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肉身

出版時間:1998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小楓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在此主要就波蘭著名導演奇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兩生花》、《紅》、《藍》、《白》的主題提出看法。這是一本關(guān)於「敘事倫理」而不是「理性倫理」的隨筆。奇斯洛夫斯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細審視,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與夢想?!箍ǚ蚩ǎ骸溉绻姓l在這個世界上愛另一個人,那麼與在這個世界上愛自己相比,既非更不正當亦非更正當。剩下的只有一個問題:第一點是否做得到?!巩呄<{:「每個人都是一個深淵,當人們往下看的時候,會覺得頭暈?zāi)垦!!?br />本書作者認為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與卡爾維諾《未來千年備忘錄》非常相似。這兩位當今講故事的大師寫的「備忘錄」,是用不同的修辭做相同的一件事:總結(jié)近代幾百年來的小說敘事,為下一個千年歸納出值得推薦的德性?!笖⑹聜惱怼故窃趥€體生命破碎中的呢喃,它不像理性倫理那樣總想從深淵中跑出來尋求生命普遍性解答。——沒有敘事,生活倫理是晦暗的,生命的氣息也是灰濛濛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沉重的肉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9條)

 
 

  •     1. 現(xiàn)代的敘事倫理有兩種:人民倫理的大敘事和自由倫理的個體敘
      事。......人民倫理的大敘事的教化是動員、是規(guī)范個人的生命感覺,自由
      倫理的個體敘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個人的生命感覺。
      
      2.思想者大致有兩類,一類可以稱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通過種種
      論說制造思想奇案;另一類可以稱為思想的刑事偵探,專破歷史中沉
      積起來的思想懸案。就拿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的十九—二十世紀來說
      吧,盧梭、黑格爾、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都是些現(xiàn)代思想界的作
      案要犯,施特勞斯、沃格林、洛維特則是些思想案件的大偵探。
      
      3.既然高尚道德只會是人民的公意,法律就應(yīng)該是人民公意的體現(xiàn)。人民公意是人民民主國家的自然法,人民民主專政機關(guān)根據(jù)這種自然法的正當性訂立若干具體的實定法條例。......他在作報告時多次講:沒有德行,恐怖就會帶來毀滅;但沒有恐怖的德行是軟弱無力的。人民德行的恐怖“是迅速、嚴正、堅毅不屈的正義行動”,人民民主專政無論多么恐怖,都
      是天理認可的事。這就是羅伯斯庇爾的自由理念和人民民主專政具體
      的道德意涵。
      
      4.丹東覺得,共同體的公意道德如果可以取代個體的道德(感覺偏
      好),個體生命就不再屬于自己,而屬于抽象的共同體,屬于民族或
      國家的利益,這與專制沒有什么分別。如果共同體(國家或民族)的
      公意道德的自由高于個體感覺偏好的自由,道德專制的暴政就不可避
      免。
      
      5.政權(quán)形式應(yīng)該像一件透明的衣裳,熨帖可體地穿在人民身上。血
      管的一起一落,肌肉的一張一弛,筋脈的起伏涌縮都應(yīng)該從衣服上顯
      現(xiàn)出來。肢體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它有權(quán)利保持自己的原樣;我們都無權(quán)利任憑自己的好惡給它剪裁一件袍子。
      
      6. 生存的意義只是生存偶在的自然性發(fā)生,不能以應(yīng)然之理打斷自然循環(huán)的節(jié)律,應(yīng)然地安排人生。
      
      7.話說回來,畢希納已經(jīng)給自己身后的思想家們寫下了一兩句讖語:
      您看,這是一個美麗、牢固、灰色的天空;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有趣,先把一根木橛子揳到天上去,然后在那上面上吊,僅僅是因為他
      的思想在是與不是之間打架。人啊,自然一點吧!你本來是用灰塵、沙子和泥土制造出來的,你還想成為比灰塵、沙子和泥土更多的東西嗎?
      
      8. 除非少數(shù)天才人物,人們在年輕時對用來填充青春熱情的道德理
      想往往并不具有鑒別能力。時代中時興的道德理想總是充滿吸引力的,沒有鑒別力的年輕人以為時興的道德理想就是自己性情的脈動。個體性情的脈動與某種道德理想的結(jié)合,其實是很偶然的。正是這種偶然性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9. 托馬斯看出人民民主的“美好”意識形態(tài)充滿“男性幻想”,發(fā)現(xiàn)這種
      意識形態(tài)在做愛、在調(diào)情、在誘奸。僅從報紙頭版頭條來看,人民倫
      理的意識形態(tài)向來“性”致勃勃。在那些編織出來的政黨意識形態(tài)的
      “美好”言語織體的道德理想主義言詞中,有一種虛幻的身體情欲沖
      動。人民意識形態(tài)就是最大的媚俗。
      
      10. 不是說從前的人就容易遇到自己身體中意的同床共眠人,誰都知
      道亙古至今這都是一件難事,無論上帝還是天神都沒有、也無力安排
      兩個身體感覺相契的人生活在同一個生命時間單位和地域空間。一個
      人終身遇不到自己中意的同床共眠人,倒是自然不過的事。從前的人
      要明智得多,找同床共眠人時,并不把自己的性情感覺作為首要且唯
      一的尺度,而是讓家族意識、身份感覺、財產(chǎn)分配滿意就可以了。兩
      個人的身體感覺是否相契并不重要,因為那是過于偶然、飄浮的事。
      現(xiàn)代人偏偏要把人生的幸福抵押在相契的身體感覺上,這就無異于把
      自身的幸福拋給差不多是泡影一般的相遇了。
      
      11.個體出世后,身體與自己的影子——身體之靈或靈的身體——通
      常是一體的。身體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就像眼睛看不到眼睛。除非在
      一種特別的光亮照射下,影子才會與自己的身體分開,我才可能看到
      自己的影子——還得看我站在什么位置,與光處于什么關(guān)系。一個人
      要站到可以讓自己身體的影子顯露出來的有光的地方,不是因為身不
      由己,就是由于忘乎其形(身體)。
      
      12.更多的時候,一個人的個體熱情與自己的身體體質(zhì)不是那么碰巧吻合,一個身體被造作出來時,上帝并沒有插手。尋求自己的身體與影子的平衡是個體生命的在世負擔,這負擔不是社會的任何制度設(shè)計能夠解決的。
      
      13. 當某個幸福還是一個人不可想象的尤物時,這個人不會意識到自身獲得這個幸福所欠缺的。人身的欠缺隨著想象的增加而增加,個體幸福的偶在性的增長,必然導致個體的在世負擔的加重。
      
      14. 至于敘事的繁復,則是一種理解的倫理:讓自己陷入多維關(guān)系網(wǎng),
      充分理解生活世界的多層面和多面性。生命的多面性正是現(xiàn)代倫理的
      終極世界,其中充滿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的東西,人們必須放棄界定
      它的愿望,更不用說尋求確切答案了。
      
      15. 也許,所謂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個體偶在的喃敘事,
      就是小說的敘事本身,在沒有最高道德法官的生存處境,小說圍繞某
      個個人的生命經(jīng)歷的呢喃與人生悖論中的模糊性和相對性廝守在一
      起,陪伴和支撐每一個在自己身體上撞見悖論的個人捱過被撕裂的人
      生傷痛時刻。
      
      16. 不過,昆德拉還是要明確地說,小說的天質(zhì)是反專制主義的:
      小說作為建立在人類事物的相對和模糊性之上的世界的樣板,與
      專制的天地是不兼容的。這一不兼容性比起一個不同政見者與一個官
      僚、一個人權(quán)斗士與一個行刑者之間的區(qū)別還要深,因為它不僅是政
      治或道德的,而且也是本體論的。這就是說,建立在唯一真理之上的
      世界,與小說的模糊與相對的世界兩者由完全不同的方式構(gòu)成。專制
      的真理排除相對性、懷疑、疑問,因而它永遠不能與我所稱為的小說
      的精神相茍同。(《藝術(shù)》,11頁)
      
      17. 無論把卡夫卡的敘事看作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還是把昆德拉
      的敘事看作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批判,都不得要領(lǐng)。自由主義小說只能、也只想用敘事呵護現(xiàn)代生活秩序——無論它是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生活秩序——中脆弱的個體生命。
      
      18. 愛的喪失往往是因為一個人把自己的愛的對象想象為天使,想象
      為詩歌或小說中的語言,想象為一個自己夢想出來的人,總之是自己
      的性情虛構(gòu)出來的一個人。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倫理行為變得艱難,首
      先不是因為社會的道德觀念秩序混亂,何謂善、惡已經(jīng)沒有了社會共
      識,人們難以找到可以遵循的道德品質(zhì),而是雖然知道什么是善、什
      么是誠實、什么是信任,卻做不到。自由倫理的艱難表現(xiàn)為個體的道
      德能力的軟弱,有心愿,甚至有意志向善,卻沒有體力為善。就像有
      愛的欲望,卻沒有抱住愛者的能力。這有些像保羅說的人的罪。
      
      19.對自己誠實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熱情,虛偽則是模仿自己
      身上沒有的生命熱情。基斯洛夫斯基覺得,要做一個純粹誠實的人很難,自由倫理就是艱難的倫理:我們永遠不能十分篤定地說:“我很誠實”或“我不誠實”。我們所有的行為和曾經(jīng)面臨過的狀況,都是我們沒有其他出路的結(jié)果。
      
      20. 自由主義倫理觀要求個人對自己的倫理選擇必須自己承擔責任,
      不可推給道德規(guī)戒?;孤宸蛩够f:“我想要表達的是,在每天的
      生活當中,我們都會面臨抉擇,并對其負責?!痹诳赡苄灾凶鞒鼍駬?,
      才是自由的人。自由倫理不是干脆等于個體欲望的實現(xiàn),而是個體欲
      望在從自身的潛在向可能如此在的實現(xiàn)過程中的能夠選擇。在道德可
      能性的選擇中,個人的自由倫理就出現(xiàn)了。所謂自由倫理不是自如,
      而是個人承負自己的倫理抉擇。
  •     買這書很久了,但是卻沒有看進去。
      后來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再來看這書的時候,眼淚就自然的流出來了。
      雖然這是對名家小說的解讀文集,但是看的時候代入感很強的我,感覺是在和一群人對話,舒適,醍醐灌頂。
      
      書中有這樣一段:
      
       你要習慣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兇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因為這個緣故,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無干,便使我們對于人生有死這件事愉快起來,這種認識并不是給人生增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對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來。一個人如果正確的了解到終止生存并沒有什么可怕,對他而言,活著也沒什么可怕地。······所以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jīng)不在了?!兑帘邙F魯致美諾寇的信》
      
