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2-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崔大華 頁數(shù):582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 莊子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某些基本特征和內(nèi)容的最早的觀念根源。因此,全面而深入的莊子思想研究,我以為自然首先必須從《莊子》中探索、發(fā)現(xiàn)莊子思想的整體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邏輯結構;同時還必須跨出《莊子》本身,在一種比較寬廣的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的背景下來觀察、分析莊子思想的理論面貌及其存在、演變的歷史。具有這兩方面內(nèi)容的莊子思想研究,可稱之為“莊學研究”。這是對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 ∏f子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和許多先秦人物一樣,這位生平寂寞的古代哲人,他的身世和他的著作《莊子》,都被漫長歲月堆積下來的歷史塵埃覆蓋得甚為模糊,叢生了許多可疑的問題。無疑地,清掃覆蓋在莊子身上的歷史灰塵,應是莊子思想研究的基礎的工作。本書上編對莊子其人其書進行的考論,就是屬于這樣的工作。在這里,我根據(jù)比較可靠的《莊子》中的材料,描述了莊子生平的生活面貌;重新分析了某些歷史記載,并利用某些考古的發(fā)現(xiàn),比較細致地辨析了莊子的身世;考察了《莊子》從古本到今本的演變過程,以及宋代以來辛勤的學者們鉤索《莊子》佚篇、佚文的情況;唐、宋以來關于《莊子》“真?zhèn)巍钡臓幷?,我也從一種新的理論立場作出分析和判斷。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圍繞著莊子的存疑問題,我希望都能給予有據(jù)而明確的回答。在為此目標的努力中,我感到對于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逐漸形成的我國考據(jù)的學術傳統(tǒng)和—學術積累,對于晚近的學者,特別是《古史辨》以來考辨莊子的學術 成就,都是不能忘卻的,但也不能囿域其中。 《莊子》中蘊藏著的深邃的思想源泉和不竭的美感源泉,一直強烈地吸引著后世的人們;從本世紀初“諸子學”以來,作為一種具有科學理論形態(tài)的莊子思想研究,也一直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學術領域。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辨析著《莊子》,用不同的理論工具發(fā)掘著《莊子》,努力把莊子的智慧溶進現(xiàn)代生活。在本書中編,我也以一種理性的、實證的態(tài)度做著這樣的工作。在深入分析現(xiàn)存《莊子》的思想資料的基礎上.我從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社會批判、 莊子思想的認識結構、莊子思想的文學特質(zhì)和古代科學背景等五個方面展現(xiàn)、論述了莊子思想的外貌和內(nèi)容。我主要是通過對《莊子》中眾多觀念或思想的內(nèi)容深度的差別和理論性質(zhì)的差別的分析,來揭示莊子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結構,同時也用以說明莊子思想在先秦的歷史發(fā)展。莊子那些具有源頭或軸心性質(zhì)的思想觀念的起源,我是通過背景的分析把它顯示出來的。將莊子思想的具體方面與大約同時代的先秦諸子思想,與世界思想史上那些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作對應的比較分析,莊子思想的理論特色也就清晰地顯現(xiàn)來出了;這種特色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對自然的洞察和對自由的追求。正是這種特色,標志著莊子思想在世界哲學舞臺上不可被遮掩、被埋沒的獨立的位置,表明了主要是道家莊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共同構筑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完整的、周延的人生境界、哲學境界?! ∏f子心思的生命十分奇特:作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思想體系,它在先秦以后就停止了發(fā)展,已經(jīng)終結,但是,莊子的思想觀念,莊子的語言,仍然生機盎然地生長在魏晉、唐宋迄至今天的我們的生活和思想之中。莊子思想研究自然不能回避而是要考察并說明這一顯著的文化現(xiàn)象和歷史事實。