yī)學界稱為“杏林”,皆出于古書上與杏花有關的傳聞。杏壇,據說孔子聚眾講學之所。《莊子·漁父》:“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薄肚f子》這里可能只是寓言,并非實指。后人因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真的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到了宋乾興間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增修祖廟,移大殿于后,因以講堂舊基*石為壇,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以后歷代相承。后來轉移為凡是授徒講學處,都可叫做杏壇。    杏林,即三國時東吳的一個叫董奉的名醫(yī),為人治病素不收錢,只要求病人好了以后在地方上種杏樹,病重者植五株,輕者植一株,作為回報。經過一些年,他治愈病人無數,得杏十余萬株,蔚然成林。因他醫(yī)術高明,功德無量,人稱他為“董仙”,稱當地杏林為“董仙杏林”。打那以后,世以“杏林春滿”、  “譽滿杏林”等等來作為稱頌醫(yī)家之美辭。    明代園藝家王世懋認為:“杏花無奇,多種成林則佳”,是比較有道理的。在大型園林或風景區(qū)內,群植于山坡和水畔是較理想的方式。杏是抗旱耐寒的樹種,它以黃河流域為分布中心,華北、西北、東北栽培尤盛。南方熱帶地區(qū)一般是見不到它的身影的。古代許多人不完全了解這一點,包括王世懋也是如此,所以當他在寫《閩部疏》時,發(fā)覺福建沒有杏花,感到非常驚奇:“閩地最饒花,獨杏花絕產,亦一異也?!边@可能同他是吳地人有關。農歷二三月,杏花一樹萬蕊,與桃、李爭芳斗艷,恰堪鼎足,它們共同渲染著欣欣向榮的春天,給人帶來的是無限的融融春意。    ……插圖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花是美的象征。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它不僅形、色、香畢集于一體,更以其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而博得了人類的青睞。    自古以來,觀賞性一直是花木價值取向的最主要內容。人類由原始狩獵社會進入農業(yè)社會后,就開始從自然美中逐漸領略到花木之美了,這可以從那個時代出現的大量的植物裝飾圖案而得到證明。主體超功利的審美情趣是一種獨特的認識自然的方式,通過審美活動的實踐,人類不僅改造了自然,也重新在塑造自己。    中國人在花木的觀賞活動中,有著別具一格的感悟方式。我們在傳統(tǒng)上把握世界的習慣方法往往采用的是心靈直覺體驗外物的方法,這一與理性、功用相拒的重直觀、重悟性的傾向,與藝術的本質要求不謀而合,構成了迥別于西方的文化上的奇情異彩?!拔鞣轿幕饕趯ξ铮芍^是科學文化。中國文化主要是對人對心,可稱之為藝術文化?!薄案髦饕幕臎Q定因素,在希臘是哲學,在印度是宗教與哲學,在中國是藝術與哲學?!边@些話就把握東西方文化的總體特征而論,頗有見地。可能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化因此被認為是哲學與藝術神會貫通的一種審美型的文化。    古人受本土精神的影響,在潛意識的深處并不把花木當作外在的自然物看待,而是視同與自己一般無二的有生命的活物。認為天地間無非有三種活的生物即人、禽獸、花木,他們都是天地的產物,就其生命形式來說,具有本質的同一性,區(qū)別不過在于“人順生,草木倒生,禽獸橫生”而已。生命類比的運用,淵源于中國古老的易學所闡發(fā)的宇宙一統(tǒng)同質同構的有機整體觀以及強調“抱一為天下式”、“萬物與我為一”的老莊思想。人雖為萬物中最有靈氣者,但與其他生命相較只是等級上的差異,這種差異究竟有多大,古人并未明白,因而毫不奇怪,他們會進而懷疑,花木是否與人一樣,也有知有識?這一東方式的思維推演,長久以來激發(fā)著人們對花木生命力的想象,并每每以人的感情世界去關照花木的世界,賦予花木以人格的內涵。在這里,儒家精神便得到了發(fā)揚??鬃右浴叭省睘楸?,提出了一套“為仁由己”的修養(yǎng)哲學,孟子進一步推己及天,要求“仁民而愛物”。