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草

出版時間:1951-10  出版社:新潮社  作者:夏目漱石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學(xué)卒業(yè)のとき恩賜の銀時計を貰ったほどの秀才小野。彼の心は、傲慢で虛栄心の強(qiáng)い美しい女性藤尾と、古風(fēng)でもの靜かな恩師の娘小夜子との間で激しく揺れ動く。彼は、貧しさからぬけ出すために、いったんは小夜子との縁談を斷わるが……。やがて、小野の抱いた打算は、藤尾を悲劇に導(dǎo)く。東京帝大講師をやめて朝日新聞に入社し、職業(yè)的作家になる道を選んだ夏目漱石の最初の作品。

作者簡介

1867(慶応3)年、江戸牛込馬場下(現(xiàn)在の新宿區(qū)喜久井町)に生れる。帝國大學(xué)英文科卒。松山中學(xué)、五高等で英語を教え、英國に留學(xué)した。留學(xué)中は極度の神経癥に悩まされたという。帰國後、一高、東大で教鞭をとる。1905(明治38)年、「吾輩は貓である」を発表し大評判となる。翌年には「坊っちゃん」「草枕」など次々と話題作を発表?!?7年、東大を辭し、新聞社に入社して創(chuàng)作に専念?!喝睦伞弧氦饯欷椤弧盒腥恕弧氦长长怼坏?、日本文學(xué)史に輝く數(shù)々の傑作を著した。最後の大作『明暗』執(zhí)筆中に胃潰瘍が悪化し永眠。享年50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虞美人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1條)

 
 

  •      喜歡藤尾怎么辦……
       雖然生活中遇到這種女孩子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但是在書里真的太美了?!澳桥霜q如春色中提煉出的一滴深紫,鮮艷地滴落在沉睡中的大地上”,藤尾第一次出場就如此驚艷啊,被封面和名字吸引買了書的16歲的我,藤尾是我堅持看完唯一的動力。(一開頭有好多好多議論,對于我這個年齡靜下心來看還要看懂真心有點難,所以我看完了感受到的也都是好通俗好通俗的,那些對文學(xué)技巧上的欣賞,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日本文學(xué),所以不懂……)
       喜歡“這正是世代冠冕的女王的死法,這才是真正的女王”這句話的藤尾,自己也選擇了一種特別震撼的方式死去,其實我并不覺得她有什么錯,以她的性格不喜歡宗近太正常了,再說她也沒有對宗近承諾過什么只是家里人給她訂的親,當(dāng)然她看男人的眼光的確不怎么樣,因為她本人我覺得就不是有多期盼愛情的女孩,如果她是,為了人生的幸福,那寧愿選宗近也不能選小野啊,宗近直爽,誠實,樂觀,嫁給他其實會特別特別幸福。
       但藤尾不是追逐所謂那種幸福的人,她追逐一種感覺上的優(yōu)雅,一種別人談起她還有另一半,都會用上些高雅詞匯的感覺。其實她本人你說懂那些所謂的優(yōu)雅的詩篇不,我持懷疑態(tài)度,小野我也不覺得他就懂多少,開篇他給藤尾講埃及艷后的段子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生死與共的愛情是紫色的嗎?”
       “不是生死與共的愛情是紫色的,而是紫色的愛情必須生死與共?!?br />    “你是說,斬斷愛情時會噴出紫色的血嗎?”
       “我的意思是,當(dāng)愛情發(fā)怒時,那把斬斷愛情的匕首會發(fā)出紫色亮光。”
       當(dāng)時我看到這兒就笑了,這完全是兩個對于所謂愛情什么都不懂的年輕人故作清高的詭異的高談闊論。他們盡情用上些奇奇怪怪的比喻來描述所謂愛情,以顯示有才華高雅有格調(diào)。藤尾哪里是看上小野,分明是看上和小野故作優(yōu)雅談?wù)撨@些有的沒的調(diào)情的感覺,要是換成宗近,恐怕只會有一句,寶貝兒你吃錯藥了嗎洗洗睡吧。
       小野絕對是全書我最討厭的角色沒有之一。雖然說他不過是一個擁有大多數(shù)普通人缺陷的普通人(從別人的書評中引用的),但我就是痛恨這種人,我們身邊也盡是些這種人,好也不是完全好,狠心起來又優(yōu)柔寡斷的,就像小野,既傷害了孤堂老師和小夜子,最后臨時痛下悔改之心又傷害了藤尾,這種俗人懷揣著半顆良心,又想得到想要的又不愿受到別人有關(guān)道德的譴責(zé),實在是討厭。就算他的生長環(huán)境給他一萬個理由,站在我私人的角度也無法理解。
       最喜歡的男角色是宗近,他是天生的樂天派,卻也有一顆飽滿的善心,他是真心關(guān)懷好朋友甲野,努力的讓甲野不要那么憂傷,對于小夜子一事,也是多虧了他的“管閑事”,他不會有甲野一天那么多的憂思和慨嘆,也不會有小野那些躊躇,他就像故事開頭形容的那樣,方形的男人,做人做事都是四四方方的,耿直痛快。
       同樣他也很有自尊。結(jié)尾藤尾聽到小野承認(rèn)有未婚妻小夜子不能和她成親,當(dāng)下問“那么,這條鏈子對你來說沒用處了?也好……宗近先生,那我就送給你,你收下吧”,把懷表遞給宗近,宗近將懷表摔碎,明確表示“不是為了想要這個懷表而故意搞砸你的約會”也就是不是為了想要得到藤尾,還直言藤尾是一個玩弄別人感情的女人。藤尾就那么昏厥了過去再也沒有醒來。這么一看,私心覺得宗近完全就是快結(jié)尾時來主導(dǎo)收拾殘局的角色,很多事上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讓小野悔改,還比如 ,額,氣死藤尾……(不覺得藤尾是自殺的呢……怎么看怎么看都覺得是氣死的,應(yīng)該是我的問題……)
       祝福宗近。結(jié)尾甲野抄錄了他日記中好幾大段關(guān)于悲劇喜劇意義的思考給宗近,而宗近只是巧妙的回應(yīng)了一句話,此地只流行喜劇。超超超超級喜歡他這個回答啊,我也有遇到身邊的朋友經(jīng)常說她的很多苦惱,活著沒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好煩好煩真的好煩,當(dāng)然甲野要含蓄多了,他是哲學(xué)家嘛,很多事他都看得很透,“所有一切都是喜劇,只剩最后一個問題——生或死?這是悲劇”,簡單說就是人生就是一場空,來時什么也沒有,走時什么也帶不走,這是特別特別正確的真理,而甲野沒有選擇自殺的理由就是覺得那樣太懦弱,他很辛苦的活著,可是又不快樂。而宗近這個人雖然乍看覺得有點兒粗俗,但個人覺得他才最有智慧,他天生的樂觀和甲野經(jīng)常在他耳邊叨叨的真理合二為一,他便是既知理卻因知曉而活的更精彩的人,悲劇和喜劇誰更偉大有什么要緊?關(guān)鍵是你如何看待你身邊的一切,你覺得這里適合悲劇那這就是個杯具,你覺得這里適合喜劇,那就處處都是快樂和幸福。
  •      如果故事的時間軸是這樣:A→B→C,那么夏目漱石的作品敘述大多是這樣:先是B→C,然后再通過故事中某人的對話或回憶補(bǔ)充A→B的部分。
       (下面的錯誤指的是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 =)
       這本書排版上的一點小瑕疵→_→114頁中間一處對話,沒對齊。以及還有個地方少了個引號。
       注釋上的錯誤:30頁的僝字,注音錯了,應(yīng)為‘纏’,不是‘茶’。
       在第十七章里,有一處人名印錯了,雷奧帕蒂(音)被打成了羅塞蒂。
      