在本書下編,我以中國哲學的整個發(fā)展進程為背景,逐一分析了莊子思想與先秦子學諸派的異同和相互反應,具體考察了莊子思想以怎樣的方式、哪些內(nèi)容分別影響,滲透進儒學(經(jīng)學、玄學、理學),道教、佛學等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思想理論體系以及近現(xiàn)代學術思潮中去。這一考察分析,使我能夠比較有根據(jù)地對漢、唐以來學者們所一再提出的莊子思想的學術淵源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能比較有根據(jù)地判定莊子思想在先秦以后的持久的存在和繼續(xù)表現(xiàn)著的不竭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具有這樣一種不可被中國歷史上其它任何思想理論體系所替代的歷史作用:莊子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發(fā)展演變中的最活躍的、不衰的觀念因素,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理解,消化異質(zhì)思想文化的最有力的,積極的理論因素。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對莊子其人其事進行考論,描述了莊子的生平,考察了《莊子》從古本到今本的演變過程,以及學者們鉤索《莊子》佚篇、佚文的情況。著者又具體從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社會批判、莊子思想的認識結構、莊子思想的文學特質(zhì)和古代科學背景等5個方面展現(xiàn)、論述了莊子思想的外貌和內(nèi)容,并以中國哲學的整個發(fā)展進程為背景,逐一分析了莊子思想與先秦子學諸派的異同和相互反應,具體考察了莊子思想以怎樣的方式、哪些內(nèi)容分別影響、滲透進儒學(經(jīng)學、玄學、理學)、道教、佛學等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思想理論體系以及近現(xiàn)代學術思潮中去。
作者簡介
崔大華,河南生社科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哲學,代表作有《南宋陸學》、《莊子歧解》、《莊子研究》等。
書籍目錄
自序上編 莊子其人其書考論 第一章 莊周考論 一 生卒年代 二 故里國屬 三 身世生平 第二章 《莊子》考論 一 《莊子》的古本、今本與佚篇、佚文 二 《莊子》的內(nèi)、外、雜篇之分 三 《莊子》的真?zhèn)螁栴}中編 莊子思想述評 第三章 自然哲學 一 構成萬物的基始——氣 二 萬物生萬和存在的形式——化 三 宇宙的最后根源——道 第四章 人生哲學 一 人生困境 二 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實踐 三 莊子后學在人生哲學方面表現(xiàn)出的新傾向 四 莊子人生哲學的獨特性 第五章 社會思想 一 《莊子》中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 二 莊子的社會批判 三 莊子的理想社會 四 莊子后學在社會思想方面表現(xiàn)出的新特色 第六章 莊子思想的認識結構 一 具體事物:感知的相對性 二 天理固然:理性觀念的確定性 三 道:理性直覺的整體性 第七章 莊子思想的文學特質(zhì)和古代科學背景 一 莊子思想的文學特質(zhì) 二 莊子思想的古代科學背景下編 莊子思想與中國歷代思潮 第八章 莊子思想與先秦子學 一 莊子與先秦儒家 二 莊子與墨家 三 莊子與道家諸派 第九章 莊子思想與儒學的三個理論形態(tài) 一 莊子與漢代經(jīng)學 二 莊子與魏晉玄學 三 莊子與宋明理學 第十章 莊子思想與道教、佛學 一 莊子思想與道教的理論基礎 二 莊子思想與佛學 第十一章 莊子思想與中國近現(xiàn)代思潮 一 莊子思想與近代思潮 二 莊子思想與現(xiàn)代思潮致謝
章節(jié)摘錄
“莊周即子莫”之說,似乎比“莊周即楊朱”之說更為牽強,所以也就更鮮為人所道及?! v史是過去的事實,未曾發(fā)生過的事實,當然構不成歷史。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孟子,莊子不相知的問題,不是歷史本身的問題,而是后代學者在研究他倆的歷史中產(chǎn)生的問題。我們用了這么多的篇幅來闡述這個問題,表明研究歷史時產(chǎn)生的問題,有時會比歷史本身存在的問題麻煩得多。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和完全必要的。歷史沿著事實的時間環(huán)節(jié)前進,而研究歷史必須解開事實的邏輯環(huán)節(jié)才能前進,必然要引用歷史本身以外的東西來加以說明和證實?! 短煜隆菲凇肚f子》一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但文詞精美, 而且涵蓋極廣,是一篇精湛的先秦學術思想概述。關于它的作者問題分歧比較大。一種見解認為《天下》是莊子自著。持這種觀點的不僅有歷史上傳統(tǒng)的認為《莊子》全書皆為莊子所作的學者,如郭象,林希逸,而且也有一般地認為《莊子》外、雜篇多為莊子后學所作的明清學者如焦竑、王夫之、胡文英、姚鼐,以及晚近學者如梁啟超、羅根澤等。