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主體思維

出版時間:1993-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蒙培元  頁數(shù):2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于透過思維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國哲學的根本特點。掌握了中國哲學主體思維這一特點,或許有助于理解一般所謂主體性問題。同時我想表明,思維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更加深層的問題。也是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中更具穩(wěn)定形態(tài)的東西。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在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解決人的問題上至今仍有其意義,但是,它也有自身的歷史局限。如何使傳統(tǒng)思維轉變?yōu)楝F(xiàn)代思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作者簡介

蒙培元:1938年生,1963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yè),1966年于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

書籍目錄

前言一 緒論二 自我反思型內(nèi)向思維  1 反求諸已  2 窮理盡性  3 反樸還純  4 察已以知  5 明心見性三 情感體驗型意向的思維  1 兩種思維方式的比較  2 四端、七情  3 未發(fā)、已發(fā)  4 心中之樂  5 以體會為心  6 體道、體自然四 主體實踐型經(jīng)驗思維  1 躬行踐履  2 何謂真知  3 為已與自為五 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維  1 形而上者  2 天道性命  3 實現(xiàn)真我  4 復歸于極  5 超佛越祖附錄  1 論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  2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對中醫(yī)學的影響重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在我們看來,中國哲學思維之所以具有主體性特征,是同中國哲學以人為小心的人本主義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根本上說,中國哲學是關于人的學說,是關于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的學說,為此,它要確立人的主體地位。這就決定了它的最根本的思維方式,必然足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思維。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由于中國哲學思維是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思維,因而決定了它必然是人本主義的哲學。在這里,思維方式同哲學問題是不可分的,不能用單向因果律說明誰決定了誰?! ≈袊軐W的主體思維,就其一般特征而言,是圍繞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而展開的。在這一關系中,人始終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它又表現(xiàn)為不同的邏輯層面。就其基本指向而宮,它是自我反思型的內(nèi)向思維,即收回到主體自身,通過自我反思獲得人生和世界的意義,就其基本定勢而言,它是情感體驗型意向思維,即從內(nèi)在的情感需要出發(fā),通過意向活動,確立主體的存在原則,就其基本程式而言,它是主體實踐型經(jīng)驗思維,即以自我完成、自我實現(xiàn)的主體實踐為根本途徑;就其終極意義而言,它又是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維,即超越感性自我,實現(xiàn)主客內(nèi)外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些不同的層面足互相聯(lián)系的,不是各自獨立的。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將分別加以考察。  就中國哲學主體思維的意向性特征而言,它是與對象性思維相對而言的。它以主體意識的意向活動為其思維的主要定勢,以主體的情感意志和內(nèi)在意識為其思維的主要內(nèi)容,以主體體驗和本體認知(或存在認知)為其主要形式。這同西方哲學以對象性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有所不同。但是,能不能說,意向性思維同對象性思維的區(qū)別,就是中國傳統(tǒng)思維同西方傳統(tǒng)思維的區(qū)別呢?對此當然不能作絕對的肯定和否定。就人類思維的一般特征而言,意向性思維和對象性思維并不構成互相對立、互不相干的兩種思維方式,不能簡單地說,西方人的思維都是對象性思維,中國人的思維都是意向性思維。