       上部作品《草枕》借鑒的是一幅油畫,米雷的《奧菲莉亞》(這幅作品給宮崎駿的影響也很大),本部《虞美人草》則借鑒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 =這么說是否會有劇透的嫌疑呢。。
       如果說上面這段文字是承前,那么本作中的藤尾則是啟了《三四郎》中的女主角里見美彌子的后。藤尾像戲中的人物,美彌子反而更現(xiàn)實。
      
       前作《我是貓》和《少爺》中,人物的性格分明,《草枕》中也并未出現(xiàn)太強(qiáng)烈的對比,印象里只有剃頭匠和小和尚= =,但是包括《虞美人草》及往后作品里,我們會看到,人物的性格往往都是兩兩對照的,本部作品的人物性格對比明顯的有(以女性為例):小夜子和藤尾,宗近的妹妹糸子和藤尾的母親,糸子與藤尾。是否這一點也奠定了往后的基調(diào)呢。
       另外,有這樣幾項事物也是夏目漱石的小說中經(jīng)常提到的:列車,山上的寺院,早夭的孩子,領(lǐng)養(yǎng)的孩子,還有~敷島牌香煙(笑)。
      
       在《三四郎》的評論里,我把三四郎比成愛上了一幅畫的悲劇男主,那么,《虞美人草》的小野則完全可以說是愛上了戲中人的另一悲劇角色。宗近是外交官,戲中的身份是判官,而甲野是哲學(xué)家,戲中的身份是自然意志。
       小說的結(jié)局像是審判。
      
      
       能夠看出,夏目漱石筆下的每種植物都會被賦予某種含義,并非簡單的寄情于景。這在閱讀時無疑會帶給讀者小小的障礙。
       本作中的小障礙多聚集在列車駛向東京前的段落,佛教術(shù)語,即便給了注釋恐怕也不好瞬間吸收理解吧,還有那個什么第一義,剛讀時真是一頭霧水。
      
      --------------------------------------------------------------------------------------
       突然想到,宗近和藤尾的母親他們倆對比起來很有趣:宗近說話的時候,往往很跳躍,也許一開始的話題他是被動的,但他會把話題在你不知不覺轉(zhuǎn)到他的路子上,另一方面,在和妹妹糸子對話上,我們也能看出他的邏輯和思路都非常的清晰;藤尾的母親說話時,也會化被動為主動,但你抓不到重點,在她的話語中總是包含著兩個選項,連宗近他爹都被整蒙了(笑)......
  •     我看書中的人物性格:
      宗近(一)——天生的樂天派,隨性外向,有強(qiáng)烈的是非觀
      糸子——內(nèi)向守家的傳統(tǒng)日本女子
      甲野(欽吾)——思想深邃敏銳,性善,活在自己的哲學(xué)里
      小野清三——有普通人所擁有的各種缺陷的普通人
      執(zhí)女(藤尾)——內(nèi)心優(yōu)越自負(fù)
      小夜子——專情,天生麗質(zhì)
      謎女——做作,喜歡說話做事滴水不漏,在意周遭人看法
      
       這個故事倘若放到電視劇中,我想一定會因主線劇情過于簡潔而難讓廣告商和觀眾買賬。讓我換成個鄰居間議論的方式來講:小野清三在當(dāng)年窮困的時候受老師資助完成學(xué)業(yè),如今當(dāng)了博士了不得了,開始忘本,要拋棄當(dāng)年定親的美麗純樸小夜子,反娶甲野的妹妹到人家當(dāng)?shù)共彘T!可憐那一無所得的宗近,外交官考不上,還被女方拒絕了娃娃親,寧愿要個倒插門呢!丟人?。?br />    我的敘述框架倘若放到一本書中,哪怕是一個長篇恐怕都很困難把它擴(kuò)充起來。我想,這就應(yīng)該是普通人和真正作家的不同。細(xì)膩難懂的語言是他們的最基本也是最銳利的武器,把普通故事細(xì)化,究每個人的心理,究生活的大環(huán)境,穿插著無數(shù)經(jīng)意或不經(jīng)意的道理闡述。我作為讀者,總是覺得故事遲遲沒有發(fā)展,道理不甚明了,不禁一次次返回去看看前文到底說了些什么。
       都說夏目漱石高于別人的是他的俳句,但是作為一個初讀其書并且對日文構(gòu)句完全不了解的我來說,并不太能發(fā)掘出其中的妙處,所以今后要看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所能獲得的或者說是學(xué)到的,有兩點:
       一、夏目漱石非凡的洞察力和描述力。如對于謊言的一小段描寫:“謊言就是河豚汁。世上沒有比其更美味的東西。但萬一中毒就沒得救,必須吐得痛苦不堪。何況謊言會拉出真實,明明只需保持沉默就沒人知的事,明明有暗道可穿過,卻因為想隱瞞而刻意裝扮外表......反倒會成為疑惑目光的眾矢之的??p補(bǔ)的東西最終仍會綻線,綻線后露出丑陋面目時,除了招人嘲笑,終身將洗不掉身上的鐵銹?!敝T如此類的描寫,書中有很多,這里還并不包括單純的說理。善用意象說理這一點上,我認(rèn)為村上與他是極相像的。
       二、人物性格。這一點很吸引我。到底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才會真正快樂讓人尊敬?顯然夏目借藤尾的命運告訴我們過于自負(fù)執(zhí)著于控制別人的人終會作繭自縛;而被藤尾瞧不起的宗近不改樂觀天真的本性,于是上帝安排他最終在一個“流行喜劇”的地方進(jìn)修外交官,事業(yè)豐收;并沒有外界認(rèn)可的甲野可以一直默默地看破周遭一切事的因果,或許這種智慧本身便不需認(rèn)可,所以我們有一共識“怪人往往有怪才”;小野,正如開篇我說他是一個普通人,生活里,我們多多少少都有小野為人的影子:自我感覺不錯但是真學(xué)問沒多少,很容易失卻底線,妄圖用漂亮話取代道義上的準(zhǔn)則;面對利益和情義不自覺地選擇前者并給自己留后路找理由,始終帶著面具對人說著明知會被拆穿的謊,好聽點是不坦蕩其實就是懦弱的偽君子!夏目評說小野”就像水底的海藻,在陰處飄蕩,不知白帆駛?cè)サ陌哆呌嘘柟?。因為只要隨波逐流就沒事,所以便任由波浪愚弄搖右擺左?!斑@樣的性格做學(xué)問要不得,為人處事更要不得。
       讀完一本書,留下點自己想的,就夠了。
      
      
  •     開篇兩章對話體為主,生澀,有些支離破碎。小說進(jìn)入了敘事部分,有了流暢些的細(xì)節(jié)描寫和人物心理,開始變得生動可讀。結(jié)尾處雖略顯倉促,但是非常暢快。甲野和宗近的性格逐漸明朗,喜歡。略記文中精彩之處,日后慢慢補(bǔ)充。
      
      謎(35頁)
      “什么謎?”
      “不知道。這上面畫著不明所以的東西,應(yīng)該是個謎吧?”
      “不明所以的東西不能稱之為謎,有含意的東西才是謎?!?br />   “不過,哲學(xué)家卻認(rèn)為不明所以的東西是個謎,都在絞盡腦汁思考。好像對著一盤瘋子發(fā)明出的象棋殘局,研究得青筋畢露似的?!?br />   
      恍恍惚惚的文學(xué)家與愁眉苦臉的哲學(xué)家(44頁)
      “他那個樣子,任何時候都沒辦法學(xué)習(xí)。文學(xué)家都很輕佻,辦不成事?!?br />   “這句話我聽起來有點不舒服。你也不是穩(wěn)重的人啊。”
      “我是說,一般文學(xué)家都沉醉在云霞中,整天恍恍惚惚,他們根本無意撥開云霞探求事物本質(zhì),所以不穩(wěn)重?!?br />   “云霞醉鬼嗎?那哲學(xué)家老是想東想西,一臉苦悶表情,應(yīng)該是鹽水醉鬼嗎?”
      “像你這種爬比睿山竟然爬過頭,直接爬到若狹的男人,應(yīng)該是驟雨醉鬼?!?br />   “哈哈哈,每個都成了醉鬼,真好笑?!?br />   
      小野身世(50頁)
      小野出生在陰處。有人甚至說他是私生子。他小時候上學(xué)時就經(jīng)常被同學(xué)欺負(fù),走到哪里都遭狗吠。
      