他們的論據(jù)歸納起來有三點:第一,古人著書,常于書之末篇闡述學術源流,內(nèi)容概要,是為通例。如林希逸說:“《天下》篇,《莊子》后序也,歷敘古今道術所自,而以己承之,即《孟子》終篇之意?!?《南華真經(jīng)口義》)第二,內(nèi)容宏闊,非莊子不能為。如王夫之說:“《天下》篇或疑非莊子自作,然其浩博貫綜,而微言深至,固非莊子莫能為也?!?《莊子解》)第三,文詞瓌瑋,非莊子不能及。如胡文英說:“《天下》篇筆力雄奮奇幻,環(huán)曲萬端,有外,雜篇之所不能及者,莊叟而外,安得復有此驚天破石之才?!?《莊子獨見》)這三條論據(jù)當然都是正確的,但不是絕對的;從邏輯上來說,是充分的,但不是必要的。另一種見解,認為《天下》是莊子以后人所作。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的論據(jù)可以歸納為兩點:第一,《天下》篇的語調(diào)口氣,不能是莊子自述。如林云銘說:“《天下》篇為《莊子》全書后序,明當時著書之意,一片呵成文字……其敘莊子段中備極贊揚,真所謂上無古人廠下無來者,莊叟斷無毀人自譽至此,是訂莊者所作無疑。”(《莊子因》)第二,《天下》篇的思想和格調(diào)皆與內(nèi)篇不合。如葉國慶說:“此篇非莊子所作:一,莊子齊大小,一是非,必無圣人、君子等分別之;二,‘其在于詩書禮樂者’云云,明言儒家于道所得獨厚;‘其散于天下’云云,明言諸家只得道之一端,乃儒家口氣;三,‘不侈于后世’以上為一篇總綱,以下分敘百家,莊子為百家之一而已,作者悲百家往而不反,故此篇必非莊子所作,四,內(nèi)篇多寓言、重言,此篇全是莊語?!?《莊子研究》) 比較兩種見解,無疑后一見解更為可信。應該說,《天下》篇和內(nèi)七篇的風格和境界的懸殊是很顯然的?!短煜隆菲岢龅睦硐肴烁袷恰芭渖衩鳎继斓?,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的“內(nèi)圣外王”,而內(nèi)七篇所描述的莊子的理想人格是“徬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太宗師》)的“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所以《天下》篇不可能是莊子自著,而一定是莊子以后所撰?! 短煜隆菲乔f子以后何人或何派所作,晚近學者大致有三種不同意見。一是譚戒甫的觀點,認為《天下》是淮南王劉安所作。譚氏的推論可分為兩步:第一,《天下》篇的思想和《淮南子》,特別是其中的《要略》篇多相同;第二,《天下》篇即是《淮南王莊子略要》的改名。二是嚴靈峰的觀點,認為《天下》是荀卿晚年的作品,是其“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史記·荀卿列傳》)的文字,或者也一定是荀卿門人后學得其傳授而作。嚴氏的論據(jù)主要有兩點:第一,《天下》中批評,綜括各家學術觀點與荀子《解蔽》、《非十二子》、《天論》等相近;第二,所用辭語如“道術”、“神明”、“百家”、“內(nèi)圣外王”等亦相仿佛。三是張恒壽的觀點,認為《天下》足荀子以后、司馬談以前,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儒家作品。張氏的論證亦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就判定其思想派別歸屬來說,《天下》篇推尊儒家,倡“內(nèi)圣外王”,立場是屬于儒家的,第二,就判定其寫作時代而言,《天下》篇的“百家皆有所可,時有所用”的主張,與《呂氏春秋》的著述結構和部分內(nèi)容,《易·系辭》“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的觀點,及司馬談“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態(tài)度等所表現(xiàn)出的學術綜合趨向是相同的,而不同于荀子《解蔽》等的批判傾向?! ∫陨?,簡略地論述了佛學作為一種從印度傳入的異質(zhì)文化的思想觀念在中國思想文化土壤里生根、發(fā)芽、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最初的概念、觀念取同,到進一步的思想觀念的釋義,和最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思想的創(chuàng)造,莊子思想都起了主要的作用。這是中國文化和思想對異質(zhì)文化和思想的消化,改造能力舶具體表現(xiàn)。莊子思想所具有的這種能力,此后在理解、吸收近代逐漸傳入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中又一次卓越地表現(xiàn)出來?! ≈袊汲绷硪粋€重要的內(nèi)容是呼喚人的覺醒,個性的覺,醒。它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運動的政治目標——自由、平等,博愛的哲學理論基礎。中國近代思潮的人的理論,主要是在兩個理論層次上展開,或者說主要是兩個問題:一是人(人性和個性),一是人心(道德情感和知覺能力)?! ≈袊汲钡娜苏摚浠境霭l(fā)點是把人作為孤立的、自然的存在來考察的;它的理論矛頭主要指向封建的專制制度和理學思想,喚醒、恢復在這個制度和思想壓抑下已經(jīng)扭曲變形,已經(jīng)喪失了的那種作為人應有的精神自覺和對生活的追求。