      自然哲學的先知早就把實質(zhì)說出來了,缺的是讀書人領(lǐng)悟的心。
  •     近來心情并不好,因為一系列的原因。今天在宿舍則是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孤獨,我打給了爸爸媽媽,打給了外婆,掛了電話又很想去家門口水塘岸上去扒一堆水杉落葉,金黃金黃的,很香的感覺,然后裝一筐,倒到外婆的灶灣里頭引火用。孤單得沒法子了,寫日志,寫完也沒有法子,聽起了《兩生花》,過去在林園喜歡Les Marionnettes那種清涼清涼的感覺,好像孤獨是件值得歡迎的事情。而今卻難受,于是聽Tu Viendras。我喜歡Weronika那樣天真地在雨里頭唱歌的樣子。此刻我正翻著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他這樣寫道:“每當唱歌唱到恍兮惚兮的境界,薇娥麗卡就感到性感的欲望在膨脹”。我討厭他這種“解讀”,感覺像一位神氣兮兮的“才子”,看了本《夢的解析》,便開始顯擺,糟蹋了這樣美好的歌聲與樂趣。他又寫道:“人靈之間的相遇并不都是、甚至很少是牧歌般的,更多是別別扭扭或懵懵懂懂甚至欲哭無聲或傷心悲慟的?!比绻@樣的風涼話,就是大家推崇的,我想這更加印證了“流行的未必是好的”。不過,整個閱讀經(jīng)歷也不算差,他的文字不錯,有幾句話我頗喜歡,摘錄了下來:
      “尋求自己的身體與影子的平衡是個體生命的在世負擔,這負擔不是社會的任何制度設(shè)計能夠解決的?!?br />   “人的自然身體體質(zhì)并沒有隨著個體靈魂的想象空間的擴大而增質(zhì)?!?br />   “一旦人擺脫了利維坦式的靈魂,拒絕了形形色色的、不屬于自己身體的超個體靈魂,個體靈魂的直觀就使身體的性感身體化了,身體自身沒有直觀自己的感覺的眼睛,身體的影子才是這樣的眼睛?!?br />   “薇娥麗卡的男友忽略了薇娥麗卡的個體靈魂,無法懂得她的悲哀,也無法觸及到她的與個體靈魂擁纏在一起的性感?!?br />   “薩賓娜對睡在自己身體的身體影子持伊壁鳩魯式的智慧態(tài)度:告誡自己的個體靈魂不要”要求身體去尋求自身欠缺的。
      “與天堂系在一起的個體靈魂是媚俗的靈魂——為死憂傷、為美好的事情感動。”
      “所謂個體命運不過是,一個人感到唯有這樣的生命熱情的散發(fā)才讓自己有美好地活過的感覺,才有自己身體的在世幸福,以至于非如此生活不可?!?br />   “薇娥麗卡的在世命運只會是孤獨,沒有男人愿意和能夠懂得她的性感、死感和哀歌織成一體的身體靈魂,她注定遇不到懂得自己的男人?!?br />   讀完了“性感、死感和歌聲”這一章,即便劉小楓用如此生澀的詞匯、復雜的文章結(jié)構(gòu)道出了求得靈肉合一之愛的不可能、靈魂之追尋與肉體之局限之間的矛盾,我還是覺得“不凡”是可以被追求的。我想起以前在廣州的時候,去二沙島看到的一句話:Emotion is absurd. Love is fragile. But we still have energy and confidence to live for sth.。人的不完美不僅在于得不到相知的人,不僅在于我們的身體、才華和知識的有限性,更在于各種偶然性帶來的命運與生命實現(xiàn)的沖突。喜歡唱歌,嗓音卻沒有機會得到訓練,不能唱出天籟;喜歡畫兒,卻不能從小接觸……;喜歡樂器,卻在最有激情練習的時候得不到好的老師指點。不過都沒有關(guān)系,框框都是可以去突破的,只要我們依然有一種意志上的自由。孤獨沒什么稀奇。
      Weronika開車回到了爸爸家門口,搖下車窗伸手按在一棵老樹的粗壯的樹干上,仿佛大樹帶給了她無限的安慰。又是老生常談了,我除了知道孤獨之絕對,和與他人相互理解之有限,除了接受這一現(xiàn)實,令我放松,是否有人給我其他的答案?
      
  •      孤獨的守望者
      
      ——讀《沉重的肉身》之《一片秋天枯葉上的濕潤經(jīng)脈》
      
      內(nèi)容摘要:卡夫卡是一位典型的孤獨守望者,他的作品與他特別的人生境遇密不可分的。如此一個憂郁的天才為了孤獨而寫作,同時為了寫作而選擇孤獨。真正的孤獨必定屬于深刻的靈魂,比如尼采。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欣賞孤獨者的悲劇美。
      
      昨晚竟然夢見自己離家出走了。我一直躲藏,一直逃離,莫名地來到了一片迷霧森林,看不見任何男人和女人。夢里的我第一次感到那么孤獨與恐懼,多想把夢賣給弗洛伊德!他認為夢的內(nèi)容和被壓抑的無意識幻想有著某種聯(lián)系。睡眠時自我的控制減弱,無意識中的欲望趁機向外表現(xiàn)。那么照此推理,“我”在做夢時的孤獨感是現(xiàn)實的某種大腦的映射,并且這種感覺是無意識的或者說是沒有受到“我”的重視,然而這種孤獨感恐懼是切實存在的。我們誰都無法否認孤獨感的存在,只是其程度和深度有千差萬別罷了。每個人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或地點,這種平時無意識或是存于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感一定會特別強烈,就算火山沉默久了也會來一次噴發(fā)。此時的孤獨就像一只毒蝎子,在黑暗里一點點地侵蝕你的心靈。在某種意義上,精神巨人必定是一位孤獨的守望者,況且這樣的巨人總是存在的,比如卡夫卡。
      這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德語小說家,其作品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和陌生感特有的表現(xiàn)主義,曾一度掀起世界性的“卡夫卡熱”。可是我敢說,那些手里捧著《審判》、《訴訟》或是《變形記》,未必都能夠讀懂這樣一位“孤獨的守望者”??ǚ蚩ǖ囊簧c孤獨為伍,我想他應(yīng)該再出這樣一句名言:“我孤獨,故我在?!眲⑿髟凇兑黄锾炜萑~上的濕潤經(jīng)脈》的開頭就提到卡夫卡的小說和他的婚事。兩者看似毫無聯(lián)系的事物竟然如此關(guān)系緊密。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而且具有特殊性。“人們沒有留意到,《訴訟》的寫作與卡夫卡同菲利斯的婚事糾葛是一次平行事件?!盵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第185頁]物質(zhì)決定意識,作家的寫作靈感肯定不是憑空想象或是捏造的,而是必定來源于其所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只是人們無法想象卡夫卡可以使“孤獨”這個形容詞上升到一個極有內(nèi)涵的名詞的高度。我們大多數(shù)人閱讀名家名作的時候往往過于專注于文字本身,卻忽略了字里行間透露著的那些作者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的因子。想要讀懂某個作家的作品,必須先要讀懂作家本人。也就是說想要讀懂卡夫卡的作品,必須先要讀懂卡夫卡本人。如果你沒有了解過卡夫卡本人,那么想要讀懂他的作品簡直是無稽之談。了解作者本身和閱讀其作品其實是相互作用的。更何況,像卡夫卡如此一個復雜深邃的人,當你了解過他的生平和境遇,再去閱讀他的作品會容易許多。在那個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或許每個人都充滿的某種孤獨恐懼感,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卡夫卡真是一個過于敏感的男人,黑暗的現(xiàn)實在他那里便加以深化,我愿意將它稱之為“卡夫卡式孤獨”。
      卡夫卡終生未娶,一生與同一個女人菲利斯三次訂婚,卻又三次解除婚約。劉先生給了我們這樣的提示“‘訴訟’的過程與訂婚—解除婚約的過程是什么關(guān)系?”值得注意的是,《訴訟》就是在卡夫卡糾結(jié)“要不要結(jié)婚”這個問題的時期寫成的。卡夫卡出生于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父親是個極其專制粗暴的男人,一方面想要他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青年,另一方面對他學習生活漠不關(guān)心,只會憑自己主觀看法對他指手畫腳。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不難想象,在這樣一個充斥家庭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卡夫卡具有的與常人不同的憂郁孤僻的性格特質(zhì)。首先要糾正一點的誤區(qū)是卡夫卡本人是個五官俊秀的男人,一生有過與許多不同女人的愛遇。既然他如此有女人緣,又有什么終生未娶?在最初與菲利斯訂婚是卡夫卡以為婚姻可以給自己更多的地位和自由。盡管卡夫卡很清楚婚姻生活的具體樣子是什么:“結(jié)婚、建立一個家庭,接受來到世上的所有孩子,在這個不保險的世界上撫養(yǎng)他們,甚至領(lǐng)他們走一陣子……夫妻雙方相互忠誠、相互幫助,生兒育女恰如其分……”[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第187頁]他害怕與同一個人女人一起共同生活,然而婚姻的確是他曾經(jīng)幻想中的心靈避難所和療養(yǎng)院。時間是最好的見證。事實也證明卡夫卡一開始就想錯了。他掙扎在婚姻的邊緣,結(jié)還是不結(jié),這是個問題。他內(nèi)心的彷徨實際上是對其父親的反抗,只要戰(zhàn)斗勝利,甚至自己的婚姻生活也在所不惜。
      可是卡夫卡失敗了,輸?shù)眠@般徹底?!皩懽鞒蔀榭ǚ蚩ㄔ谂c父親的斗爭中最終獲勝的唯一保障。”[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第188頁]他不愛菲利斯,與之每次訂婚、解除婚約,都是對自己和現(xiàn)實一次深刻的檢討。他不是一個隨便的男人,相反,他很認真,認真地讓人無法理解。每個文學巨匠,他的靈魂一定是游離于人世間的。孤獨會讓人缺乏安全感,可是總有些人當這種孤獨感來襲時,依靠自身強大的內(nèi)心為靈魂而找到最適宜自己的出路??ǚ蚩ǖ某雎肪褪菍懽?。每個人都需要氧氣,離開氧氣,生命就不復存在?!皩懽鳌睂ǚ蚩▉碚f亦是如此。他說:“為了我的寫作我需要孤獨,不是'像一個隱居者',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而是像一個死人。寫作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們不會也不能夠把死人從墳?zāi)怪欣鰜硪粯?,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從寫字臺邊拉開。”為了孤獨而寫作,為了寫作而選擇孤獨。我從未見過有哪個作家可以具有這般的孤獨氣質(zhì)。他的孤獨必定屬于靈魂。毫無疑問,卡夫卡是孤獨的守望者,這種守望更是被賦予了更高的意義。他一定也是渴望被他人理解的,特別是被父親和菲利斯所理解。他渴望和父親“平起平坐”,渴望得到更多的發(fā)言權(quán);他同樣渴望菲利斯能夠只在他需要她的時候出現(xiàn),渴望真正的自由??墒撬肋@只是個笑話,同時也并不敢奢望了。他也知道這種想法很自我,甚至是過于自私的?!翱ǚ蚩ㄔ炎约罕茸髑锾斓囊黄萑~,他的筆記中的文字像是枯葉上濕潤的經(jīng)脈。觸摸一下這片枯葉上的濕潤經(jīng)脈,是否可能獲悉卡夫卡如何擺脫因訂婚又解除婚約而生的不安和負罪感?”[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第195頁]這個神經(jīng)敏感的男人迫切需要救贖。為著自由的寫作便是對其靈魂最大的安撫了。
      自由總是需要代價的。為了自由的寫作,他付出了“完全孤獨”的代價?!耙活w平庸的靈魂,并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nèi)涵,因而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盵 周國平,《人生哲思錄》,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1頁]誰都不愿意“完全孤獨”,被與世隔絕的感覺注定是痛苦的。只有深刻的靈魂才能承受得起這種悲劇性的孤獨,也唯有這樣有深度靈魂才能真正理解孤獨??ǚ蚩ㄊ枪陋毜?,在其生前他的作品并沒有得到重視,他沒有放棄寫作。他寫作不是為了寫給別人看,也不是像當今社會那些為了物質(zhì)利益而寫作的寫手,相反,他是為了孤獨而寫作。他想要得到靈魂的救贖??ǚ蚩ǔ绨莸哪岵赏瑯右彩枪陋毜?。尼采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在遭受了家庭一系列的打擊之后,過早看到到了生活的陰暗面,也十分具有憂郁氣質(zhì)。這點和卡夫卡十分相似。尼采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無法被世人理解,甚至是超越時空的。孤獨久了,靈魂也是會生病的。再強大的內(nèi)心也拯救不了?!?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盵 百度文庫,《尼采年譜》]瘋狂的行為是孤獨的體現(xiàn)。和孤獨做朋友,毫無方向和希望地守望著,時間久了,靈魂更多的是需要自我安撫。當自己都安撫不了自己靈魂的時候,行為舉止也就跟著瘋狂了。“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受苦,你完全有這樣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下,但也許正是這種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受苦?!盵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第226頁]尼采的瘋狂可以算是躲避么?不管是不是,至少對他而言是種解脫吧。不被理解是孤獨者的專利。對這種超然的境界,孤獨者們既安然又惶恐。我們誰都無法剝奪這項權(quán)利,唯有祝福孤獨者們都能得到自我救贖,也愿所有孤獨的靈魂都能在自由的天堂里安息。
      無聊、寂寞都是孤獨的近義詞,但終究沒有孤獨那么深刻。不是所有的孤單的人都能成為孤單的守望者。請不要隨口說出“我孤獨了”,不是誰都有資格說,最多只能算是“我孤單了”,更不要輕易去嘗試當這樣一個“孤獨者”,這種悲劇不是所有的靈魂都能承受。即使你的靈魂足夠深刻,最終也會因為不堪負荷而絕望。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懂得欣賞這種壯美,就像看一部悲劇作品,總有些感動在心中徘徊,讓人不禁落下熱淚。
      “不能說我們?nèi)狈π叛觥问俏覀兊纳钸@一簡單的事實在其信仰價值方面就是取之不竭?!薄扒∏≡谶@‘總不能’中存在著信仰的瘋狂力量;在這一否定中這種力量獲得了形象。”[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第229頁]孤獨的守望者們,請繼續(xù)堅持你們的信仰,因為你們所走向的,正是最圣潔的光明之路。無論你們身處何方,我都會永遠祝福你們。
  •     沉重的靈魂,輕飄的肉身。
      