      愈是往后回顧,人生愈華麗(52頁)
      大自然的定律是先越過絢爛境地,再跨入平淡境界。往昔我們在被稱為嬰兒的那個時期,人們給我們穿上紅色娃娃服。大多數(shù)人都生長在五彩繽紛的浮世繪中,之后從四條流派的淡彩畫逐漸老成煉達(dá)為云谷流派的水墨畫,最后與棺材短暫親熱一番?;仡櫼簧脑?,不但有母親、有姐姐、有糖果,也有鯉魚旗。愈是往后回顧,人生愈華麗。
      
      沒干勁的人生(66頁)
      “人如果沒干勁,連橫躺的筷子也無法豎起?!?br />   
      交叉的世界(89頁)
      “自己的世界與自己的世界交叉時,有人會切腹,自取滅亡。自己的世界與別人的世界交叉時,有時兩個世界會同時崩潰甚至綻裂?!?br />   
      雅趣(104頁)
      “此作者厭惡缺乏雅趣的對話。在猜疑不和陰暗的世界中,刻薄對話時一抹精彩??不繼續(xù)描述閑花素琴春色天下,必須羅列毫無韻味的鄙俗詞句時,如毫端蘸泥,實難以運筆?!?br />   
      文明百姓(147頁)
      “螞蟻群集于甜味,人群集于新潮。文明百姓(指明知四十年近代社會的人)在激烈生存環(huán)境中抱怨無聊。他們?nèi)淌苷局匀偷拿β担瑩?dān)憂在街頭陷于酣睡癥。文明百姓將聲明寄托于縱情,再于縱情中競死。這世上只有文明百姓以活動為榮,也只有文明百姓因停滯而痛苦。文明用剃刀削去人的神經(jīng),用擂槌磨鈍人的精神。”
  •     去年十一月《虞美人草》簡體字版剛上市便買下了,一來因為雖口口聲聲最愛夏目漱石,卻始終因為讓人望而生畏的龐大字?jǐn)?shù)沒有讀過原文(日文的長篇小說中,認(rèn)真讀過原版的大概只有志賀直哉的《暗夜行路》了,據(jù)研究生時代的導(dǎo)師說,他所知道的從事日本文學(xué)的同行之中,完整讀過這本書的也不過四五個,所以著實因此驕傲了一陣子),二來當(dāng)然是被譯者的背景吸引,想看看她與通常的“學(xué)院派”和“草根”有何不同。誰知拖了一年,上周才花時間看完。
      還是先說說翻譯吧,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少,但這從來都不只發(fā)生在她一人身上,所以不必凡事就栽贓給她。同理,本書駢儷的文體以及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的技巧著實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如與當(dāng)今炙手可熱的青山七惠相比),但絕不可輕易想象為茂呂美耶女史因此天然有著文字轉(zhuǎn)換的優(yōu)勢,可以說,這本書無論由誰來翻譯,辛苦是必然的,定型后的文本也是可再三討論的。
      總體來說,我給她的翻譯打八十分。
      我并非也并不想評價茂呂翻得好壞,自始自終不過是借此機(jī)會再理一理日本文學(xué)翻譯的問題罷了。于是在通讀中譯本之后又對照日文仔細(xì)讀了前三節(jié),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先逐一列出,然后再一點點地歸納同類項,以期多添幾個例證罷了。
      
     ?。?,遣詞
      
      從“信達(dá)雅”來考察,茂呂前兩點終歸做得不錯(這么說好像我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高明到足以高高在上地評頭品足,其實我的本意無非是想倒倒心里話,在我接觸過的日本文學(xué)翻譯中,能真正做到前兩點的并不算多,所以我買外國文學(xué)書籍時并不太糾結(jié)譯者是誰的問題),但若要升華到“雅”(也可理解為佳譯、經(jīng)典)的高度,尚有一段距離要走。這其中有視野問題(她之前的原創(chuàng)作品普羅大眾,帶著庶民的色彩,但純文學(xué)的翻譯尚屬首次),有其不可避免的偶爾跳出的“臺灣腔問題”,有因為中日文的似是而非的“共性”而導(dǎo)致的“模糊翻譯”的問題。(顧湘在《外灘畫報》的書評中也有類似看法:她的中文似乎還是不夠好啊,還有不少疑似用錯詞或拗口之處,這是一點點遺憾。)
      比如原文的開篇第四句,“容貌和體型均是四方形的男人漫不經(jīng)心地答”。原文作“顏”,意即臉,具體到這句話中,應(yīng)以“臉型”為恰切。
      所以我一直固執(zhí)地以為翻譯說到底是“認(rèn)真和耐心”,下筆時反反復(fù)復(fù)地品味語感、刨根問底地核實資料、成文之后至少兩遍修改(有些問題是只有對照原文才能發(fā)現(xiàn)的,尚可躲過評判,但倘若中文本身被讀者看出了蹊蹺,可要貽笑大方了)。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即譯文質(zhì)量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我認(rèn)為“通順、流暢”是頭等大事。
      
     ?。?,長句
      長句是日文的行文習(xí)慣,??梢娨欢蔚降椎木渥?,如何不露出生硬的翻譯痕跡,并在此基礎(chǔ)上再現(xiàn)作者獨特的文風(fēng)和情緒,確是難事。
      原文:反(そり)を打った中折れの茶の廂(ひさし)の下から、深き眉(まゆ)を動かしながら、見上げる頭の上には、微茫(かすか)なる春の空の、底までも藍(lán)(あい)を漂わして、吹けば揺(うご)くかと怪しまるるほど柔らかき中に屹然(きつぜん)として、どうする気かと云(い)わぬばかりに叡山(えいざん)が聳(そび)えている。(第一節(jié)第四段)
      原文是一句極富日文特色的長句,拆解成主謂賓結(jié)構(gòu)的話(這種做法隨顯愚笨但絕對對內(nèi)容理解助一臂之力,并保證翻譯過來的文字盡可能保有作者而非譯者的性格),主干可直譯為“【(男人)一邊在……的帽檐下動眉毛一邊向上瞧的】頭上,比叡山(仿佛在說……似的屹然)聳立在【微茫的春空的、就連(天空的)底部都飄蕩著藍(lán)色的、不禁讓人懷疑風(fēng)一吹恐怕會動的】輕柔之中”。
      原譯:男人戴著一頂帽檐上翹的棕色軟呢帽,揚(yáng)起眉毛仰望深藍(lán)微茫的春空,高聳的比睿山屹立在風(fēng)一吹便會東搖西擺的輕柔大氣中,仿佛在向登山人挑釁。
      試分析:男人戴著一頂帽檐上翹的棕色軟呢帽【翻譯日本的服裝、器具和建筑,一直是個頭疼問題,這里也不例外。這個翻譯雖然準(zhǔn)確地描述了帽子的外形,但中國的讀者還是難以建立對人物外形和身份的想象。不妨多加一個字改為“禮帽”,明治初期衣食無憂的知識分子形象便躍然紙上】,揚(yáng)起眉毛【翻譯此種定狀補(bǔ)冗長的長句,往往因優(yōu)先考慮行文結(jié)構(gòu)而遺漏細(xì)節(jié),雖從讀者角度來說,以后談起這個形象恐怕不會追究他是禿頭還是麻子,不過讀到后面了解了這是一個“對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才恍然大悟那“濃眉”和“四方臉”以及“寬厚的身形”原來是統(tǒng)一且缺一不可的】仰望深藍(lán)微茫的春空【原文中的“微茫”意為“隱約、模糊”,聯(lián)系后文可知第一節(jié)寫的是兩個人在三月時節(jié)爬比叡山之事,故這里的“微?!睉?yīng)理解為“春意淡薄,剛有了春天的樣子”,而非“微亮暗淡的天空”;二來“藍(lán)”在原文中并非直接修飾“春空”,且用“深藍(lán)”一詞輕易概括,簡直是把夏目漱石的對長空的感悟完全抹殺;最后,“微?!迸c“深藍(lán)”兩詞并列存在,似乎存在邏輯上的不合理,既是濃厚的藍(lán)色,又何來朦朧的微茫?究其原因恐怕還在理解的倉促。確實,似乎只有耐著性子看完第一節(jié),才能看出季節(jié)和時間等故事背景,所以翻譯最忌一揮而就】,高聳的比睿山屹立在風(fēng)一吹便會東搖西擺【“東搖西擺”這個詞似乎在整篇譯文中出現(xiàn)了多次,意思的把握確實沒有偏差,但這個詞似有張牙舞爪之感,與原文的給人的印象有微妙差別;其次是原文的“怪しまる”一次沒有譯出,可能是疏忽,也有可能是譯者對作者的粗暴的抹殺】的輕柔大氣【原文中特意使用了"柔らかき",它本身不是一個名詞,而是形容詞“柔らかい(柔軟的)”的名詞格,特意明確為“輕柔大氣”,反倒少了那份飄渺的意境】中,仿佛在向登山人挑釁【此處譯者用擬人的手法描畫出比睿山威嚴(yán)的氣勢,算是妙筆】。
      擬改為:從那頂帽檐外翻的棕色軟呢禮帽下,男人揚(yáng)起濃眉抬頭仰望:隱約透出些春意的天空,就連盡頭都蕩漾著藍(lán)色,比叡山就巍然聳立在那讓人懷疑風(fēng)一吹就會飄搖的輕柔之中,仿佛無言地述說:“有何貴干?”
      (未完待續(xù))
      