但就其基本特征或整個傳統(tǒng)的主流而言,中國哲學思維確以主體意向思維為主要特征,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以主體的情感意向為基本定勢,這是同中國哲學重視內(nèi)在情感的特征分不開的。它從主體內(nèi)在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tài)度出發(fā),通過主體意識的意向活動(包括直覺,體驗),獲得人生和世界的意義。因此,它不同于以外部事物及其客觀性質(zhì)為對象的科學思維或邏輯思維。  這種思維同任何思維一樣,也是建立在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但它賦予經(jīng)驗以主體意識的特征,使經(jīng)驗帶有主觀需要和態(tài)度、評價的色彩。這種思維通過對經(jīng)驗的過濾,具有明顯的價值取向,其目的在于獲得事物(包括人生)的“意義”,而不是事物的客觀“性質(zhì)”。現(xiàn)代哲學力圖證明,對微觀事物的認識具有主體性特征,實驗觀察離不開主體因素的參與,但這并不改變整個問題的性質(zhì),因為它基本上仍然屬于對敘性思維。就中國哲學思維而言,其特點在于,它不是認識事物的客觀性質(zhì),而是獲得人生的意義(包括人與世界的關系),甚至不是獲得如同西方語義學或其他哲學所說的關于語言或世界的意義。這一點又是同人的存在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鹘y(tǒng)哲學把“道”作為根本范疇或最高范疇,但所謂“道”,有“天道”與“人道”,之分。傳統(tǒng)哲學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主張“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與對立,其主流派則主張“天道”與“人道”合一,對“天道”的認識只能通過“人道”的自我認識而實現(xiàn),知其“人道”,即所以知其“天道”。其實,不管是主流派,還是非主流派,事實上都關心“人道”而不是“天道”。道家提倡“天道”,但那是為了論證“天道”即是“人道”,儒家提倡“天道”,則是為了論證“人道”即是“天道”。其實,他們的立足點都是人而不是天,“人道”的核心則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性,是人的本質(zhì)的或形而上的存在。這就決定了傳統(tǒng)思維不僅是內(nèi)向性和意向性思維,而且是主體實踐型和自我超越型思維?! ≈袊軐W思維為什么具有這樣的主體特征?這是一個非常復雜并需要進行專門研究的問題,不是本書所能解決的。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這就是從自然環(huán)境看,中國是一個大陸性國家,從社會環(huán)境看,中國幾千年來是一個自然經(jīng)濟的農(nóng)業(yè)國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與自然界有一種特殊的關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和生活必須依靠自然界提供良好的條件,人對自然界有一種感激之情,同時也就缺乏征服自然的意識,另方面,人必須積極主動地調(diào)整自身與自然界的關系,包括調(diào)整人與人的關系,以確立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這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和科學主義,也不是向彼岸超越的宗教意識,而是以“天人合一”為框架,以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為特征的主體意識。這樣的主體意識,既要提高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又表現(xiàn)了人對自然界的高度崇敬,人與自然界有一種內(nèi)在的關系,人不離自然而存在,自然界不離人而存在。一方面,人的生命來源于自然界,因而同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另方面,自然界對人雖然有很大的恩惠,但這一切都是要人來實現(xiàn)的,因此,人又是自然界的“主宰”。  這樣,便回到主體自身,通過心靈的自我反思、自我體驗和自我超越,最終認識人生的意義,與自然界保持高度和諧一致的關系,從而獲得最大的幸福?!   ≈袊軐W主體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并不重視對于外部事物的認識,而是把重心轉向主體自身,重視對于人的自我認識。但人也是一個自然物,中國哲學所提倡的,并不是對于作為自然物的人的認識,而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也就是對于人的內(nèi)在本性的自我認識?! “凑仗烊撕弦坏乃季S模式,人的本性被說成是“天道”或“自然”之賦予人者,即內(nèi)在于人者。它既是自在的存在,又是自為的存在。作為自在的存在,它是自然的,作為自為的存在,它又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認識并實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在本性,這是中國哲學思維的根本特點之一?! ≡趥鹘y(tǒng)哲學中,“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是主體性的標志。心是主宰身的,故被稱為“一身之主宰”(朱熹語)。但心不能僅僅被理解為人的認識器官,即物質(zhì)實體及其功能或作用,它首先標志著人的存在。