      如果能證明“純愛”的存在,
      那就證明人可以得到拯救,
      上帝是存在的,
      如果沒有愛,
      一切都將陷入虛無中。
      
      “純愛”不是欲望之愛,
      不是孤獨之愛,
      也不是觀念習俗之愛,它難以表述,只是那么的自然、自在,也只有個人才明白,
      因而即使這種愛存在,拯救也只是個人的,關(guān)人類整體無事。
      
      對個人的拯救,對他人則超越同情、責任,而一切源自于諒解。
      
      只有真實的才是道德的。
      
      在人民民主社會而非自由個人社會中,戰(zhàn)爭是合理的,
      因為他排除了個人的情緒,你不再是你,不再屬于你自己,
      你只能無條件托付給組織、國家、信仰。
      
  •     在厭倦了撰寫學術(shù)作品后,劉小楓被友人鼓勵撰寫一些散文,來減少文章中的書卷氣。于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我們這一代的怕與愛》和《沉重的肉身》。幾乎大多數(shù)人都是從這兩本書開始的劉小楓式的啟蒙,人們不一定會去看他的《詩化哲學》《拯救與逍遙》,但是卻一定會去讀《沉重的肉身》。那么,這本《現(xiàn)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真的就這么好讀?
      
      其實不要說正文,就是開篇引言《倫理與敘事》就很難說容易明白。劉小楓先講了一個文革的故事,其中講故事的大男孩其實就是劉小楓本人,還有誰能夠這么浪漫到在革命時期給人們講故事呢?他就是有這個能力,用故事弭平青年人革命意氣。人們不再斗爭,而是被他的故事吸引,在寒冷的夜晚聆聽著一個接一個傳奇。這只是說了敘事可以代替革命論理的例子,后面他又敘述了一個小貓生存?zhèn)惱淼墓适?。借助Yukine之口,上帝愛世人的倫理呼之欲出。劉小楓借助故事告訴我們,故事中的倫理情景要遠遠比道德命令來的更為動人。
      
      敘事與倫理究竟哪個是劉小楓想要講述的主題呢?在讀完整本書后,我到是覺得兩者都不是他想要講述的目的,反而是書中不斷出現(xiàn)的愛欲,才是劉小楓試圖說明白的關(guān)鍵所在。他撰述了色諾芬的“十字路口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遇到了卡吉亞和阿蕾特兩位美女,前者代表肉體的愛欲,后者則代表美德。劉小楓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古典時代人們追求的是美德,而現(xiàn)代人們則追求卡吉亞,這位后現(xiàn)代美人。
      
      這讓我想起了古龍的《蕭十一郎》中的沈璧君和風四娘,前者不就是中國版的阿蕾特,一心一意要做良家婦女;而風四娘則是賣弄風情的江湖女子,蕭十一郎會選擇誰作為伴侶?這樣的赫拉克勒斯之問,與其說千古之問,不如說是人生的困境,王靜安就曾說道,可愛而不可信和可信而不可愛,兩者豈不也是古典倫理與現(xiàn)代倫理的糾結(jié)?
      
      在柏拉圖的《會飲》中,蘇格拉底也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愛欲的故事,貧乏女神愛戀著豐盈,在趁后者醉倒后,與之想好生出了愛欲,他這個人間精靈永遠不會滿足,永遠在追求滿足。人的靈魂中,就存在這樣的愛欲,只是這個愛欲可以去追求阿蕾特也會去追求卡吉亞。在蘇格拉底的老師第俄提瑪告誡說,要追求前者而不要追求后者,因為后者代表著墮落。這種告誡似乎只對古人有效,對于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失靈了。比如,在丹東眼里,革命的目標不就是可以隨意跟卡吉亞好嗎?羅伯斯庇爾干嘛這么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革命成功了,不要再端著架子了。羅伯斯庇爾當然知道革命就是了追求卡吉亞,但是他還是道學地說,阿蕾特才是人們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人們要不去追求阿蕾特,就要送他們?nèi)囝^臺。所以,丹東為了追求卡吉亞送掉了性命。
      
      但是,既然是革命了,卡吉亞就被解放了,人們應(yīng)該放棄美德,而去追求身體的解放。因此,劉小楓有講述了《牛虻》的故事,牛虻放棄了亞瑟的身份,放棄了神父的教導,放棄了瓊瑪?shù)膼矍?,追求推翻那個曾經(jīng)迫害過他的舊世界。是革命的激情促使他仇恨這個舊世界,他真的放棄了瓊瑪?那他為什么每天晚上都跟麗蓮滾床單,卻宣稱不愛她?看樣子牛虻也遇到了阿特雷和卡吉亞的困境。
      
      劉小楓整個一本書都在講這樣一個倫理選擇,難道他真是在讀小說,還是在談他自己的故事。為什么在看卡夫卡的婚姻的故事時,我為什么感覺到劉小楓在夫子自道?難道他不是借著卡夫卡之口,在講述自己對于婚姻的看法?據(jù)說,劉小楓在寫完這部敘事倫理緯語后,就選擇疲憊的婚姻。
      
      我突然明白了,劉小楓這本書為何比那些理論性的著作更加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只有將自己的生活加以敘事,才能獲得比倫理更大的影響力。他在故事中描述了真實生活,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了故事的敘事中,迫使他進一步追問古今倫理中的困境,尋求哲人的解答。從此后他撰寫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于卡吉亞的厭惡,對于現(xiàn)代肉體倫理的否定。這難道不是神學研究的后遺癥,對于現(xiàn)實的批判變成了對于肉體倫理的貶低,對于現(xiàn)代性倫理的蔑視。
      
      在另一部討論《現(xiàn)代性理論緒論》中,他則選擇了理論梳理的方式,來講述另外一個現(xiàn)代性批判的故事。我想如果不懂社會理論,估計這部現(xiàn)代性的敘事緯語恐怕也很難讀得懂。當然,他也知道人們更多看重的是敘事,而不是背后的倫理選擇。
  •     1.講故事聽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學著去給別人講故事,我擅長,現(xiàn)在被賦予了所謂倫理學的意義,我很開心。
      2.看完丹東那部分后面的就看不下去了。有空再看吧。
      3.字數(shù)不夠啊臥槽
      
      
      
      
      
      
      
      
      
      
      
      
      
      
      
      
      
      
      
      
      
      
      
      
      
      
      
      
      
      
      
      
      
      
      
      
      
      
      
      
      
      
      
      
      
      
      
      
      1.講故事聽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學著去給別人講故事,我擅長,現(xiàn)在被賦予了所謂倫理學的意義,我很開心。
      2.看完丹東那部分后面的就看不下去了。有空再看吧。
      3.字數(shù)不夠啊臥槽
      
      
      
  •     剛讀完《沉重的肉身》,真的是用讀的,劉的文字很適合朗讀。
      讀完此書,激動、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某些方面我有些開竅了。于是,便自然地欣賞劉小楓。我想這是,很多人第一次讀劉小楓會都會有讀到好書的欣喜感。
      
      一場在法大的講座,劉小楓已站在了輿論討伐的風口浪尖上。
      
      其實,倘若欣賞某個人,就要做好準備他日某人的江郎才盡或者走火入魔;倘若喜歡某個人,也要做好準備他日某人的移情別戀或者自甘墮落。
  •     昨天是讀書日,今天要去清遠書城講點東西,有感而發(fā),寫了這篇文字。
      不知放在哪兒,想象還是最羨慕劉小楓的學問,讀書少的后悔也因他而生,就放在這兒吧。
      
      ————————————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有一本書《Becoming A Human Being》,意思是“成為一個人”。
      
      較真的說法是,成為一個“個人”。
      
      羅杰斯還常說,To be yourself,即我常說“成為你自己”。
      
      現(xiàn)在越來越深地意識到,這不是一個哲學,這是活生生的人生,如果你成為了一個人,你會生活得自在而飽滿,若你沒有成為一個人,那么不管你外在條件怎么樣,你還是會覺得痛苦、迷茫,并且總覺得人生嚴重地欠缺些什么。
      
      在中國,沒有人教你“成為你自己”,只會有人教“做好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或自私一點“做一個有臉面的人”。
      
      這體現(xiàn)在我們的教育上,要么是洗腦式的,洗去你身上的人性,要么是工具性的,只是為了“安身”。
      
      
      
      昨天是讀書日,談?wù)勎易约旱淖x書歷程吧。
      
      我上小學前,就被哥哥姐姐和父母教會了些文字,還有數(shù)數(shù)。小學一年級的入學測驗中,記得讓我數(shù)數(shù),我一口氣數(shù)到90多,而且還可以一直數(shù)下去,老師就讓我停了下來。
      
      小學一年級的第一次考試,我語文和數(shù)學都考了95分,總成績也恰好是班級第五名。(不知為何我的諸多次成績怎么這么有戲劇性,譬如初一第一次考試是全班第33名,總成績是444.5。)
      
      后來,我的成績也一直保持在前五名,有一次跌倒第14名,但下一次就成了第一名了。
      
      初中和高中則成績起起伏伏,但關(guān)鍵時候,都是最好的成績。
      
      這是我在學校教育中的一條明線。
      
      但重要的,是那條暗線。
      
      
      
      小學時,我家里就很多書了。有哥哥的一直到高中的書,他大我八歲,我上小學一年級時,他上高中,他的語文、歷史、地理等課本,我都讀。他還買了兩本課外書,一本《說岳全傳》,一套《悲慘世界》,因為買后者,還被媽媽打了一頓。
      
      當然,《說岳全傳》和《悲慘世界》要遠勝于那些教科書,前者我看了估計不下一百遍,后者也看了多遍。神奇的是,兩本書的情節(jié)我竟然都忘了,只留下了一種情緒上的痕跡。覺得《說岳》特窩火,而《悲慘世界》太灰暗了。
      
      還有姐姐,她大我四歲,她不斷往家里弄期刊,都是什么《女子世界》《青年一代》之類的,現(xiàn)在看來是不入流的雜志,但我都如饑似渴地讀了。
      
      應(yīng)該說,家里的所有書,上小學時我都讀了?!獙懙竭@兒,我不禁想,要是我家是書香門第該多好,那就不知道讀多少好書了。不過又想,如果書香門第的父母強制我讀書,那就不好了。
      
      
      
      小學時讀書的這條暗線,留下的影響是,到了初中,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的某某同學讀書太慢了。后來明白,不是他們慢,是我讀書太快了。
      
      初中可支配的錢很少,但也像哥哥一樣買了些完全與學習無關(guān)的小說,只是選書水平太差,沒選到一本好書。印象中留下某本小說集的一個情節(jié):老外到中國來,好像是上海,不會說中文,拿黃色圖片給出租車司機看,嘴里哇啦哇啦的說些什么,出租車司機先是拒絕看黃色圖片,接著突然明白,該老外是要他帶自己去找妓女,一下子非常憤怒,義正詞嚴地對老外說:中國沒有妓女!
      