  •      在看這本書之前,聽到、看到的凈是說此作如何之艱澀難度,甚至于很多研究者都有意繞過此書,而且學(xué)界對于此書充滿了爭議。待完整讀罷全書,縈繞心中的哀愁卻久久不散。無論學(xué)界是如何評價此作,但在我看來,這部透著淡淡物哀的虞美人草卻是最能令人心醉的一株。
       也許是由于夏目漱石在連載此作時陷入了某種困境,也許是書中的人物令他心境壓抑,作品的前后兩部分在氛圍上稍有不同。作品的前半部分文字綺麗絢爛,令人迷醉絕倒。文白相繞,俳句與古詩點綴其間,猶如工筆畫般細(xì)膩地描摹都令人如癡如醉。尤其是夏目對藤尾的描寫,紫色的妖冶在淡淡煙霧中讓人捉摸不透,如銀針落地般靜謐的氛圍與縝密的攻心術(shù)將這位神秘而妖嬈的女子奉若神祗。
      我執(zhí)的存在時支配藤尾行動的源動力,而她與小野、欽吾兩個人的關(guān)系也漸漸浮出水面。藤尾對小野的愛,是扭曲的愛,是高貴對卑微的施舍與玩弄,而產(chǎn)生這種愛的根源,我想是因為欽吾。作為哥哥的欽吾,無疑是對藤尾最大的刺激。自詡為哲人的欽吾飄然而又讓人猜不透的性格,令控制欲極強(qiáng)的藤尾無計可施,而在藤尾潛意識中對欽吾的可望而不可即在意識領(lǐng)域卻扭曲為對小野的支配。
       小說的前半部分是雙線結(jié)構(gòu),京都與東京兩線齊發(fā),同時也代表著兩個世界:悲劇的世界與喜劇的世界。古老的比叡山讓人落淚,那么繁華的霓虹燈則令人墮落。小說在中間部分合流,就是在京都開往東京的火車上。宗近與欽吾、井上老師與小夜子,以及在車站等待的小野,命運的齒輪開始旋轉(zhuǎn)。一列火車將悲劇與喜劇相連,一絲金線讓過去與未來相通。
       小說的后半部分則重在暴露人類內(nèi)心的陰暗面與塵世間虛偽與真誠的較量。綺麗的描寫成了淡淡的勾勒,靜物的素描成了語言的博弈。終于在那個雨天的下午爆發(fā)。
       虞美人草也被雨水打濕,隨著金懷表的碎裂而凋謝了。
       在我看來,小說所探討的是人類的內(nèi)心世界。京都為象征的真誠與東京為代表的虛偽,這兩者之間的沖突構(gòu)成了小說的線索。而欽吾所代表的,是游走于這二者之間的路線,也是夏目所向往的出世之路。藤尾的悲劇表面是我執(zhí)的執(zhí)念所致,深層則是充滿喜劇的世界所致。
       小說結(jié)尾,遠(yuǎn)在倫敦的宗近在給欽吾的回信中寫道:“此地之流行喜劇?!卑凳局h(yuǎn)隔重洋的彼岸,如藤尾般的悲劇是輪番上演的。夏目在這里批判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工業(yè)文明下人心的墮落與陰暗,這或許與夏目的英國留學(xué)生涯是分不開的吧。
      