心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所在,或者說,心是人性的真正承擔者。中國哲學家喜歡說“人者萬物之靈”,這個靈處就在于心。心不僅具有靈明知覺作用,而且是人之所以靈于萬物者,即人的本質(zhì)所在。這同西方笛卡爾式的“我思故我在”不是一回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從思維方法講,是一個懷疑主義的說法,同時又包含著理性主義原則,在本質(zhì)上是觀念論的,他強調(diào)“清晰明白”的邏輯觀念的先驗性和普遍性。中國哲學則強調(diào)心的本質(zhì)存在,因而是本質(zhì)論的。心固然有“思”,“思”固然是心的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心之所以能思,則是“天之所與我者”。這個“天之所與我者”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性,不只是天賦的思維能力。“能思”是心的功能,“所思”則是心的存在,它不是別的,正是人的內(nèi)在本性?!靶闹賱t思”(孟子語),就其真實涵義而言,并不是或主要不是思其心外之物,也不是以概念的明晰性為特征的先驗的理性原則,而是反思其自身存在。這種思具有自我覺悟、自我呈現(xiàn)的意義?! ∵@說明,中國哲學思維是以自身為對象的自反思維,也就是思維的自思維,或思維其思維者。這種自我反思不是概念論虛觀念論的理性思維,而是一種自我覺解、自我覺悟或自我直  覺。  所謂覺解或覺悟,就思維形式或方法而言,屬于體驗型直覺思維,但就其思維指向或定勢而宮,則是自我反思型的內(nèi)向思維。前者是解決如何覺解的問題,后者是解決覺解什么的問題。這二者是密切聯(lián)系的,但又不是一個問題。直覺并不都是內(nèi)向的自我直覺,體驗也不都是自我體驗?,F(xiàn)代科學所說的直覺思維,雖然具有很明顯的主體因素,但就其基本特征而言,仍然是外向思維。只有中國哲學才十分重視并主張內(nèi)向的自我反思、自我直覺。  在傳統(tǒng)哲學看來,人之所以為人之性,離不開心,性就是心的本質(zhì)存在或心之所以為心者。心作為主體性的根本標志,并不是“一團血肉”,它是情感、意志和知性的統(tǒng)一,是一個合知情意而為一的內(nèi)外合一的整體存在,所謂“萬物皆備于我”(孟子語),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這里所說的物,既是主體意識的內(nèi)容,又是主體意向的所指,它未必是作為感知對象的外物,但卻是關于事物及其意義的意識。因此,這不是“存在就是被感知”那樣的主觀唯心論,而是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主體論的特殊表達。心也不是一塊白板成一張白紙,如同西方某些哲學家(如洛克)所說,可以在上面涂上各種顏色,心也不是一面鏡子,如同某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所說,可以照見外面的事物。在中國哲學中,心固然是知覺、思維的器官,但它首先是作為人的存在及其主體意識出現(xiàn)的,至于世界的意義,就內(nèi)涵在每個人的主體意識之中。心就是知,也就是性。儒家自孟子以來的道德主體論,都是這樣主張的。  其他各家的思想,也都與此有關。他們無不認為,心是人性的主體承擔者。佛教中的禪宗就是如此,道家包括玄學,也不例外。他們都很重視心,也很重視性,當他們把心性合一起來時,也就把心看作是存在范疇。這一點深深地影響到中國人的思維,形成一種傳統(tǒng),變成人們的思維習慣,即反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把實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覺悟作為人生的主要任務。這是如何作人的問題,并不是如何認識世界,征服世界,以滿足外在需要的問題。在這里,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充實和實現(xiàn)自己的心靈世界,這是人生的最大追求,不是為了追求別的什么目的。否則,人不過是一個“軀殼”而已。心也就是孟子和后世儒家所說的“良貴”心之所以為貴,就在于它是自我完備的價值尺度,價值標準。正如明儒陳獻章所說:“人其七尺之軀,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渾是一包膿血裹一大塊骨頭,饑能食渴能飲,能著衣服能行淫欲,……凡百所為一信氣血,老死而后已,則命之曰禽獸可也?!薄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  幾年前,當我開始研究中國哲學思維方式這個問題時,我認為,辯證思維、整體思維、意象思維、直覺思維和意向思維,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的基本特征。而其中的意向思維和直覺思維,明顯地表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主體性特征。進一步的研究使我對主體性問題發(fā)生了興趣,同時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于是,我決定以主體思維為題,進行一次全面思考?,F(xiàn)在這本書就是這一思考的初步結果?! ≈黧w問題能不能作為思維方式去研究,或者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去研究,這是一個有可能會被提出討論的問題。