      雖然沒能買到好書,但這條暗線仍在發(fā)揮作用。我特別喜歡歷史地理動物植物與生物這些課,但它們被稱為小三門,中考時雖然也考,但只做第一次篩選的標準,不計入最后錄取的總分數(shù)。我知道這一點,但就是愛這小三門,特別是歷史,等最后考試時,那些歷史書都被我翻了幾十遍了。寫到這兒又要嘆一聲,要是我那時讀到的都是真歷史,該多好!
      
      因為熱愛和隨即而來的投入,我的歷史地理和生物,總考第一名,特別是植物和動物,都考過滿分,最后中考時,歷史地理也差不多是滿分。
      
      結(jié)果,有一天,班主任找我談話。他性格直爽也暴烈,直接對我說,武志紅你有毛病啊,你看你現(xiàn)在總成績是第六名,但扣掉小三門,你不過在班里排二十多名,你驕傲什么!再說,小三門中考不算入錄取分,你學那么好干嘛!
      
      我一聽是啊,班主任說的真對!我怎么這么傻呢!
      
      可是,一回去,我還是繼續(xù)投入地學小三門,實在是喜歡。最后中考時,加上小三門的分數(shù),我應(yīng)該是全縣第一名,去掉它們,估計就跌到十幾名甚至二十多名了,但還好,夠我考上河北辛集中學,一所老牌子的省重點高中。
      
      回頭再看,真要感謝這條暗線,它讓我一直沒有陷到應(yīng)試教育的陷阱中,而一直對學習有飽滿的熱情。
      
      
      
      到了高中,這條暗線存在的最大證明就是,我特別納悶,為什么要分科,所有科目一起學,不是很好嗎!我去了理科,非常惋惜不能學歷史和地理了。
      
      高中時,眼界也寬了些,省重點中學有圖書館,看了些書,特別是借了黑格爾的書,但實在看不下去。
      
      這條暗線的一個集中表現(xiàn)是,一個學期曾訂六份雜志,有《遼寧青年》和《半月刊》,還有一份《化學世界》??纯?,本以為《化學世界》應(yīng)該是很生動的雜志,誰知道是個專業(yè)期刊,根本看不懂。我那時特別熱愛化學課,化學課老師是美女,不過這只是一個誘因,我的熱愛還是主因。
      
      《遼寧青年》的扉頁寄語我很喜歡,還有一些美文和名句,我都會摘抄到幾個漂亮的本子上。
      
      還背誦了《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的不少詩篇,但奇特的是,和《說岳》與《悲慘世界》一樣,我竟然也都忘了。自我安慰說,那個底蘊,還是留了下來吧。
      
      學校里有不少銀杏樹,特別是我們教室前的那一棵,秋天的落葉特別美,將這些葉子夾在書里放干后,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
      
      還瘋狂地玩過象棋和圍棋,最初以為自己象棋水平很高,后來發(fā)現(xiàn)隨便一個男同學都比我強,但經(jīng)過努力,我還是成為最強的那個。圍棋,則是毫無疑問的第一。
      
      以上這些,都是我學校生活的暗線,它的豐富復雜,并沒影響那條明線,高考時,我以班級第一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
      
      但寫到這里時,我再次覺得可惜,要是那時讀的書不是《半月談》《遼寧青年》等等,而是南方周末、泰戈爾、梭羅的《瓦爾登湖》、紀伯倫的《先知》,甚至是王小波等等,該多好。那飽滿的熱情和生命力,要是不浪費,該多好。
      
      
      
      小三門在我高中還是發(fā)揮了作用,生物學得很好?;瘜W也很好,而陳章良名噪一時,所以想報考北大的生物化學專業(yè)。
      
      不過,作為高考暴發(fā)戶,分數(shù)不夠,沒被錄取,被調(diào)到心理學系。那時根本不知心理學是什么,所以入校前發(fā)誓努力調(diào)專業(yè),爭取最后調(diào)到生物化學去。
      
      現(xiàn)在想,陳章良的生物化學,經(jīng)媒體的大肆報道,其實就是閃閃發(fā)光的一個燈塔。沒有指引,對未來茫然無知的少年,本能上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義,迷戀理想主義的光芒中,終被這個燈塔吸引,而完全沒考慮功利。
      
      可是,少年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對如何成為一個人的指引??上?,這樣的指引完全看不到,結(jié)果,大家都去看最閃光的那一個。
      
      實際上,真考上生物化學專業(yè),算得上是個悲劇。這個不多說了。
      
      那條暗線繼續(xù)在指引我,1992年考上了北大,先去陸軍學院軍訓一年,去學院的圖書館借了基本心理學的書,也都是三流的,但一看就上癮了,覺得這正是我要學的。于是,什么生物化學,瞬間被我拋在腦后。
      
      我想,喜歡上心理學,并不是因為心理學前沿或科學,而是它隱隱讓我感覺到,這個范疇內(nèi)的東西,可以幫助我成為一個人。
      
      或許要感謝父母,我們家雖然在農(nóng)村都算非常窮的,可他們從來沒有給我施加壓力,要我先發(fā)展功利性的一面,所以我整個求學歷程中,盡管會為現(xiàn)實而焦慮,但一直都是聽從自己的心,而這個心,一直都是指向一個大問題——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軍訓這一年,雖然上了很多政治課,我倒不覺得苦悶。
      
      首先,代表大隊要參加哲學競賽,為此請到了三四個月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課,或者上課時看哲學書。而為了競賽,我得看西方哲學的書,那時借的,也是第三流的一本西方哲學史,但一看,過去的世界觀瞬間崩塌了,覺得這么好的東西,怎么過去就接觸不到!
      
      于是,狂看書。軍訓第一個學期,曾創(chuàng)大隊紀錄,并將此寫在板報上——武志紅讀了多少本書,應(yīng)該是三五十本吧,記不清了。第二個學期,更是瘋狂地看書,遠超第一個學期。并且,發(fā)現(xiàn)圖書館的書不怎么樣,于是開始買書,特別是迷戀商務(wù)印書館的書,到大學畢業(yè)時,買了真不知有多少。
      
      軍訓中,射擊考試,5槍打了49環(huán),后參加射擊表演,打二百發(fā)子彈,成績也很不錯。
      
      最后參加大別山拉練,15天徒步行軍500里,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之一,15天長了15斤肉。
      
      射擊比賽,大別山拉練,與讀書無關(guān),但揮灑自己的生命到這樣的地方,是很美的事情。只讀書,太可惜。
      
      
      
      1993年,回到北大本部,那條暗線成了主線,而那條明線逐漸暗淡。
      
      一進入北大,很快感到失望。陸軍學院的教育很差,但本來就沒期待,所以差也就差了,但對北大,有很大的期待,覺得北大、教授、博士等詞眼還在閃閃發(fā)光,多么希望他們也能像燈塔一樣,指向我的方向。
      
      但真進入北大,很快就變得又絕望又狂妄,對老師們失望,對北大的課程失望,常覺得聽課還不如自己讀書。
      
      因這份狂妄,有了些懈怠,不再像軍訓那年讀書那么瘋狂?,F(xiàn)在想,這樣的狂妄,只有見證到一個“成為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化解吧。
      
      對本系的課程,特別是科學心理學的課,逐漸變得沒有興趣,及格萬歲。同時,去其他系上課,上過哲學系和中文系的一些課程。
      
      我大二或大三時,北大開始辦文科班,說是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文科大師,薈萃了尖子生和名師。我也混進去上課,陸陸續(xù)續(xù)地見到了一些名師。
      
      可是,這樣說算不算太狂妄——我對這些名師都失望。
      
      最終,逐漸變成,獨自讀書。
      
      最早愛上了梭羅,把他的《瓦爾登湖》幾乎抄了一遍,后來讀到馬丁·布伯的《我與你》,一樣是抄了一遍。一次,拿這個抄本去占座,竟然被人拿走!心痛!
      
      什么書都讀,小說名著、哲學、歷史,后來本科班一哥們開了個武俠小說租借檔,我基本上都讀了,最瘋狂的時候,一天讀了八本武俠。
      
      特別能理解很多大學生說,大學最好的一部分,是讀了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說,至少可觸動人的感覺,而且無論如何,他們是在探究人生與人性,而我們教育的主線,差不多完全失去了這個功能。
      
      
      
      北京大學的確是不一般的學校,雖然我對老師失望,對那個號稱亞洲第一的圖書館也失望,但有一點不斷震撼到我,就是,不斷碰到天才。
      
      與這些天才相比,我那份狂妄就小Case了。若我的狂妄是10分,那太多人達到了100分甚至更多。
      
      但是,不管多狂妄的家伙,我只要問一個問題——你大學前讀了什么書,他們的神情就會暗淡下來。
      
      就算你是書香門第,能考上北大的人,只怕絕大多數(shù)也是將時間耗費在應(yīng)試教育這條主線上,能有覺知地讀好書的人,真不多。
      
      而我們應(yīng)試教育的書,特別是文科,比垃圾還垃圾,可以說是毒藥。先被毒藥毒到十七八歲,然后再有意識地讀好書,然后因為讀好書而自己的天分開始綻放和張揚,這未免太晚。就算你再NB,都太晚!
      