  •     在眾多日本小說家當(dāng)中,有兩個人的書只要在書店里看到,我必定會買來品讀。一個是很多人熟知的村上春樹,另一個就是夏目漱石了。之前最先接觸日本文學(xué)是從川端康成那里開始的,當(dāng)時非常的迷戀川端康成的文字。后來陸續(xù)接觸了其他幾位耳熟能詳?shù)娜毡咀骷遥钡娇催^夏目漱石的小說之后我才從川端康成的物哀氛圍里慢慢的釋出,開始溶于夏目漱石的文學(xué)中去了。
      最先看夏目漱石的小說就是那本《我是貓》。初中老師曾經(jīng)提到過這本書,因此對這本書念念不忘,以后從網(wǎng)上看了電子版本。最初讀夏目漱石的小說就覺得他和魯迅類似,二人的文學(xué)作品具有強(qiáng)烈的諷刺、批判意味,并且都以幽默、犀利的筆觸刻畫筆下的人物、描寫社會現(xiàn)實,每每讀來定會被其所具有的時代感所震撼。
      在書店里看到《虞美人草》,紅色的封面設(shè)計很大膽,附有有類似于祥云的圖案,沒有使書本的表面落于俗氣的行列。沒讀之前就從其他渠道了解到這本書是一本頗有爭議的書,小說與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里面行文滯澀,讀起來頗費腦力。還附有大量的詩詞歌賦,對于小說來說,更會帶給人一種強(qiáng)烈的拖沓感,使小說滯留不前。并且這種過于依賴于古典意境的文體,辭藻華麗,濃厚的古典文風(fēng)讓人有點壓抑。
      從頭至尾讀下來,不覺得這本書為什么會有爭議可言。如果非要說其中有爭議的地方,必定是對它的文體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夏目漱石在這本小說里是選用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文體,試圖用西方的技巧與古老東方韻味的結(jié)合,來呈現(xiàn)出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小說形式。過分的強(qiáng)調(diào)問題,就使文體陷入了一個滯留不前的境地。小說雖然華麗無比,可是里面的核心本質(zhì)還是與夏目漱石的文學(xué)世界相同,只不過是文體的不同而已。對于這種大膽嘗試,我們應(yīng)該懷著一種敬仰的心態(tài)來對待。畢竟,敢于創(chuàng)新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
      夏目漱石與川端康成有很大的不同。川端康成的小說里面也是充滿了大量的文辭華麗的哀艷之美,他的美學(xué)理念也是來自日本傳統(tǒng)的物哀之美。但是川端康成的美是美到骨子里的,他所傳達(dá)的東西就是古典美的化身。夏目漱石在這本《虞美人草》里面也試圖用這種古典的文學(xué)底蘊(yùn)來推進(jìn)小說的情節(jié),但只是淪為一種方法,其中所展現(xiàn)的還是屬于夏目漱石的心理小說特質(zhì)。
      夏目漱石在本書中對處在一個全新時代的年輕人進(jìn)行了細(xì)致的描寫,對其格式化的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藤尾有著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哥哥是個哲學(xué)家,有著超凡脫俗的精神,不想繼承父親死后遺留下來的家產(chǎn),而藤尾的媽媽希望通過招贅的形式來使藤尾獲得財產(chǎn),以便自己安享晚年。小野是一個詩人,而在現(xiàn)代文明中,想成為詩人必須使自己過上優(yōu)越的生活,而能滿足他的這種幻想的便是有著家產(chǎn)的藤尾。藤尾從小接受新的文化,希望生活在詩意的環(huán)境中。而能滿足她虛榮心的只有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的小野。
      藤尾的的愛是自私的,正如書中所說,藤尾是我執(zhí),她認(rèn)為自己具有被愛的資格,因此別人必須圍著她轉(zhuǎn)。否則,便是對她的侮辱。文中一段文字充分說明了藤尾的愛情觀:
      “愛情建立在自以為具有被愛資格的自信上。但有人自以為具有被愛的資格,卻沒察覺自己缺乏愛別人的資格。這兩項資格通常成反比。大膽標(biāo)榜自己具有被愛資格的人,會逼迫對方犧牲一切。因為她們?nèi)狈蹌e人的資格。把靈魂獻(xiàn)給美且盼兮者的男人必定會被吞噬……藤野只知道以我執(zhí)為軸的愛。她從未想過這世上也存在著以對方為軸的愛。藤尾具有詩趣,但缺乏道義?!?br />   小野是一個懦弱的人,他的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使他有時候會蒙蔽自己的心靈。最后當(dāng)他決定退親的時候,這時出現(xiàn)了宗近。宗近這個人物是我最喜歡的,相對于甲野,他顯得陽光、幽默。甲野過于的陰暗和超脫,仿佛有點做作的高深。宗近有著一顆近乎頑童的心,他表面上看起來對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其實這種人生態(tài)度才算得上一個比較接近為人處世之道。不努力讀書卻深明大義,這種人最為難得。他用自己的真誠召喚小野的真心,最終挽回了一段幸福的感情。
      書的最后藤尾自殺了,她過于的偏激。既然不能改變世界,那么就要改變自己。甲野以一個旁觀者的態(tài)度看著這一切,宗近放下我執(zhí)、心懷真誠的活在世上。只有藤尾過于的沉迷于自己的異想世界。她所要過的生活那么的不真實,就像書中最后所講的那樣,人們都在思考著生,而忘記死的真諦,對于活在當(dāng)下的人實在是一種可悲的結(jié)局。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走向死亡,如果考慮到死,才能讓自己活的自在和灑脫一些。
  •     我執(zhí)強(qiáng)烈的女人飲下虛榮的毒藥與世長辭。
      
       帶著克里奧佩特拉女王般的驕傲,蔑視。卻終歸是一個淺薄,自我的幼稚的女人。
      
       她不是哲學(xué)家,沒有辦法做到甲野的超脫,看穿。更不是和宗近兄妹一般用真心面對世人,來讓自己“活得更是一個人而非到臨死時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獅子狗”。她只是一個沉浸在小野對自己的崇拜的女性,被禁錮在閨房之中,驕傲地愛上像詩歌一樣時髦,現(xiàn)世的小野,深紫色的蝴蝶結(jié),未免不是一種強(qiáng)烈到極致情感。
      
       藤尾,試想倘若與她見面,想來也會因她驕傲的氣勢而像小夜子一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直視,因為,像這樣的女人,虛榮,自我,是生錯了年代的人,在那個被西方文化沖擊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日本,也是無法容忍這個驕傲的火焰會蔓延開來燒灼自己致死的虞美人的。也罷,現(xiàn)世這個追求勇敢,自由的物欲橫流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屬于她的。莫說藤尾看不上的認(rèn)為無法相互理解的宗近,就連藤尾看上的小野,也只是個市儈之人,除了詩歌,他什么都不理解,怎么配得上。于是,在那個自以為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拜倒在自己膝下的人,統(tǒng)統(tǒng)都背叛了自己,這個我執(zhí)強(qiáng)烈的女人,也只得飲下虛榮的毒藥與世長辭了。這是她最好的歸宿。正若作者所言,藤尾是個喜歡詩歌,時髦的人,但她沒有道義,殺死她,也是書的最大的主旨。沒有道義的女人,沒有所追求的在這個物哀美的世界里的道義,沒有人可以理解她,她始終太過淺薄,這就是一個我執(zhí)強(qiáng)烈的女人最大的悲哀。
      
       就算是死,飲下的也只能是虛榮的毒藥,唯有虛榮的毒藥才配得上她,吧。
      
      ps.覺得書里,甲野與藤尾完全沒有禁斷之戀,該是電影把矛盾點淺薄地集中到愛情與兄妹兩人之上而已吧。也罷,電影的第一目的始終是票房,而書的第一目的卻是陳述自己的思想看法,與向往的理想境界。兩者的差別,造就了錯愕的虞美人草。私下想來,書才是再好不過的了~
      
  •     讀夏目瀨石的《虞美人草》時,聽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哦,就是那個兄妹戀的故事哦?”我說:“不知道啊?!币驗樽x了過半,也沒看出一點兄妹戀的端倪,如果不是他們提醒,完全不會想到“兄妹畸戀”這件事上。他們說了,我就想:或許是潔凈感和慢節(jié)奏使得這件事要到很后面才會透露出來吧?然而看到結(jié)束,還是沒有啊,至少我沒看出來?!队菝廊瞬荨返男≌f是沒有兄妹戀的啊,簡體中譯本是去年底才出版的茂呂美耶的譯本,認(rèn)為有這一出的人,應(yīng)該都是早先看同名影視劇留下的印象。
      
      這部小說也確實慢悠悠的,尤其前半部,盡是友禪紙般精細(xì),美麗甚至帶裝飾性的優(yōu)游閑坐交談的畫面,什么春日登山的風(fēng)景和聊天啦,住在旅社聽隔壁女子幽幽的笛聲啦,房間里烏發(fā)美女紫色衣袖上的花紋啦??傊x的人也悠閑地往下讀,覺得很舒服就是了。
      
      看著看著就大致弄清楚了三男三女六個青年和他們的關(guān)系,好像瓊瑤故事的設(shè)定:藤尾——會讀英文詩的美女,愛好(時髦的)文藝,喜歡小野;小野——優(yōu)等生,上進(jìn)青年,詩人(時髦貨),喜歡藤尾;甲野——藤尾的哥哥,近似于屠格涅夫等人筆下“多余的人”那樣的青年,聰明,散淡,沒有心上人;宗近——甲野的朋友,開朗豁達(dá)的青年,是長輩老早以前指定的藤尾的未婚夫;糸子——宗近的妹妹,單純善良可愛的女孩,沒有文藝的愛好,喜歡甲野;小夜子——小野恩師的女兒,與小野有婚約,是個幽幽的,哀婉的舊時代美人。這里面經(jīng)濟(jì)狀況不太好的是小野和小夜子,另兩對兄妹是門當(dāng)戶對的富裕人家。
      