我之所以提出主體思維的問題,并把它作為中國哲學最根本的思維特征去研究,并不是從通常所謂認識論的意義上來理解的,我是從中國哲學的基本特點著眼來理解這個問題的?! ⊥ǔK斫獾乃季S方式,大都是從認識論的意義上來說的,(這一點我也是贊成的)而通常所謂認識論,又都是從主客體的關系立論的,更確切地說,它必須以劃分主客體的界限為前提。人作為認識或實踐主體,所面對的是客體即對象,這個對象包括人自身在內(nèi)。思維方式被說成是如何把握客體即對象的方式,不論是講結構還是講過程,也不論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但是,中國哲學的特點,恰恰在于它不是主張主客體的分離和對立,而是主張二者的統(tǒng)一或合一。而在這樣的統(tǒng)一中,人是占主導地位的。換句話說,它要解決人的問題,而不是客觀對象的問題。所謂認識,歸根到底,是關于人的認識,有關自然界和客體的問題,最后都要落到人的存在和人生意義的問題上來。所謂思維方式,也是圍繞這個主題而展開,而形成的穩(wěn)定模式。這就是我為什么要把主體思維作為中國哲學最根本的思維特征提出桌并進行討論的主要原因。  應當指出,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具有自己本身的特點,我把它稱之為“為己與自為”,似乎突出了主體實踐的特征,其實,它還有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它既不同于當代西方科學哲學所說的主體性,也不同于近現(xiàn)代西方人本全義哲學所說的主體性,它表現(xiàn)了中國和東方哲學所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的核心,無疑是以儒家為主導的道德主體及其形上思維,但是,其他哲學如佛、道兩家,對此也有各自的貢獻。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了中國哲學主體思維的重要內(nèi)容。對此,本書進行了較多的論述?! ”緯闹饕康?,在于透過思維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中田哲學的根本特點。掌握了中國哲學主體思維這一特點,或許有助于理解一般所謂主體性問題。同時我想表明,思維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個更加深層的問題,也是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中更具穩(wěn)定形態(tài)的東西。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在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解決人的問題上至今仍有其意義,但是,它也有自身的歷史局限。如何使傳統(tǒng)思維轉變?yōu)楝F(xiàn)代思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書中所討論的問題,只是一個初步而粗淺的勾畫。我自己知道? 有些問題,比如意向問題和情感體驗問題,在中國哲學中占有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性質(zhì),我雖然提出了一些看法,說了一些話,但是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我期望能得到讀者和學者們的指教?! ”緯某霭?,得到東方出版社及王粵女士的熱情支持,借此機會表示誠摯的謝意?!  膳嘣?/pre>

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在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解決人的問題上至今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本書透過思維方式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中國哲學的特點,對廣大讀者必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和幫助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2條)

 
 

  •   ( 內(nèi)容簡介)本書的主要目的,在于透過思維方式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國哲學的根本特點。掌握了中國哲學主體思維這一特點,或許有助于理解一般所謂主體性問題。同時我想表明,思維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更加深層的問題。也是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中更具穩(wěn)定形態(tài)的東西。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在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解決人的問題上至今仍有其意義,但是,它也有自身的歷史局限。如何使傳統(tǒng)思維轉變?yōu)楝F(xiàn)代思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   好書!深入淺出地講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人本主義精神。看過它之后再回想以前略讀的諸子理論,就能大致抓住源頭以及終點,理解起來也變得簡單一些了。
  •   這書很不錯,能夠啟發(fā)哲學思維,對學習哲學很有幫助,建議哲學愛好者看看會很好