這樣,處理人際關系的仁心愛意便推廣至人性之外的世界,山川形勝,飛潛動植,及至世間萬事萬物,皆可籠罩在仁愛的關照之中了。我性通物性,物我化為一,朱熹稱之為“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浸潤于這樣的理念,古人待花猶若待人,他們興之所至,接花為客(如花中十客,花中三十二客),拜花為友(如歲寒三友,花中十友),尊花為師(如花中十二師),甚至為花封王封相(如牡丹、芍藥)。他們惜花如惜佳人,認為花可親而不可褻,可賞而不可折,所謂“擷葉一片者,是裂美人之裳也;掐花一痕者,是撓美人之膚也;拗’花一枝者,是折美人之肱也;以酒噴花者,是唾美人之面也;以香觸花者,是薰美人之目也;解衣對花狼藉可厭者,是與裸裎相逐也?!彼麄兿駷槿艘粯訛榘倩ㄟ^生日,號為花朝節(jié)(如洛陽定于農歷二月二,開封、蘇杭定于二月十二,成都定于二月十五)。他們相信花似人一般抱有倫常操守,如傲骨貞姿,見之于梅,靜雅慎獨,見之于蘭,清廉無染,見之于蓮,孤稟勁節(jié),見之于菊……這類擬人為花,看花如人,花中有我,我中有花,人花不分,物我兩忘——這其間亦融入了佛家哲學的精義——的例子,當真是俯拾即是,不可勝計。人花之際何以會形成如此親情般的密切關系,確實只能在我國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心態(tài)中找到其必然。    ……

編輯推薦

花是美的象征。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它不僅形色香集于一體,更以其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而博得了人類的青睞?!痘ㄅc中國文化》作者以清宛的文筆對各種花卉的外形內質進行了優(yōu)雅而又流暢的描述,是廣大花卉愛好者爭相訂閱的一部好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花與中國文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喜歡花,喜歡才女,喜歡中國文化。這本書滿足了我的喜歡,讓我能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靜靜地感受優(yōu)雅。這是一本適合精致的淑女來讀的書。
  •   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精要的敘述了我國的花歷史,名花演變,愛花與護花的點點滴滴,浸透著自遠古而來的清雅花香.
  •   很有中國特色文化內涵的一部書。
  •   書里有很多是與古典詩詞還有傳統(tǒng)文化結合得很緊密的知識,讓人讀著有種慢慢受到美的感化與浸潤的感覺。
  •   很好的書 值得一看
  •   好吧,能看的
  •   文字較多 適合擺在床頭慢慢讀。
  •   幾年前在圖書館看后念念不忘的
  •   我喜歡花,也喜歡中華文化,很自然的就買了這本書。作者文筆不錯,御花于詩--好!
  •   本來是買來寫論文的,記過后來換題目了,哪位需要的我可以轉給他?。?!
  •   裝訂不錯,但感覺內容還不是太多
  •   與期待差距較大,但作為休閑閱讀還是可以增長一些知識,平添一些樂趣的
  •   此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藝術和文學的結合,細細的品味能給人一種享受!
  •   對于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來說,這本書值得一讀。
  •   還沒看完, 不過內容挺豐富的,值得一讀。
  •   同學推薦,還算不錯,引述的內容較多~
  •   精裝,環(huán)襯,彩色插頁;內容就更不用說了,一直就想買有關花文化的書,這下可以好好收藏了
  •   還是可以看看,就當休閑了。
  •   正在看,作者用了很多引用,估計整本書有一半文字是引用或解釋的。有閑且不嫌貴的可以看看。書是99年1月1版1印,估計比較冷門存那么久,封面發(fā)霉過似的臟。
  •   這本書找了很久,值得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