      小說快到一半時,出現(xiàn)了博覽會的場面(應(yīng)該是1907年的東京勸業(yè)博覽會),“螞蟻群集于甘甜,人群集于新潮”,人群像潮水,身在其中始終在被推擁著走,仿佛連腳掌也無暇落地。博覽會是“現(xiàn)世的”,“聚集在此的人全是現(xiàn)世的男男女女”,小野帶老師和小夜子來看博覽會——“小野在這多數(shù)的現(xiàn)實人當(dāng)中,是最為現(xiàn)世的一個。難怪他會洋洋自得。洋洋自得的小野同時也惘然若失。他認(rèn)為唯有自己是眾人公認(rèn)的現(xiàn)世者,應(yīng)該無可挑剔。然而他肩上若扛著兩個落后時代的人,現(xiàn)世人會認(rèn)為他與吃不開的過去融為一體......小野覺得很丟臉。他在人群中盡可能的快步前進(jìn)。”真是個惹人討厭的家伙,他想甩開成為他前進(jìn)路途中的絆腳石的過去,和這兩個本應(yīng)屬于過去的人。
      
      接下來的書幾乎正好到一半時的揭露,將先前和緩,清淡,如熏香般浮在半空的氣氛徹底打破:“詩人的食物是幻想。沒有富余就不能耽于美麗的幻想。沒有財產(chǎn)就不能實現(xiàn)美麗的幻想。二十世紀(jì)的詩趣與元祿時代的詩由鉆石組成,由紫色組成,由薔薇香和葡萄酒和琥珀杯組成......文明時代的詩存在于金錢。小野為了盡詩人本分不得不追求金錢......小野想仰賴能理解自己專長的藤尾是自然定數(shù)。聽說藤尾家擁有中產(chǎn)階級以上的固定資產(chǎn).......”真是太討厭了啊,這種土鱉(對比天生氣質(zhì)高貴的甲野來說更是如此)懷著無比強(qiáng)烈的出人頭地的愿望一直努力,才獲得正統(tǒng)體制給予的“優(yōu)秀青年”認(rèn)證,但因為自覺空虛,這認(rèn)證也一文不值,須得作為幫助進(jìn)一步取得實質(zhì)性益處的基礎(chǔ)才有價值,和有家產(chǎn)的藤尾結(jié)婚,才能鞏固他的努力,使之不成為泡影。
      
      但腦子里享受被人欣賞的藤尾看不到這詩人背后的市儈,只懂得考慮現(xiàn)實的藤尾之母也看不到“優(yōu)秀青年”背后的卑鄙與無能,母女都對小野青睞有加,都不待見看起來沒什么特別的宗近。藤尾對宗近沒興趣,因為宗近不會和她討論詩;她也瞧不起宗近的妹妹糸子,因為她不懂文藝女青年那套,在藤尾看來,她頭腦簡單。小野也討厭宗近:“這男人沒學(xué)問又不用功,也不解詩趣,他將來大概無所作為?!彼步^對無法表現(xiàn)出宗近那種態(tài)度:“宗近連社交第一要義都不懂。那種男人在普通社會中也無法成功。”說到底,小野是只懂“普通社會”中的“成功”的人,藤尾是陶醉在別人和自己對自己的迷戀中的人,所以他們看不出宗近和糸子的好處。到末尾時,我對宗近兄妹的喜愛甚至超過了自始以來對甲野的喜愛。
      
      小說的結(jié)尾是藤尾的死。她在發(fā)現(xiàn)小野有未婚妻之后就死了,死因只有一句“我執(zhí)強(qiáng)烈的女人喝下虛榮的毒藥與世長辭”,是比喻或是真的服毒也不好說。有人將《虞美人草》看作是“處刑小說”,照我的理解,“處刑小說”大約指的是作者有意判處人物死刑的小說,并不是人物自然走到死亡的結(jié)局,而是作者在寫作時就明確在寫一個他打算讓其死去的人物。用小森陽一的話說:“藤尾這一女性被塑造了她的作家夏目瀨石毫無道理地在小說中殺害了?!毕哪繛|石寫作《虞美人草》期間寫給弟子小宮豐隆的書信中有話為證:“藤尾這樣的女性是不值得去那樣同情的。她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女人,雖然浪漫卻毫無穩(wěn)重可言,她是一個缺乏道義心的女人。將她最后殺死正是這篇小說的主旨?!币苍S正因為如此,藤尾是怎樣死的用不著清楚的交待。之前的對話里其實已有透露——藤尾說她哥哥沒樂趣,甲野回答:“沒有樂趣的人不用擔(dān)心會自殺。像你這樣樂趣太多的人很危險?!边@時,“藤尾胸中莫名地浮出‘這正是時代冠冕的女王的死法,這才是真正的女王’這句話”。或許就是說,藤尾這樣追求文藝?yán)寺殴獾娜耍滥司逃勺匀?,也相?dāng)匹配。甚至可以由此想象,藤尾在狼狽,惱怒,羞憤中決定自殺時,露出慘淡的笑容,伴隨著一絲死得其所的成就感,那慘笑里也包含了對自己的認(rèn)可。又一個死于虛榮的女性角色。當(dāng)然虛榮并不止有貪慕物質(zhì)層面上的含義,虛榮與想象力以及認(rèn)識世界的能力有關(guān)。很多時候,悲劇都是因發(fā)達(dá)且病變的某種想象而發(fā)生的。
      
      書中用典成堆,換了別的依著可能不能勝任,茂呂美耶有其優(yōu)勢。但她的中文似乎還是不夠好啊,還有不少疑似用錯詞或拗口之處,這是一點點遺憾。
      
      
      
  •     第一次知道夏目漱石知道有虞美人草這本書的存在,是在六年級時看了沈星妤寫的盛夏的櫻花樹。不知是本性使然還是被后天熏陶的,對于禁斷之戀我總是不能自拔。夏米在校圖書館翻看虞美人草,心中的禁斷之情昭然若揭,那樣纏綿不可言喻的感情好想得到了共鳴一般。于是我便想,虞美人草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是否也如同夏吹夏米般牽動人心。
      然找尋很久發(fā)現(xiàn)并不能買到虞美人草這本書,后上網(wǎng)搜查才道原來是沒有譯本,輾轉(zhuǎn)是2011年末才看到虞美人草出版的消息。有種不真實之感。
      學(xué)校圖書館不負(fù)眾望很快便購入,今天終于用了下午時光把她讀完。該如何說呢,還在讀的時候,默默接受了一些文學(xué)矯情的廢話,好不容易讀到后半部分兄妹間不可說的秘密露出端倪。但是夏目漱石畢竟人家是大師,全本來看兒女情長倒不是重點了,期間有當(dāng)時日本的大時代背景,人性人情也在其中。甲野和藤尾的禁斷之戀反倒淡化了一些,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濃烈陰郁,反而多了層,不知用霧里看花來形容合不合適,至少我看到藤尾死的地方仍覺得二人的情感不可捉摸。大概是受盛夏的櫻花樹影響,夏吹夏米的感情太過圣潔絕烈,時隔多年仍能讓自己感懷不已。到了虞美人草這里,甲野藤尾之間更摻雜了一些人性復(fù)雜面和陰暗面。失望是有的,但如果考慮的更多些不完全著重在男女情愛上又仿佛還說的過去。
      總之看完之后,覺得很惆悵。唯一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甲野的形象。
       那個金表,我不會給你
       你不給我要給誰?
      我想藤尾那樣的性格和母親有關(guān),但甲野那超然的態(tài)度也逃脫不了關(guān)系。書中兩人的對話少的可憐,但是一旦對話卻能發(fā)現(xiàn)二人并沒有真正的劍拔弩張,反而是甲野居高臨下而藤尾惱羞成怒居多。心中不免想看到二人更多的相處,曾經(jīng)又到底發(fā)生過什么。但故事的開端已經(jīng)注定了結(jié)局,因為執(zhí)念而無法改變的命運。但是我又想,夏目漱石在書中把藤尾多次稱為 我執(zhí) 。藤尾確實有著很深的執(zhí)念,但是一段感情的開始難道只能怪罪于一人么。期間我一度以為被拋棄的是甲野,但最后我也為藤尾所憐惜,又是一個為情所困為執(zhí)念所傷,愛情的獻(xiàn)祭而已。當(dāng)然這到底是不是愛情有待商榷。文章最后,我不禁為甲野那身為哲學(xué)家的論說而失笑。他那超然的態(tài)度未免太令人咬牙切齒。
      