      所以我超羨慕歐美國家的知識分子,在本科前,就把該讀的人文基礎(chǔ)的書都讀了,進入大學后,都可以比較成熟地選擇讀書并形成自己的東西,而我們,大學后,讀書才開始。
      
      
      
      這還不算,就算進入北京大學,所謂的中國最高學府,還會被狂妄蒙蔽??裢?,源自對北大教育的主線的失望,也源自青春活力,也源自無知。
      
      到了讀研究生時,王小波去世,開始讀王小波,嘆服,也后悔讀得太晚。不過,王小波的書不怎么抖知識,所以還沒有恨自己讀書少。
      
      接著,因戀愛的困惑,開始讀劉小楓,一本《沉重的肉身》,被我翻了很多遍,然后又讀《拯救與逍遙》,被劉小楓的學識震撼到,并覺得遺憾——要是從大一就讀到這本書,一定會好好收起自己的狂妄,而狂讀書,并讀好書。
      
      假如那時能讀到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該多好。
      
      
      
      好書的真正價值,不是科學與正確,不是知識豐富,而是,它能幫助你成為一個人。
      
      
      
      咨詢中,很多來訪者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他們并不覺得豐富與快樂,而是覺得無比苦悶。
      
      原因是,大學前,一切很簡單——學習好,一切都好。所以可以很簡單地沉浸在學習中。
      
      然而,進入大學后,人生全面地展開,那時,關(guān)于如何成為一個人的所有問題,都會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但是,過去這方面是一團黑暗,現(xiàn)在也一樣,你不容易找到燈塔。
      
      這時,假若還是繼續(xù)沉浸在狹窄的學習中,而沒有努力去拓展你的人生,伸展你的活力,那就太悲哀了。結(jié)果是,這份苦悶繼續(xù),直到戀愛,直到婚姻,直到生兒育女,甚至直到死亡……
      
      
      
      作為所謂的知識分子,回顧學習生涯時,我覺得最慶幸的,是沒有被應(yīng)試教育的這條主線所控制,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學習,并且,那些節(jié)外生枝的東西,更美更有價值。
      
      當然,比起沒有讀到好書來,還有一件事更遺憾,那就是,沒有將自己的青春活力活出來。如果人生能重來,那我會好好玩體育、音樂與美術(shù)等等,更要偷偷早戀,讓自己的生命一直有玫瑰般的色彩相伴。
      
      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活力四溢的人,要遠遠勝過考試,甚至勝過讀書。
      
      當然,我也得說,讀好書,在中國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因你身邊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成熟自我,而他們還都NB得不行,以為自己可以指導一切。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所以你要到別處尋找指引。
      
      所幸,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人找到了自己,他們寫了很多書,讀這些好書,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      整本書都是圍繞關(guān)于自由倫理話題展開的。
      
       第一章劉小楓用丹東和妓女的故事說明了羅伯斯庇爾和丹東對自由的態(tài)度的不同,而兩個人同時走向虛無,雖然方式不同,但根本是因為一個沒有靈的人只是一個沉重的肉身而已,一個注定會向虛無這一深淵墮落的肉身。
      
       人生活在靈與肉的世界中,都是靈與肉的結(jié)合。靈與肉的中間有一根細線,若是這細線斷了,人就會蛻變?yōu)槌林氐娜馍?。正如《牛氓》中,小亞瑟因為一個誤會被所愛的女人打了一個耳光,因為一次告密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誤解了自己的身世。從而走上了復仇之路,而革命成為了他手中的武器。亞瑟因為偶然性導致的靈與肉的斷裂,人應(yīng)當如何面對困境?這恰恰是一個生存性的倫理問題。
      
       希臘神話講述了一個叫赫拉科勒斯的一個青年男子面對的兩個選擇,卡吉亞的豐盈和阿蕾特的沉重。卡吉亞許諾能直接帶來享受,而阿蕾特僅僅能帶來美好??獊喆砹艘环N新的倫理訴求:感覺價值的無差異。自由倫理中的感覺是超然于道德評判之外的。什么是倫理?“倫理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在世的態(tài)度。倫理中的成文、不成文規(guī)例就是道德規(guī)范?!保?8]
      
       多年之后,在昆德拉的《不可承受生命之輕》中,托馬斯面對特雷莎和薩賓那而又經(jīng)歷的一次倫理的抉擇。薩賓娜鄙視“一切美好的感覺”的媚俗。而特雷莎堅信生命中的美好。托馬斯把自己的靈肉分離開,自己的靈給了特雷莎,而肉給了薩賓那。但是靈肉之間的聯(lián)系如此脆弱不堪以致于永恒的靈與暫時的肉因為偶在分離的可能性。所以,肉身注定是沉重的,在偶然面前,人只能選擇脆弱。就這樣,昆德拉用他的小說幽默了一把神性,他認為永恒只存在于片刻之中。人,脆弱的不堪一擊,若想避免肉體成為永恒的牢房,就應(yīng)當在片刻美好的眩暈中迷醉。而小說恰好能夠留住片段,使其成為永恒。所以小說家解決了哲學家解決不了的難題。
      
       什么是自由倫理的困境?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沒有了人民倫理中對靈和肉的束縛,但是個體被推到了一個邊緣,這個邊緣是因為靈與肉之間之間的一個纖細的線而引發(fā)的。其中,肉就是在世的欲望,靈就是價值的選擇。人終可以自由地選擇夢想,但是基氏的電影《兩生花》中的薇羅麗卡因為心臟成受不了過多的壓力雖有唱歌的天賦,但不能以唱歌為事業(yè),價值的選擇與在世的欲望就這樣斷裂了。薇羅麗卡的身體就這樣成為了欲望的囚牢。在現(xiàn)代社會的自由倫理語境下,“個體幸福的偶在性增長必然導致身體的在世欲望不堪重負”[123]那么現(xiàn)在我們應(yīng)該怎么面對自己的死?曾經(jīng)的我們把自己的靈交給神,我們不必直面死神,身體的死感和性感再也不被束縛了,我們應(yīng)當怎樣去直面死亡?因而,現(xiàn)代自由倫理存在的難題便是性感和死感的碰撞。(未完)
      
       “個體的生命熱情是承負身體欠然(死)的唯一細線,這細線卻經(jīng)受不了一個偶然的一個噴嚏。”[139]
      
       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編制的抽象規(guī)范的體系中,個體生活的偶在性產(chǎn)生的例外不斷的經(jīng)受道德的評價。性情引發(fā)的倫理問題當然不能為道德所干預。但是這種性情導致的欠然終究會讓我們感到迷茫。
      
       基氏認為偶發(fā)性導致的欠然便是負罪,他倡導神義論的自由倫理,人性的脆弱無法為自己提供道德支撐,而依靠神才能得到撫慰。昆德拉倡導人義論的自由倫理,將片刻刻畫溫存的永恒。在不知生死的迷霧中,沉醉于暫時的永恒。
      
       用了大半生思考個體的欠然,卡夫卡成為了海德格爾筆下的“貧乏時代的修道士?!痹诮?jīng)歷了一場自我的道德審判之后,卡夫卡終于心安理得了。
      
  •     很久以前在看到過這么一篇微博:你不約會不戀愛不逛街不瘋不鬧不叛逆不暗戀不表白不抽煙不喝酒不聚會不K歌,因為你要學習,你的青春被狗吃了???
      
      
      
      有人回復道:你不工作,不學習,不回家,只會拍拖,夜蒲,喝酒,飆車,車震,吸煙,你的青春夠愿意吃么?
      
      
      
      不同的追問,不同的選擇,就像2000年的蘇格拉底的 "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Herakles)"。赫拉克勒斯是一個沒有身體的軀殼,需要一個女人的身體來作為寄宿。朝赫拉克勒斯走來的是 卡吉婭 和 阿雷特。卡吉婭“肌體豐盈而柔軟,臉上涂涂抹抹”,“穿著最足以使得青春光彩煥發(fā)的孢子”,走路時女性體態(tài)的性征顯得格外突出。阿雷特生得質(zhì)樸,恬美,“身上裝飾純凈,眼神謙和,儀態(tài)端莊,身穿白袍?!?。她自稱與神明有特殊關(guān)系,因為她渾身是偶然。
      
      
      
      兩個女人都想贏得這個男人。
      
      
      
      卡吉婭伸出豐潤的手臂摟著他說:和我在一起,你可以活的輕輕松松、快快樂樂,隨心所欲聞生活中的各種香味,欣賞自己喜好的任何東西,與任何一個你喜好的女人玩。。。。 赫拉克勒斯問:請問你叫什么名字? “喜歡我的人叫我幸福,恨我的人給我起個綽號叫邪惡?!?
      
      
      
      阿雷特怯生生對他說:神明賜予人的一切美好的東西,沒有一樣是不需要辛苦努力就可以獲得的;要是你想要身體強健,就得使身體成為心靈的仆人。與我在一起,你可以聽到生活中最美好的聲音,領(lǐng)略到人生中最美好的景致??獘I只會使你身體脆弱不堪,心靈沒有智慧。她帶給你的生活雖然輕逸,但只是享樂,我?guī)Ыo你的生活雖然沉重,卻很美好。享樂和美好盡管都是幸福,質(zhì)地完全不同。
      
      
      
      赫拉克勒斯的選擇了誰,蘇格拉底沒有說,而是用“你應(yīng)該與阿雷特在一起的道德指令結(jié)束了故事。
      
      
      
      蘇格拉底算是歐洲的倫理思想之父。什么叫倫理問題?從蘇格拉底復述的這則故事來看,倫理問題就是關(guān)于一個人的偶在生命的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關(guān)鍵詞是:個人命運、幸福、德行(如何獲得幸福的生活實踐),都圍繞著一個人如何處置自己的身體。倫理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在世的態(tài)度,倫理中的成文或不成文規(guī)例就是道德規(guī)范。
      
      
      
      2000年前的蘇格拉底給我們這么一個道德指令,就是要選擇本文開頭的第二個選擇,要工作,要學習,要奮斗這樣才是青春。
      
      
      
      在蘇格拉底那兒,幸福是有區(qū)別的,一個是邪惡的幸福,一個是美德的幸福。邪惡的幸福感是輕逸,美好的幸福是沉重。而現(xiàn)代啟蒙以后,有人頂撞了蘇格拉底,尼采一句 “上帝死了!” 打破了宗教的道德指令,人們意識到自然欲望的 “平等權(quán)利”。即,我們也要拍拖,也要瘋鬧的自然欲望。而在現(xiàn)代社會,卡吉婭的訴求相比阿雷特更加的理直氣壯一些。
      
      
      
      在道德指令前,人們用這種道德準則去進行道德審判,只有合乎這種道德準則的人,才是道德的,才是自己人;而選擇輕逸的那類人,就反動派,就要被關(guān)牛棚。哈耶克寫了《通往奴役之路》,寫出了計劃經(jīng)濟是通往人民奴役的道路,而宗教的道德指令,則使得人們靈魂被道德律令奴役了。
      
      
      
      米蘭.昆德拉“大便是道德的”;畢希納 “牙疼,害淋病,被活埋的上帝”;尼采“上帝死了!”褻瀆了神的道德法官形象,吊銷了上帝的道德歸罪的合法權(quán)。
      
      
      
      “上帝死了!”以后,沒有了 道德指令,生活世界中道德的模棱兩可的面目就出現(xiàn)了。然而,現(xiàn)代社會的自由倫理,就變得個人化,因為每個人都自由了,沒有了束縛,輕逸,沉重,自己選擇。在生活實踐的意義上說,這也就是意味著尋求道德的多樣性和生活信念、生活方式的新奇性。
      
      
      
      信仰的神不在了,信仰什么呢?信仰我欲--我愿的自然權(quán)利。然而,米蘭.昆德拉并不打算讓個體生命成為無垠的飛蓬,個體倫理的根是系在個體自己的自然偏好上的。自己的自然欲望,愿意,成為了自己的道德法庭,自己對自己進行內(nèi)心的巡視。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讓我感到深深的震撼,頭頂?shù)男强?,和?nèi)心的道德律。只是我覺得,每個人自己內(nèi)心道德法庭的尺度和偏好都是不一樣的。圣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因為偷了鄰居家的一個梨,而感到深深的自責,并覺得這個十分的邪惡,為了這個梨,他一共寫了6章節(jié);卡夫卡,在寫作《城堡》的時候,糾結(jié)于,和不和他的女人訂婚,一共寫了500多封信;當然,現(xiàn)實中,也有很多類似于《悲慘世界》中,德納弟夫婦這樣的人。
      
      
      
      每個人的內(nèi)心道德偏好,和尺度的不一樣,會導致自己的道德上帝的個人在社會中,與他人交往中,就會出現(xiàn)個人的道德沖突,產(chǎn)生道德事件。比如,“你的青春狗吃了?” 和“你的青春狗愿意吃么?”
      