在這個問題上,在這個共同的理論方向上,近代思潮中政治上和學術上都處于對立狀態(tài)的,以康有為和章太炎為代表的兩派,又有所不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自然人性論,主要是從肯定人的自然欲望(“人欲”)的合理性來否定封建理學的天理人性論的禁欲主義,并推出一種:“平等”的觀念??涤袨檎J為,從根本上說,人性就是人的本然的、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無所謂“善”或“惡”。他說,“性者,生之質(zhì)也,未有善惡”(《萬木草堂口說·中庸》一)。如果將人的本然的、自然的狀態(tài)再作具體的分析、描述,康有為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然欲望驅(qū)動下的“去苦求樂”。他說:“人生而有欲,天之性……人情所愿欲者何?口之欲美飲食也,居之欲美宮室也,身之欲美衣服也……身世之欲無牽累壓制而超脫也,名譽之欲彰徹大行也……”(《大同書》,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2頁),“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樂免苦而已,無他道矣”(《大同書》,第6頁)??涤袨檫M而認為,順應、滿足這種自然人性欲望,就是“圣人之道”、“孔子之道”,他說:“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順者也”(《長興學記》),“圣人之為道,亦但因民性之所利而導之……所以不廢聲色”,“孔子之道,乃天人自然之理”(《春秋董氏學》)。十分顯然,康有為的自然人性論是對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而主張“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人性論觀點的否定。故他批評說“宋儒專以理言性,不可”(《萬木草堂口說·中庸》三)?! 撜f,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的這個觀點,在理論深度上尚未超越明末清初理學批判思潮。但是,康有為并沒有停留在這里,他把人的本憶就是人人相同的自然秉賦的觀點,又向前推進一步,邏輯地得出了和封建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人人平等”的政治結論??涤袨檎f:“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則平等之謂,故有性無學,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別聲被色,光所謂小人,無所謂大人也”(《長興學記》),“人人既是天生,則直錄于天,人人皆獨立而平等” (《中庸注》)。這樣,康有為的人性論觀點雖然在理論形式上仍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理”與“欲”、“善”與“惡”之辨的古老論題,但其內(nèi)容卻是屬于新的、近代的、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導引出近代的,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政治結論的康有為的人性論觀點,追溯其理論淵源卻并不是在近代,在西方;而是在古代中國。康有為曾說,“告子是而孟子非”(《長興學記》),他的自然人性論無疑地是受到告子人性論觀點的影響。實際上,如前所述,把“性”理解為事物的本然狀態(tài),把人性理解為無善無惡的自然狀態(tài),正是莊子的觀點,《莊子》中寫道“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zhì)也”(《庚桑楚》),“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盜跖》),可見,康有為自然人性論中用以定義“人性”的兩個主要的內(nèi)涵——“生之質(zhì)也”,“求樂免苦”,其觀念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莊子》。
媒體關注與評論