      此外,發(fā)現(xiàn)虞美人草的注解確實又實在是很多。有些注解甚至到了是譯者對書中內(nèi)容隱喻的一些解釋,大概是因為讀起來確實比較繁雜?但是,我認(rèn)為像這樣摻雜了個人情感的或是點明此處內(nèi)容深意的注解還是能省則省。雖然可能會有讀者讀不懂,但是這樣【拆穿】了的注解也同樣減少了讀者的自我思考和探尋的樂趣。當(dāng)然這僅是個人意見,絕沒有【注解是不必要的】此類的想法。
      仍然感謝出版社以及辛苦的譯者,比較我等了7年有余,從來沒有忘記過虞美人草這本書。
  •      虞美人,火紅罌粟遍開原野,妖冶而熱烈的,小小的,精致的。極美,誘人,但劇毒?;ㄩ_即敗如一瞬,再濃烈亦灰飛煙滅,徒留一縷縷哀怨與惆悵,亦或許,揮一揮衣袖,時人已忘。
      
       最初在書店看到夏目漱石這本《虞美人草》,一眼吸引我的是封面設(shè)計——浮世繪般符號化的虞美人草,以及濃烈的紅——作為一個愛書控,最封面和裝幀的設(shè)計不可能不看重;其次是譯者茂呂美耶——一個出生在臺灣的日本人,所以很想看看她翻譯成中文的水準(zhǔn)。但看完,我想說的是,最最吸引我的還是小說本身,是夏目漱石,那比封面更美,不是因華麗精美辭藻,不因空靈想象,而是因所述之鮮活、真實、刻骨。這從頭至尾就是一部現(xiàn)實小說,不能說沉重,但也遠(yuǎn)不能說歡樂。
      
       就像男主人公甲野欽吾最后在日記寫道:“悲劇終于來臨…因我深知悲劇很偉大,才想讓她們體會悲劇的偉大力量….假若命運只具有給予人最后通告的功能,命運并不偉大。命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能在瞬間將生變成死….人生中問題多得無以數(shù)計。吃小米或大米,是戲喜劇。從工或從商,也是喜劇。選擇這個女人或那個女人,亦是喜劇?;B絲綢或條紋絲綢,是喜劇。英語或德文,也是喜劇。所以一切都是喜劇。只剩最后一個問題——生或死?這是悲劇?!?br />   
       這部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也是我第一次看他的書,我不搞文學(xué)研究,也自然不熟悉夏目其他的一些什么,也聽說了這部小說當(dāng)時不得好評。這些都不是我關(guān)心的事,對我來說,我很久沒有這么一口氣很快讀完一本小說了,喜歡,欣賞,沉醉。所以我想寫很久沒有寫的書評。
      
      
       書里的人物,無論主配,在夏目漱石的筆下個個栩栩如生、鮮活如世。我雖是第一次看夏目的書,但我深知其用筆是感性的,但其筆所勾勒的輪廓卻是理性的,靈魂呢?靈魂很難說清,復(fù)雜的,無奈的,也是隱忍的,堅強(qiáng)的。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jì)初的明治時代,是日俄戰(zhàn)爭的時期。日本社會處于急劇轉(zhuǎn)型期,新舊矛盾日益劇烈。不過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時人對西洋文化極為崇拜,青年男女大呼思想解放,尤其是上流階層,幾乎都以西式文化為潮流,促生了一批思想先進(jìn)、行事獨特的年輕人。而恰恰是這些年輕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故事。因為他們自以為新潮、學(xué)識淵博、見識廣泛、思想前衛(wèi),看不起傳統(tǒng)和舊式之人,但實則他們才是最可悲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無法離開扎根的故土(除非你出國永遠(yuǎn)別回來,這對傳統(tǒng)和家庭觀念極強(qiáng)的大和民族來說很難),無法掙脫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沒有比如此僵固而不自由的軀體內(nèi)承載著反抗的思想和靈魂更為難的事情了。就像藤尾,有著傾國傾城的美貌,學(xué)識出眾、談吐優(yōu)雅。父親死后,為了從藤尾同父異母的哥哥手中奪取遺產(chǎn),母親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對父親生前所定的婚姻并不滿意,與舉止粗魯?shù)奈椿榉蛳啾?,她更愿與一個雖然貧困卻擁有極高榮譽(yù)的詩人(也就是小野)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與詩人的未來,享受與學(xué)識淵博的詩人之間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詩人為自己而傾倒的虛榮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這一切都是假象,詩人看中的其實只是她的財產(chǎn)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內(nèi)心如烈火焚燒一般,虛榮與驕傲形同毒藥讓她無法回頭。藤尾最終自殺了,而身邊人仍要繼續(xù)著悲喜交雜的人生劇。
      
       但我不同情藤尾,我和甲野欽吾的心情一樣:如我所料的悲劇終于發(fā)生了。我或許很高興用一句藤尾總是用來刻薄人家的“活該”來形容她最終的死亡。夏目漱石說她是“我執(zhí)”,是刺裂的玫瑰,是劇毒的罌粟;而我說,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是多么唐吉可德式的可悲,精神的東西不是好,精神的東西是沒錯,但問題是這種“精神”是否真的有價值,抑或只是浮萍式人生的一點點尊嚴(yán),那生命的卑賤又何足道也。詩歌這種東西,的確適合像藤尾這樣的千金小姐吟誦,但她忘了情與道義,忘了生命的尊嚴(yán)與靈魂的廣闊,終究,如此。
      
       我喜歡宗近一家人,哥哥一,妹妹糸子,還有那個如布袋和尚(我每次讀到夏目對他的描寫都會笑)的父親。哥哥正是藤尾口中“舉止粗魯”的人,也是小野假心羨慕但其實卻很鄙視的“對什么都滿不在乎”的人,他不懂什么詩歌的風(fēng)月雅興,一直不被人看好考上外交官(最后考上了),看似無所事事,但他懂人情世故,諳道義,善良真誠,亦欣賞大自然的朝朝暮暮….這才是真實的人。他的妹妹糸子也一直被藤尾鄙視為“賢妻良母型”的人,有著非常拿手的針線活,把父親和哥哥照顧得好好的。她學(xué)識不多,但她懂得人心,所以她也是唯一真正懂得甲野欽吾的人。
      那么甲野欽吾是怎樣的人呢?前面提了多次。他是藤尾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是可觀家產(chǎn)與財富的繼承人,是早就一眼看穿藤尾及其母親把戲但佯裝不知的人,是一個不修邊幅的、邋遢的、極懶的人,是一個視財富為糞土的人,是一個能把自己一整天關(guān)在沒有陽光和通風(fēng)房間只是在紙上畫著圈圈的人…..他是怪人嗎?我認(rèn)為不是。他是學(xué)哲學(xué)的….但我覺得甲野應(yīng)該就是夏目寄托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的承載體,他看似和書里其他人無關(guān)的一種真空狀態(tài),其實他應(yīng)該是夏目提煉的一個覺悟超然的角色。這樣的人也許不太真實,所以夏目把他設(shè)定為一個富家子弟,衣食住行無憂,還有一個能理解他的死黨(宗近一)和一位更理解和相信他的未來的妻子(糸子)…..最后與勢利母女的交鋒也是兵不血刃的勝利。所以甲野這個角色,對他而言也就舍棄了所有世俗的一切柴米油鹽和悲歡離合,“哲學(xué)”這個詞在夏目筆下也就升華為一種信仰和一種致敬。
      