      
      
      在有信仰宗教的時代,有宗教作為心靈的慰藉,至少讓人感覺到有所依靠。幾乎所有宗教,都給人們一個很好的希望,死后世界的美好,西方的天堂,東方的在世輪回。在現(xiàn)世當感覺到無助的時候,就祈禱上帝,或者拜菩薩。在現(xiàn)代的自由倫理時代,“上帝”被趕跑了,宗教的這根支柱也沒有了,自己就得肩負起這種支柱式的沉重。
      
      
      
      現(xiàn)代人的選擇可能性的增加,降低了與他人相處時的共頻率的可能性。薩特肯定會說:他人即地獄! 比如說,我喜歡打DOTA,看書,攝影,練琴之類的;而我的哥們,和我的交集是在打DOTA,當我們打DOTA的時候,相處比較愉快。而他叫我和他打DOTA去,我有時候選擇看看書,練琴。嗯,對方就覺得我裝B,或者另類。
      
      
      
      偶在個體的偏好的區(qū)別,和自己需要肩負的支柱式的沉重,這兩樣導致個人覺得他人無法完美的和自己協(xié)調(diào),并且感到孤獨,而這份該死的無助,孤獨就得靠自己去化解。所以,人們會在寂靜的晚上,被這種力量壓迫得痛苦的張大著嘴。
      
      
      
      一般來講,女人更渴望與一個自己喜歡的男人在夜里同床共眠,緊緊拉著他的收,當夢中出現(xiàn)恐怖情景時,才不會驚慌。相比之下,只喜歡做愛而不喜歡同人過夜的現(xiàn)代之“后”的男人倒要多一些。同床共眠意味著兩個人有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需要。害怕孤單是人的天性,但無法忍受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呆在一起——更不消說過夜,同樣是人的天性?,F(xiàn)代人承受孤單和忍受不喜歡的人的能力,都大大不如從前的人。現(xiàn)代人的個體性情被自由倫理矯縱慣了,個體性情自由至上的生活倫理使一個人對誰在自己身邊的人的身體感覺特別挑剔?,F(xiàn)代人的倫理問題尖銳地出現(xiàn)在夜里睡覺的床上:對另一個人的身體感覺不好寧可單獨睡,而單獨的身體又覺得不堪承受四周的空虛。說來說去,都是由于崇尚個人性情自由至上,以至于要遇到一個自己身體中意的同床共眠的人太難。
      
      
      
      然而,愛情究竟是什么?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大致意思這么寫道:男人女人本是一個人,就像一個蘋果,被天神劈開了,原本每個完整的蘋果都是可以完美的拼合在一起的,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就是愛情??墒?,一個蘋果被切成兩半后,分別被生命的無常拋到無何他鄉(xiāng),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機會已接近零。
      
      
      
      被切成兩半的蘋果的命運石老天爺犯下的錯誤么?會不會是人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想象犯下的錯誤?老天爺從來沒有許諾過被切成兩半的蘋果應(yīng)該重合,甚至根本沒有一個蘋果被切成兩半這回事,它只是個人的精神欲望的想象而已。
      
      
      
      個人的精神欲望的想象都是美好的,也是固執(zhí)的。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簡 對 伊麗莎白說:沒有愛情不要結(jié)婚。 這幾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精神欲望想象。然而,多少人在這種精神欲望的想象和命運的不堪的重負下壓的粉身碎骨,最后連毛毛都不剩下。紫霞仙子猜中了欲望想象的開頭,卻猜不中那結(jié)尾;段小姐被孫悟空“打的連毛毛都不剩下”,還問 唐玄奘,你心中的佛(愛)又能給你什么? (唐玄奘也說了,佛法中的大愛也包括個人的小愛,小愛也即大愛??墒?,這種愛又能給你什么力量?),段小姐,最后用生命的全部換來了“不要萬年那么長,只要現(xiàn)在這一瞬”。 這多么像《荊棘鳥》一次歌唱,歌唱一生,那一瞬就是生命的全部,雖然被打得“連毛毛豆不剩下”。 這等的生命沉重用輕逸來詮釋,給人以感動,但又剩下什么?
      
      
      
      不是說從前的人就容易遇到自己身體中意的同床共眠的人,誰都知道恒古至今這都是一件難事,無論上帝還是天神都沒有能力安排兩個身體感覺相契的人生活在同一個生命時間單位和地域空間。一個人終生遇不到自己中意的同床共眠人,倒是自然不過的事。從前的人要明智得多,找同床共眠人時,并不把自己的性情感覺作為首要且唯一的尺度,而是讓家族意識,身份感覺、財產(chǎn)分配滿意就可以了。兩個人的身體感覺是否契合并不重要,因為那是過于偶然、漂浮的事?,F(xiàn)代人偏偏要把人生的幸福抵押在相契合的身體感覺上,這就無異于把自己幸福拋給差不多是泡影一般的相遇上。
      
      
      
      60年代的上一輩人,選擇的大抵都是讓家族意識,身份感覺、財產(chǎn)分配滿意就可以了;75后到85前那一代人,自由的解放,《簡愛》,《傲慢與偏見》,看多了的人一直單著,一大批的剩斗士的留下。似乎,現(xiàn)在的85后,更多的選擇了中庸之道,兩者都要一些,差不多得了。
      
      
      
      就像,《傲慢與偏見》中的 盧卡斯小姐,她雖然明白 柯林斯 是個虛偽自大的人;但是,生活畢竟不是少女幻想的水晶球那樣,而是師奶燉肉的平底鍋。盧卡斯 明白 柯林斯 不是她的另一半蘋果,所以選擇了一間小屋,總是讓自己靜靜,以平衡現(xiàn)實和自身的精神需要。這倒是有點像莊子的“外化而內(nèi)不化”。
      
      
      
      每個偶在個體的生命際遇,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倫理。偶在個體的沖突和選擇都是痛苦的,然而,現(xiàn)代小說的喃喃敘事卻像溫潤的牛奶,滋潤著生命中的裂痕,讓人感覺稍微好受些。一直讀不懂《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也看不懂很多電影,現(xiàn)在才明白,很多時候不需要明白,當自己覺得痛苦的張大著嘴,有這些溫潤的牛奶,自然而然的感覺好受很多。
      
      
      很多書上的原話,借劉小楓老師的思想,思考一下。
  •     在抽屜里放了好久啦!終于看完啦!
      標題黨題目應(yīng)該叫做:關(guān)于為什么要結(jié)婚,結(jié)得了嘛以及不結(jié)/結(jié)了/還有離婚以后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呢(標題“沉重的肉身”意思是快去減肥?。?br />   當然,這本書完全不是關(guān)于這個的...
      
      被本人掰碎扭曲之后,看到了如下的邏輯鏈條:
      
      1.人活著嘛,最大的問題就是有血有肉有身體。
      (要負責喂飽,睡好,擼完,不能無重量無體積地被夾在某本字典里在書架上呆半年,或者像如意金箍棒一樣被放在別人的耳朵里和肩膀上。哪天能把人的思維技能像從百元大鈔里抽金線一樣從皮囊里拿出來,應(yīng)該就是科技發(fā)展質(zhì)的飛躍吧。默默展望5秒鐘。展望完畢。書中引用了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P84。)
      
      2.既然活著,就要盡量高興一點兒(身體高興也算,心里高興也算,身心都高興那是...lucky you),但是怎樣才能長治久安、一勞永逸地高興呢?要訣是要想清楚怎樣使用自己的肉身。每個人認為的處理自己肉身的方式,這是個倫理問題。
     ?。ㄊ裁词莻惱??所謂倫理其實是以某種價值觀念為經(jīng)脈的生命感覺。)
     ?。〞幸昧颂K格拉底拋出的故事: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4239192/。
      總結(jié)起來可以叫做:是要選開心一時爽【傳說中的輕盈】呢,還是要走細水長流升華路線【傳說中的沉重】呢?主流看法覺得輕盈路線純度太高,執(zhí)行成本過大,不能持久,參見西門大官人;所以鼓勵大家走升華路線。歷史上升華的途徑和方式多了去了,貌似有很多其樂無窮和很瞎的故事。書中說,“從蘇格拉底復述的這則故事來看,倫理問題就是關(guān)于一個人的偶然生命的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關(guān)鍵詞是:個人命運、幸福、德行(如何獲得幸福的生活實踐),都圍繞著一個人如何處置自己的身體?!?P77)
      
      3.當然,“高興”(或者“歡愉”,“幸?!保懊篮谩彪S便選個詞兒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兒。唉。因為,人生用一個字總結(jié)呢,就是“欠”。
      (為什么“欠”呢,文中說,因為人生嘛,充滿了“偶然”和“誤會”。)
      (偶然,大概包括,偶然懷上了,偶然被某兩人而不是其他兩人懷上了,新生出來的肉身偶然落在了某地而不是其他地,偶然成了某個被群黑的星座,偶然有很多親戚或者沒有親戚,親戚里偶然有個變態(tài)什么的,偶然遇上宇宙大戰(zhàn),諸如此類,用書里的話來補充一下,叫做“生存感覺只是個體性情隨機性地稟有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不可能習得。”不僅如此,書中還說了,“個體性情的脈動與某種道德理想的結(jié)合,其實是很偶然的。正是這種偶然性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簡而言之,偶然性表明,人生先天材質(zhì)隨機,后天際遇隨機,因此碰到互相看著特順眼互相長期看著特順眼的人的幾率那是相當....唉。)
     ?。ㄕ`會是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書里說了,“個體欲望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對象性的你,一旦我的個體欲望把一個他(她)的個體欲望認作是我需要的你,誤會就出現(xiàn)了。在我的生命想象的欲望中你與他(她)的錯置,就是人生誤會。除了我的欲望想象的自我誤解,人們無法為人生誤會找出歸罪者,也無處提出起訴。人生誤會既不是有神安排的,也不是人的理性出錯,而是我的個體欲望在紛亂的生活中的自我迷失。”P55)
      (簡而言之,誤會表明,你以為是那樣也沒啥用,因為根本不是那樣的。用囧林女神的話說,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為啥不適合?請參見偶然性。)
     ?。P(guān)于誤會再插播一條,“人只能在諒解和赦免中走出誤會編織的生命之網(wǎng),轉(zhuǎn)入生命的自在境地?!鄙圃?。)
     ?。ňC上兩點,人生啊,就是一個“欠”字。書里說了,“漢語的“欠”字所像之形,是一個人自身費力地挺身仰首而歌(參《說文解字》“欠”和“詠”:“詠也,從欠”)。” 終于明白為什么心情差的時候要去唱歌嘞~\(≧▽≦)/~)
      
      3.5.這么欠的人生,肯定是結(jié)不了婚了,摔。倒也未必。
     ?。〞幸昧丝ǚ蚩?,“同女人在一起生活很難。人們這么做,是陌生感、同情心、肉欲、膽怯、虛榮逼出來的。只在深處才有一股溪流,它才稱得上愛情,這愛情是找不到的,它轉(zhuǎn)眼即逝?!比绻憧吹竭@段引言第一反應(yīng)是基腐向的,請自覺去檢討。)
     ?。〞镞€說了,現(xiàn)代人覺得結(jié)不了婚,那是被“自由平等博愛”啥啥的崩壞了,誤以為婚姻是兩情相悅。這樣的婚嘛,自然是結(jié)不了了,但是原來所謂“婚姻”范圍可廣泛呢,財產(chǎn)積累,地位穩(wěn)固,三代單傳,冬日取暖,然后大大方方地各自去偷歡。攤手。)
      