自序 莊子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某些基本特征和內(nèi)容的最早的觀念根源。因此,全面而深入的莊子思想研究,我以為自然首先必須從《莊子》中探索、發(fā)現(xiàn)莊子思想的整體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聯(lián)系、邏輯結構;同時還必須跨出《莊子》本身,在一種比較寬廣的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的背景下來觀察、分析莊子思想的理論面貌及其存在、演變的歷史。具有這兩方面內(nèi)容的莊子思想研究,可稱之為“莊學研究”。這是對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 ∏f子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和許多先秦人物一樣,這位生平寂寞的古代哲人,他的身世和他的著作《莊子》,都被漫長歲月堆積下來的歷史塵埃覆蓋得甚為模糊,叢生了許多可疑的問題。無疑地,清掃覆蓋在莊子身上的歷史灰塵,應是莊子思想研究的基礎的工作。本書上編對莊子其人其書進行的考論,就是屬于這樣的工作。在這里,我根據(jù)比較可靠的《莊子》中的材料,描述了莊子生平的生活面貌;重新分析了某些歷史記載,并利用某些考古的發(fā)現(xiàn),比較細致地辨析了莊子的身世;考察了《莊子》從古本到今本的演變過程,以及宋代以來辛勤的學者們鉤索《莊子》佚篇、佚文的情況;唐、宋以來關于《莊子》“真?zhèn)巍钡臓幷摚乙矎囊环N新的理論立場作出分析和判斷。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圍繞著莊子的存疑問題,我希望都能給予有據(jù)而明確的回答。在為此目標的努力中,我感到對于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逐漸形成的我國考據(jù)的學術傳統(tǒng)和—學術積累,對于晚近的學者,特別是《古史辨》以來考辨莊子的學術 成就,都是不能忘卻的,但也不能囿域其中?! 肚f子》中蘊藏著的深邃的思想源泉和不竭的美感源泉,一直強烈地吸引著后世的人們;從本世紀初“諸子學”以來,作為一種具有科學理論形態(tài)的莊子思想研究,也一直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學術領域。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辨析著《莊子》,用不同的理論工具發(fā)掘著《莊子》,努力把莊子的智慧溶進現(xiàn)代生活。在本書中編,我也以一種理性的、實證的態(tài)度做著這樣的工作。在深入分析現(xiàn)存《莊子》的思想資料的基礎上.我從自然哲學、人生哲學、社會批判、 莊子思想的認識結構、莊子思想的文學特質(zhì)和古代科學背景等五個方面展現(xiàn)、論述了莊子思想的外貌和內(nèi)容。我主要是通過對《莊子》中眾多觀念或思想的內(nèi)容深度的差別和理論性質(zhì)的差別的分析,來揭示莊子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結構,同時也用以說明莊子思想在先秦的歷史發(fā)展。莊子那些具有源頭或軸心性質(zhì)的思想觀念的起源,我是通過背景的分析把它顯示出來的。將莊子思想的具體方面與大約同時代的先秦諸子思想,與世界思想史上那些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作對應的比較分析,莊子思想的理論特色也就清晰地顯現(xiàn)來出了;這種特色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可以簡單地歸結為對自然的洞察和對自由的追求。正是這種特色,標志著莊子思想在世界哲學舞臺上不可被遮掩、被埋沒的獨立的位置,表明了主要是道家莊子思想和儒家思想共同構筑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完整的、周延的人生境界、哲學境界?! ∏f子心思的生命十分奇特:作為一種理論形態(tài)、思想體系,它在先秦以后就停止了發(fā)展,已經(jīng)終結,但是,莊子的思想觀念,莊子的語言,仍然生機盎然地生長在魏晉、唐宋迄至今天的我們的生活和思想之中。莊子思想研究自然不能回避而是要考察并說明這一顯著的文化現(xiàn)象和歷史事實。在本書下編,我以中國哲學的整個發(fā)展進程為背景,逐一分析了莊子思想與先秦子學諸派的異同和相互反應,具體考察了莊子思想以怎樣的方式、哪些內(nèi)容分別影響,滲透進儒學(經(jīng)學、玄學、理學),道教、佛學等中國歷史上主要的思想理論體系以及近現(xiàn)代學術思潮中去。這一考察分析,使我能夠比較有根據(jù)地對漢、唐以來學者們所一再提出的莊子思想的學術淵源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能比較有根據(jù)地判定莊子思想在先秦以后的持久的存在和繼續(xù)表現(xiàn)著的不竭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具有這樣一種不可被中國歷史上其它任何思想理論體系所替代的歷史作用:莊子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發(fā)展演變中的最活躍的、不衰的觀念因素,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理解,消化異質(zhì)思想文化的最有力的,積極的理論因素?! ?/pre>編輯推薦
莊子的思想蘊涵著的深邃的思想源泉和不竭的美感源泉,一直吸引著后世的人們,在本書中作者力圖把莊子的智慧融入現(xiàn)代生活,被同行專家認為是"當今莊學研究的最佳成果"。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