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整本書的風(fēng)格都很輕松,但巖井大人也涉及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雖是一筆帶過,卻不容忽略,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反派相對論(P117)和電影對青少年的影響(P123)。不同于傳統(tǒng)方法解讀《沉默的羔羊》,巖井大人提出了反派的對比。在他眼中(用英語也就是Accroding to Iwai,咳~),反派角色“就是破壞和平的家伙”;然而呢,“反派角色這人物原本是不存在的,只是存在反派角色這個視點”,而且這個視點還不停的變化,“是善是惡逐漸分不清了”。在《沉默的羔羊》中,野牛比爾是反派,漢尼拔博士也是反派。在野牛比爾被繩之以法以前,他是最大的反派;漢尼拔博士反倒是追逐比爾的一線希望。而在比爾被克拉麗絲擊斃,漢尼拔博士順利逃脫之后,后者則成了大反派。這樣一種打破常規(guī)的解讀讓我這個小土鱉登時眼前一亮!我們的課堂往往更注重于蒙太奇手法,更關(guān)心打光和機位,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故事性——這或許也正是這幾年國內(nèi)很少出好片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