      4.人生雖然因為欠而悲苦,好在我們有講故事的良藥!
     ?。ㄗ杂傻膫惱韺W不說教,只講故事,它首先是陪伴的倫理:也許我不能解釋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無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愿陪伴你,給你講述一個現(xiàn)代童話或者我自己的傷心事,你的心就會好受得多了。)
     ?。ㄡ槍χv故事專業(yè)戶們,書里明確地嫌棄了米蘭 昆德拉,贊美了基斯洛夫斯基。)
     ?。ㄗ杂芍髁x的小說倫理:敘事的陪伴,而不是敘事的動員。)
      插播村上的一條: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5661947/
     ?。≒287:基斯洛夫斯基探求能讓人們知道如何生活,最簡單、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則……在不同的時代,這樣的生存原則的重點也許是不同的。在現(xiàn)代之后的時代,吉斯洛夫斯基認為這樣的原則就是:不可輕浮。
      不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這感情不可輕慢、猥褻。)
      (↑ 這是在告誡不要約炮吧...)
      -----------------------------------邏輯鏈條完畢!---------------------------------------
      
      書里說,“只要一本書有可能具備道德相關(guān)性——有可能轉(zhuǎn)變一個人對何謂可能和何謂重要的看法,便是文學的書?!?br />   所以,這應(yīng)該是本文學的書。
      最后,貼一個書里引用的“愛 —— 哥林多前書(1 Corinthians)第13章”,轉(zhuǎn)載自好心博客(http://www.douban.com/note/261129211/) (原帖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d81c70100dtf2.html)(更新到09年呢,喂,現(xiàn)在還好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li>
  •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還在讀高中,花了幾節(jié)課後大致翻了翻,並不覺得有想像中那麼好,今次重讀,依舊是上次糟糕印象的延續(xù),大概是我於這本書的成書點代太過久遠,因而很難有那個年代人的獨特時代感。這種閱讀危機不僅僅體現(xiàn)在《沉重的肉身》這一本書上,在閱讀九十年代著作,無論是余杰的《火與冰》,還是何清蓮的《現(xiàn)代化的陷阱》,都有類似的糟糕閱讀體驗。
      
      《沉重的肉身》探討的敘事倫理下的人民倫理的宏大敘事與自由倫理下的個體敘事,首先通過追溯“丹東之死”來展開這兩者間的不同,接著通過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進一步探討這兩種倫理觀與人的感覺的關(guān)係,並由此延伸至靈魂與肉體的思考。
      
      然而我總覺得文章缺少點什麼,並不是講作者的討論不深入——事實上,以這樣一條主題貫穿全書,不可謂不深入——但我卻很難進入在作者語境中,我不知道這是否是由於其研究文學出生,總覺得過於注重文字的張力而忽視結(jié)構(gòu)的把握,因而顯得過於繁瑣——事實上,作者完全可以用更簡練的語言更清晰的表達其對倫理的思索,但或許是作者太珍愛這些文字,因而顯得有些臃腫,削弱了說理的力度。比如最後有關(guān)基耶斯羅夫斯基《十戒》的討論,其涉及到倫理的部分已然很少,而這一部分中又有一部分在前文已有涉及,因而單獨列出使我有種前面用力過猛,故而結(jié)尾過輕的結(jié)果。
      
      當然,還是推薦讀讀,這個年代,沒有什麼比閱讀再廉價的,花上十幾塊錢,就能好好消遣一個週末,還有什麼比這再愜意的麼?
  •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還在讀高中,花了幾節(jié)課後大致翻了翻,並不覺得有想像中那麼好,今次重讀,依舊是上次糟糕印象的延續(xù),大概是我於這本書的成書點代太過久遠,因而很難有那個年代人的獨特時代感。這種閱讀危機不僅僅體現(xiàn)在《沉重的肉身》這一本書上,在閱讀九十年代著作,無論是《火與冰》,還是何清蓮的《現(xiàn)代化的陷阱》,都有類似的糟糕閱讀體驗。
      
      《沉重的肉身》探討的敘事倫理下的人民倫理的宏大敘事與自由倫理下的個體敘事,首先通過追溯“丹東之死”來展開這兩者間的不同,接著通過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進一步探討這兩種倫理觀與人的感覺的關(guān)係,並由此延伸至靈魂與肉體的思考。
      
      然而我總覺得文章缺少點什麼,並不是講作者的討論不深入——事實上,以這樣一條主題貫穿全書,不可謂不深入——但我卻很難進入在作者語境中,我不知道這是否是由於其研究文學出生,總覺得過於注重文字的張力而忽視結(jié)構(gòu)的把握,因而顯得過於繁瑣——事實上,作者完全可以用更簡練的語言更清晰的表達其對倫理的思索,但或許是作者太珍愛這些文字,因而顯得有些臃腫,削弱了說理的力度。比如最後有關(guān)基耶斯羅夫斯基《十戒》的討論,其涉及到倫理的部分已然很少,而這一部分中又有一部分在前文已有涉及,因而單獨列出使我有種前面用力過猛,故而結(jié)尾過輕的結(jié)果。
      
      當然,還是推薦讀讀,這個年代,沒有什麼比閱讀再廉價的,花上十幾塊錢,就能好好消遣一個週末,還有什麼比這再愜意的麼?
  •     我們該怎樣生活?
      
      以集體的道德準繩或者既定的宗教規(guī)則限制個人的內(nèi)心自由,還是放棄尋找生命的意義、承認生命是一團充滿矛盾的迷霧從而在迷霧里尋找一個又一個興奮的瞬間(后者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見后)就此沉溺,再或者,承認人性的不完美與自身永遠存在的限制,并抱慰那些“愛的碎片”?
      
      這是全書從頭至尾,一直探討的問題。
      
      乍一看,這是一本書影評合集。再一看,它是一本有組織、有紀律的書影評合集。
      
      全書由丹東與羅伯斯庇爾的思想分歧展開,從一統(tǒng)的價值觀開始,到它的反對聲音——輕逸的肉身的擁護者(昆德拉粉墨登場),再到針對卡夫卡的思想偵查,引出“沉重的肉身”(基斯洛夫斯基也出場了)的探討。這是“敘事倫理”作者們的一次交鋒與討論。
      
      全書邏輯嚴謹,組織嚴密。除了用了太多諸如“質(zhì)料”、“欠然”、“偶在”的疑似zhuangbility詞匯 (當然也許是作者覺得這個詞庫更精確、更能表達其思想)會給人在初讀時造成不適感,并且在闡述時略嫌啰嗦之外,還是不錯的。
      
      三種價值觀:在集體或者神定的世界不需要自由的生活、被人的本欲限制自由的“自由”生活,和承認人自身的局限性并對愛抱以寬慰的生存。不需要像卡夫卡那么神經(jīng)質(zhì),我們只需輕輕問自己——天堂在何方?怎樣尋找天堂?
      
      一開始讀得艱澀隱晦,但是熟悉了作者的詞庫與敘事風格,讀完全書回過頭再來看序和前言,會有更深的理解。至于答案,請自行尋找,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已在彌久的歲月中形成,難以更改。
      
      另,打算看昆德拉和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并且及其討厭劇透的同學,請在指導下觀看本書。
      
  •     現(xiàn)代倫理問題,很嚴肅很困難的問題,昆德拉的結(jié)論是不要上帝的天平,沉醉于迷茫和身體興奮?;固芈宸蛩够琅f要求有一個相信的信仰存在,人面對倫理的抉擇,兩個選擇的結(jié)果都是惡,但卻不得不作出抉擇,并承擔后果,這就是所謂倫理的困境吧。我個人認為這里唯一的問題是人有主觀意識,事實上這種倫理困境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歸于偶然,自然界有太多偶然,生命便是個偶然。人卻要面對無數(shù)個主觀抉擇,該不該殺人,什么人該殺,該救哪個,比如墮胎,比如經(jīng)典的老媽和老婆掉水里,先救哪個,人在此時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無力感,而最痛苦的恐怕是良心的折磨與悔恨,人為什么要為自己的無力感到歉疚??牛虻一直不原諒自己的父親,為什么不去原諒?為什么不承認人人都是不完美的,人人都會犯錯,武林大會上虛竹就原諒了老方丈,然而方丈還是引咎自殺了,方丈為什么要為自己的過失承擔如此巨大的痛苦?‘’全能的主啊,為什么你創(chuàng)造了我,卻讓我如此不完美?為什么讓我永生都帶著罪孽?‘’上帝沒有回答,他只是將自己的兒子放到人世,并讓他因人的無知與過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樣做無形的結(jié)果是更大的加深了人類的罪責。信仰的純正是脆弱的人類可以擁抱的么?既然我的脆弱是天生的,那為什么我要承擔這脆弱造成的過失,誰又來撫慰我的苦難,赦免我的罪過呢?俄底浦斯的罪過到底是誰造成的,是萬能的偶然借俄底浦斯之手造成的。人有沒有赦免自己罪責的權(quán)力?但我想人應(yīng)該有赦免別人罪責的仁慈,處于一種對自我的憐憫。
  •      人身是肉身和靈魂的和合,肉身活在現(xiàn)世,靈魂來自天堂。介于這種一式兩份的生命設(shè)計,幸福就成為命運最大的悖論,你如何才能讓肉身快意的同時,又不受心靈原生的譴責,或者在靈魂安詳?shù)耐瑫r不會遭遇來自下位肉身的抵觸?靈魂是輕逸飄渺的,肉體又是遍戴滿枷鎖的沉重,縱使你可以傾卸公議的指責凍結(jié)天堂的拷問吊銷關(guān)系牽連的義務(wù),以血肉之軀,如何追趕靈魂凌波御風的腳步?
      
      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活在全然的幸福里:一種是完全規(guī)避靈魂影子的再臨,把身體無期純?nèi)环胖?,從此所有的肉身感覺再沒有是非與悲喜,所有的過往只是生命的經(jīng)歷,所有的對象只是命運的偶遇,所有的結(jié)果只是個體之間游走世間不可避免的擦肩。不再做公共意志法庭里受審的罪犯,不再追隨靈魂或?qū)蝈e的指引和要求,不再顧慮一種欲求的終極是自己的需要還是需要的滿足,罪與罰都一筆勾銷,是與非都煙消云散,社會與個體信念統(tǒng)統(tǒng)灰飛煙滅……
      
      然而身體是包括靈魂的,感性世界是世俗的,個體終須活在公共的世間,靈魂和肉身之間就像是連著一根細細的線,你抓不住,也扯不斷。風箏不可能沒有牽扯的飄飛在空中——少了逆風的拉扯,也便沒有了向上的動力,更何況對于風箏來說,只有有線的才叫風箏,你何曾見過沒有線的?失去了翻飛風中的可能性,那一堆紙片的堆疊就只能是紙片,最多是一個紙產(chǎn)品,紙飾物。
      
      于是身體現(xiàn)實的幸福就更加渺不可及,你要試探肉身的歡樂還要顧及靈魂的問詢,公義他律的規(guī)避,履行義務(wù)的茍合,這其中任何一種可能的疊加的都沒有一種必然,任何一次的參與都會讓等式的結(jié)果以幾何數(shù)級遞減,幸福的臨駕將成為一種微乎其微的奇跡性概率事件。
      另一種人是完全活在靈魂的垂簾布施里,驅(qū)逐肉體的五味雜陳,讓影子全程進駐,肉體的意志被放空和消解,以最大空間的身心可能來灌注心靈的雕塑。就是那種身為凡人卻要立志成佛成道的人。
      
      其實成佛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佛根本不是屬于這個世界的東西,況且佛、道本身是不可說不可說無法用娑婆世界質(zhì)料形容和堆砌的東西,成無所成之謂佛,到無可道之為道,你又如何用一堆了色妄圖塑造出一尊佛身來?
      