  •   本書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綜述性著作,讀研的同學,學相關專業(yè)的,一定要看,先看總數(shù),弄清概念,這本書就必須細細讀過來。建議購買。
  •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   哲學,應該多讀一些
  •   買了好久以至于都忘記買過了
  •   和理學范疇系統(tǒng)一樣,解刨的非常詳細,好書。
  •   這套書價廉物美
  •   一直支持當當信譽好服務好~
  •   好書、力挺。很實惠,和買菜一樣,我特喜歡,很好,
  •   從哲學角度來說,中國哲學是沒有主體思維的。關于中國為什么沒有主體思維?到底為什么沒有?這些問題我想有些哲學教授已經(jīng)作了深刻的剖析,比如黑龍江大學的李楠明教授專門研究哲學主體性的一本書(具體書名已經(jīng)忘了)。在該書中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也有同樣的想法。因為,簡單地說,作為一種主體,它是相對于客體來說的。當人類還沒有完全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時(即馬克思提出的人與自然的整合狀態(tài)或依賴狀態(tài)),人不可能具有自我意識,也不可能對自然世界作為一個客觀的東西去思考,即作為客體去認識,并采取一種實踐的態(tài)度,利用人類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超越性去改造這個世界,使之具有人類的對象化特色,即更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特點。這一點在原始社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并且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由于采取了一種與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法,導致傳統(tǒng)中國人與自然沒有徹底分離開來,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等都反映出這樣的思想,導致古代中國人在認識客觀世界時,是把自然界與人性融合為一體的,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人,即張世英教授所說的“天人合一”。在這樣的思維條件下,當時的人們不可能對自然采取一種理性認識態(tài)度,即科學認識和改造的態(tài)度,由此導致古代中國人不具備主體思維??梢哉f,這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直缺乏科學理性思維的一個核心原因。也是導致中國近代社會被動挨打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如果我們說,作為一種動物,我們還尚且不具備充足的生存條件,而且我們還不具備完滿的生存工具(人自身是非圓滿的、有限的、相對的),那么,我們就仍然需要客觀自然界對我們的關照,那就是為我們提供充足的資料。只有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存在一種物資能源的取舍關系,人類就必定要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這是人類作為一種普通動物的基本條件。那么,人類就必然在一定階段和認識水平上,把自然作為客體,而把自己作為主體,這不是形而上,而是切實的直觀的,它不需要論證,因為如果不這樣人類就不可能存在下去。該書的觀點雖然經(jīng)過了周密的論證,但是在著力點上顯然受到研究視域的限制,沒有跳出傳統(tǒng)思維,即認為,凡是以人本身的主觀態(tài)度來認識和評價自然界就必然導致人的主體建立,中國人的感情思維、反向思維、自然辯證思維、天人合一思維仍然控制著有些學者的視野。即對主體性沒有采取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沒有把它納入主客體二元關系中思考。在思考古代中國人有沒有主體思維這個問題時,我們只能采取比較的方法,比如梁漱銘的中西文化比較以及馮友蘭的哲學書籍都采取了比較的方法來思考傳統(tǒng)中國人與西方人思維的差異。只有跳出傳統(tǒng)思維,采取一種不同的視角去認識和詮釋傳統(tǒng)中國哲學思維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認識結論。不知道這些觀點正確與否?請有興趣者參與評論!
  •   研究中國哲學,沒有主體的體驗是不會真切的。書好,價格便宜
  •   弄懂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再看一些中國哲學的書,理解會更深刻。
  •   這我收到的是2005年印刷的~額……有點小小汗顏,我想,這種哲學書,買的比較少吧……
  •   這本書很好只是有點太系統(tǒng)
  •   4印,可惜裝訂沒鎖線。
  •   中哲研究生該看看,從另一個視角總結中國傳統(tǒng)思維特點.
  •   小個子,還好.
  •   廢話不多。
  •   原著引用不忠實,前后有點邏輯混亂。有些明顯的沒常識的錯誤:玄學中提倡“崇有論”的郭象。(想必大家知道郭象是獨化論,裴危才是崇有論)。其他錯誤只要你仔細看該自己可以發(fā)現(xiàn)。不過能把一些東西系統(tǒng)說下已經(jīng)夠初學者好好消化了。不滿的一個地方太喜歡用西哲說中哲了…
  •   作為一般知識了解,還可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