       其他的人,如謎女,如小野,如小夜子等,都不想再多贅筆墨。其實小野的話,還是很有寫頭的,但是對他這個人我實在是鄙視不能(因為鄙視的話在這里就和藤尾一樣了)、批判更不能(批判的任務(wù)已經(jīng)交給哲學(xué)了)。我只能說,他是那個時代很典型的一個人,是千千萬萬同類人的凝練,或者講得更通俗點,他就是現(xiàn)在的鄉(xiāng)下小孩來到大城市打拼、一步步向上爬的典型;但終歸良心和道義沒有泯滅,最后聽從了內(nèi)心的選擇;但我想故事遠(yuǎn)未完,對他來說,只要有一念,就是朝朝夕夕念——有時候活著是比死更殘忍的懲罰。
      
       白雪向天空夸耀般地往下流貫。連綿不絕地流瀉一段后,分裂成幾條凌亂白線,斜切入紫藍(lán)山間的皺褶。 那是富士山的清晨。
      罩著古剎、古社、神森、佛丘的悠閑日頭總算下山。那是倦怠的京都傍晚。
      
       東京和京都,實則代表了兩種生活態(tài)度和處世哲學(xué)。無所謂新與舊。因為如果僅僅是以“新”來定義,那么這種“新”也毫無價值。
      滾滾紅塵有東西在動。那是人之七情六欲。二十世紀(jì)初的明治時代,夏目實際是告訴我們,女人是苦的,隱忍的,悲劇的。要么壯烈地死,要么隱忍地活。總是生下來就注定背負(fù)條條框框。
      柳色如煙亦似霧,窺探白布擊溫水,數(shù)盡高野川河灘,遙遙路沿北蜿蜒…曲曲彎彎蕩余音。一個生命的戛然而止,余音自刺耳。也許我們這些塵世中匆匆來去的紅男綠女,除非時時停下腳步沉淀與思考,不然真的只能是直到死亡面前才會明白很多事。
      
       不見萬里路。
       但見萬里天。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     有多少人想看這本書呢?
      大概都是當(dāng)年盛夏的櫻花樹給予的無法磨滅的記憶,直到現(xiàn)在依然念念不忘。
      禁斷的愛情,也許并不是要強(qiáng)調(diào)這一人們不敢越過的界限,而是一種對于愛情最真摯的追求,和對心底最原始的單純情感的保留。
  •   辛苦了辛苦了
  •   感謝慰問,寫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剛剛分析了開篇的一百字。。離最見功力的“漢詩體的敘事”還有兩頁……
  •   感覺您的翻譯比起書作譯者的翻譯要優(yōu)美了許多啊,期待下文
  •   嗷嗚~~等后續(xù)~~
  •   求后續(xù)。。
  •   可是茂呂美耶的翻譯完全沒有還原出夏目漱石的駢麗的文體以及語言,只能說很遺憾,誠如這本書的序中所言,夏目漱石本身對這本書都不是很喜歡。。。。
  •   “京都是春色、雨滴、琴聲的城市,其中以琴聲最適合京都。喜歡彈琴的小夜子,還是適合住在幽靜的京都。”
    我就喜歡這么一句
  •   而且讀來讀去還是喜歡小夜子,難道我偏向傳統(tǒng)的美女?
  •   單看書,覺得甲野和藤尾并無所謂的禁斷之戀。lz是受了之前電影的影響了么
  •   或許是有先入為主的影響,但是老實說書雖然木有想象中著重刻畫禁斷之戀,但是兄妹兩人的對話和一些神態(tài)描述還是能夠看出來的,可能因為自己喜歡不倫的小說,所以對這個更執(zhí)著吧
  •   哈哈,那我回去把電影拿出來看一下了咯,應(yīng)該會有不一樣的特殊的感受了呢~
  •   o(≧v≦)o~~我就不劇透了,電影就是著重在畸戀上
  •   求電影的鏈接!
  •   現(xiàn)在網(wǎng)上已經(jīng)找不到啦,我是很早看的,種子搜索器什么的不知道能不能搜到
  •   ...在看書之前就沒忍住點進(jìn)書評看了一下有發(fā)現(xiàn)類似劇透(手賤了~)......導(dǎo)致看書的時候也忍不住會想“是不是在后面就會有暗示了呢?“ 直到看完,都沒有發(fā)現(xiàn)啊。
    反倒真的覺得甲野對藤尾的厭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以自身的人生觀作為出發(fā)點的,并沒有包含任何愛情的因素。
    電影沒有看過,但是電影要加上這樣的橋段以增加戲劇性也不是說不過去的呢。
  •   同路人
  •   借我看
  •   好,我們也很久么見了,找天出來碰頭
  •   10年前我想看這本書就是找不到
  •   這么找不到電子書中文版的的 迫切想看了
  •   我能看到這本書也是因為被美麗的封面和"虞美人草"這個美麗的名字所吸引.書已讀完卻還是不知道取這個題目的含義.虞美人,沒記錯的話,只有在藤尾死時的屏障上出現(xiàn)過,長在銀色上的花.分析得很棒,同喜歡宗近一家
  •   說實話,我其實有點看不下去這本書了,日本小說寫的好的是真好,可又時候我就不明白非要這么費勁的表達(dá)嗎,哪位高人給指導(dǎo)一下。
  •   其實寫得太繁瑣了。。。反而覺得啰嗦。
  •   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應(yīng)該是<我是貓>吧
  •   序里也有說明 夏目漱石初時文風(fēng)辭藻華麗 后期作品回歸平淡切實
    最愛《三四郎》《十夜夢》
  •   其實寫得太繁瑣了。。。反而覺得啰嗦。
    夏目能想到那么多的辭藻 也是很牛的一件事
  •   親愛的~我現(xiàn)在正在看原版,有可能不久會有簡體中文版上市
  •   當(dāng)時一頭栽進(jìn)夏吹夏米的故事里了,到處找這書。
    這么多年了,還是沒中文版啊。
  •   不知道為何人們總是對它漠視 就如同人們漠視愛情一樣
  •   找了好久,總也找不到這本書啊··囧
  •   上天還是不給機(jī)會啊。。。
  •   順手一搜
    http://search.kongfz.com/book.jsp?query=%E8%99%9E%E7%BE%8E%E4%BA%BA%E8%8D%89&sale=0
  •   T0T......那是日文的。。。
  •   《盛夏的櫻花樹》讓我到現(xiàn)在都不能釋手。這本書更是找到現(xiàn)在。哎。
  •   難找啊
  •   為了這我都學(xué)日語去了。什么時候能看懂~尋找中~
  •   不用尋找了,既然學(xué)日語了,就學(xué)到底,然后看原文!
  •   好像看這本書啊,不知道有沒有中文版的
  •   找的我想去shi鳥?。。。。?!
    看不懂日文的說?。。。。?!
    跪求中文版?。。。。。。?!
  •   確實是因為看了盛夏的櫻花樹啊
  •   突然想起電視劇《東京愛情故事》
    這部電視劇之前是有漫畫的,只是一直沒看
    但是,現(xiàn)在打算去看了。。。
  •   看過一點點,要中文版的呀
  •   中文版的已經(jīng)出啦~ :-D
  •   我剛買了,還沒看
  •   在哪里買到的中文版?求地址!@irscmn
  •   網(wǎng)址太長了,不貼了,,,卓越有哦~ @violet
  •   嗯,我看到啦!已經(jīng)買了!興奮中……@iriscmn
  •   我看過 就是因為盛夏的櫻花樹 我才想看這本的
  •   盛夏的櫻花樹對我的人生是重要的,它讓我相信了真愛,這么多年了,我最愛的依舊是這本小說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