      這樣以來就帶來了一個最大的疑惑:既然身體是靈魂和肉身的相加,在兩者之間又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聯(lián)系,而只有兩者的茍合才能帶來生命完滿的快慰,為何不在兩者之間進行一次深層的溝通,你好我好大家好?
      
      既然肉體和靈魂都不排斥歡快,不把享樂當成一種受苦,不把欣喜看成是一種毒藥,合作起來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困難?靈魂既然是自己的靈魂,又那么高高在上的絕頂聰明,為何要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肉身在幸福之外毫無章法的游走碰壁,卻不加善意的勸慰,或做睿智清醒的點撥?難道自己的靈魂卻要怨恨自己的肉身嗎?
      
      這個問題切中了要害,然而卻著實可愛,讓人啼笑皆非。
      
      你曾幾何時見到你的魂魄長什么樣子,還可以坐下來陪你聊聊天拉拉家常?靈魂是很聰明很睿智,可終究不是這個世界的聰明和睿智,他知道你往哪走會更快找到路回家,可是他并不知道你在受苦,因為在靈魂的眼里,你的苦并不是苦,淚也不是淚。答案是靈魂不知道這個世界的苦,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的樂,他來自天堂,他不食人間煙火。或許他知道你該怎么走,可是以一個不同在的身份,另外一個世界的靈魂又怎么去和這個世界的你溝通?就像你對牛彈琴,你彈得高山流水,牛卻并不知琴意。
      
      既然這樣,設(shè)計這樣一個空殼傀儡的肉體又有何意,凌駕這樣一個尸位素餐的指揮官又是何用?
      
      肉身需要揚升自我,追逐沒有痛苦的境界,而靈魂知道路在哪里,他也需要回家,因為我們同屬一個天國,然而只有生活在現(xiàn)世里才可能知道現(xiàn)實中要走的路,只是兩個世界畢竟是兩個世界,傳遞和接收信息顯得困難重重漏洞百出。但這已經(jīng)是本源智慧中心所能設(shè)計的最好方法,我們又何必去難為上帝?我們生在世間就是為了理解世間的無常和虛無,如果只有歡樂的沉迷,讓你樂不思蜀,你何時才會想著回家?
      
      當赫拉克勒斯跌坐在十字路口的時候,他也不知道在卡吉婭與阿蕾特之間,輕逸與沉重之間,哪一個才能給自身帶來震顫心靈心神安樂的幸福。前者沒有精神和道義上的束縛,所謂的相遇只是相互間偶然的抱慰和取暖,在這期間靈魂閉上了自己的眼睛,所有的經(jīng)過都只是一個過程,它沒有結(jié)果,在人與人,靈魂與靈魂之間不會產(chǎn)生任何維系和約定,那只是肉體的茍合,只在物質(zhì)層產(chǎn)生聯(lián)系和共鳴,是純物質(zhì)的粘連和交換,它無法進入生命與神對話的殿堂,也沒有資格跨進生靈完整捆綁里半步?;蛘咚旧淼拿钐幘驮谝粋€“輕”字,是生命態(tài)度之輕,也是靈魂缺位之輕,它不需要也最怕見到“牢靠維系”這樣的字眼,纏繞和連結(jié)是它最大的敵人,一經(jīng)碰觸就魂飛魄散永不超生。這種輕就在于心甘情愿把人的身份墮落為動物的降格,因為人身太沉重,無法像動物一樣飛行。
      
      當托馬斯來到這個路口的時候,他猶豫了一番,最終還是選擇了卡吉婭式的輕浮,他害怕承重趕路,怕這種負擔拖累自己去天堂的行程,以為在肉肉之間游走的歡快瞬間的串連就可以構(gòu)成完整的天堂之旅;他以為在每一個肉體之間都能找到一把通往天堂大門的鑰匙,而最終發(fā)現(xiàn)所有的鑰匙都是同一把鑰匙,并沒有任何區(qū)別,所有的肉體,都只是肉體,所謂的差別只是自己不清楚的腦袋里臆想的幻覺,是這種幻覺誘導他以為差別是存在的,引誘他輾轉(zhuǎn)苦苦尋覓。
      
      托馬斯拖著疲憊的身心攤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神像之下,頓時清醒:要進入天堂,還須還以人身,動物的姿態(tài)縱然輕靈瀟灑,卻沒有獲取門票的登臨資格,自己的尋覓也成為無功而返的荒唐鬧劇。
      
      特麗莎與阿蕾特是同一種人生態(tài)度,她們深信肉體不過是靈魂借以表演人生大戲的寄居,她們不覺得卡吉婭和托馬斯所說的肉體本身的意義是正確的,在輕逸與沉重之間,她們選擇了后者。她們堅信生命中一定有一個“唯一的身體”和自己相遇,從此彼此的結(jié)合都比個體的游離更加完整,更加符合入住天國的標準,那就是生命命運中的愛情。可悲的是,這種相遇并不是一種必然,當特麗莎的堅守被托馬斯的輕浮撞擊得體無完膚的時候,她也開始懷疑,是不是人生還有另外一種路途?比自己所堅持的更加完美的路途。信仰產(chǎn)生了動搖,她試著去理解和體會托馬斯與薩賓娜(和卡吉婭同類)的對待愛情的生命之輕,與木偶師的靈魂短暫出離,靈魂的抽離好像是能帶來肉體單獨的安慰,然而這種安慰不是孤獨的解藥,反而是一種飲鴆止渴式的效用。特麗莎迷惑了:看來這條路依然沒有通向向往中的美景,那它一定是托馬斯們自欺欺人的逃避他們也不過是靈肉困境里的囚徒。
      
      當托馬斯再次回到特麗莎身邊的時候,特麗莎也回歸了自己安守靈魂的正位,只是一種相信一旦產(chǎn)生疑問的時候,它還是相信嗎?如果你信仰神靈,你還會追問上帝有沒有在位嗎?
      
      
  •     大二時看過的,已經(jīng)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覺得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不過是不裝逼的書。所有的哲學都是在教你虛度生命,你信奉他,即是對自我的異化。死亡才是真的哲學家,他教給人才是真正的哲學,而這對于個體而言也是自適應(yīng)的。所以,貼近自然才是最好的思考姿態(tài)。
  •     思想者大致有兩類,一類可以稱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通過種種論說制造思想奇案;另一類可以稱為思想的刑事偵探,專破歷史中沉積起來的思想懸案。
      
      
      
      -----------劉小楓
      
      
      
      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shù)》和《被背叛的遺囑》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小說都對讀者說:‘事情比你想的要復雜’。這是小說的永恒真理?!毙≌f的天質(zhì)是反專制主義的:小說作為建立在人類事物的相對和模糊性之上的世界的樣板,與專制的天地是不兼容的。
      
      
      
      這一不兼容性比起一個不同政見者與一個官僚、一個人權(quán)斗士與一個行刑者之間的區(qū)別還要深,因為它不僅是政治或道德的,而且也是本體論的。
      
      
      
      這就是說,建立在唯一真理之上的世界,與小說的模糊與相對的世界兩者由完全不同的方式構(gòu)成。專制的真理排除相對性、懷疑、疑問,因而它永遠不能與我所稱為的小說的精神相茍同。
      
      
      
      讀劉小楓這本《沉重的肉身:現(xiàn)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其中隱含的寓意也在于此.只是他用哲學的思維向我們闡述著倫理學與我們現(xiàn)代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
      
      
      
      倫理學的關(guān)系與哲學的關(guān)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可以用兩種不同的理論,向你描述伊壁鳩魯式的感官沉溺與柏拉圖似的精神愉悅
      
      
      
      寫小說與講故事的關(guān)系也在于此,前者是你跟你的文字對話,后者是你跟你的聽眾對話,要想兩者合而為一永不脫離主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而作為一個出色的小說家首先就得滿足看客的兩種需求,即要求你學會用看門道的方式吸引觀眾,又得要求你用品嘗味道的方式,滿足不同觀眾的不同口味.以此在取悅觀眾的同時,又取悅了你內(nèi)心的靈魂.
      
      
      
      寫作的痛苦不在于詞義之間的表達,而在于思維的從屬與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或者你已經(jīng)預見到了現(xiàn)實與未來之間的沖擊,遺憾的是你不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達出來,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完成你寫的欲望與所的欲望.
      
      
      
      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3頁)
      
      
      
      什么叫不媚俗?懂得一切所謂美好的感覺都是“美麗的謊言”。而真正的小說家與倫理學家甚至是哲學家他們要參透的關(guān)系問題不是理論的,而是社會這個大圈.
      
      
      
      雖然基斯洛夫斯基說:政治并不能解決最重要的人性問題。它沒有資格干預或解答任何一項有關(guān)我們最基本的人性或人道問題。但是我們生活的時代背景,注定我們需要寫<我的名字叫紅>似的懸擬小說,注定我們要在各種不同的紅白藍黑之間的行走.
      
      
      
      劉小楓眼中的沉重的肉身在于<生命無法承受之輕>不是我們不善于表達,而是我們無法描述,所以忘了表達. 就拿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的十九—二十世紀來說吧,盧梭、黑格爾、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都是些現(xiàn)代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施特勞斯、沃格林、洛維特則是些思想案件的大偵探。
      
      
      
      思想刑事偵探不是對歷史中的思想做道德檢察,然后提出政治控罪——那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局的偵探干的事,而是偵察在歷史社會的大街小巷中發(fā)生的把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搞得雞犬不寧的思想刑事案件,搞清案情,然后在公共輿論中對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提出檢控。
      
      
      
      思想界的作案和社會生活中的作案一樣,都是自然而然、永不可能杜絕的事情。讀劉小楓的書,你永遠可以感悟更深刻的東西,只是他用別人的語言,幫助自己更好的陳述了自己的看法
      
      
      
      做一個不媚俗敢于講真話的人是很難的.農(nóng)耕文化如此多年,到了新世紀的今天依然農(nóng)耕讓人心寒的是,田園山水的美已經(jīng)被建筑替代,一群群沉重的肉身們,要么繼續(xù)背著殼奮斗,要么在郁郁寡歡著企盼著歷史的輪回
      
      
      
      而現(xiàn)代小說的荒謬在于,只是給我們無法沉受的現(xiàn)象,卻沒表明現(xiàn)象后面的本質(zhì),是文人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
      
      
      
      作者:海菱
      
  •      希臘智者普羅狄科給他的學生蘇格拉底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選擇的故事:男性力量的代表赫拉克勒斯(宙斯之子)手握選擇權(quán)同時面對兩個貌美如花的女人,而卡吉婭和阿蕾特作為被選擇的對象分別代表了邪惡與美好。選擇卡吉婭,感官的一切欲望都將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身體的快感驅(qū)散靈魂的沉重而輕逸無比;選擇阿蕾特,身體作為靈魂的仆人將背負靈魂前行,雖然沉重,卻能“拉住神明的衣襟”,獲得美好。
       從此,這個故事在男性話語權(quán)建構(gòu)的世界中不斷被轉(zhuǎn)述,蘇格拉底講給自己的學生色諾芬聽,色諾芬又講給自己的學生聽。男人們執(zhí)著于此是因為他們沉迷于自己的選擇權(quán),沉迷于女性身體倫理價值的男性掌控權(quán)。
       三千年后,這個故事被再度續(xù)寫,三個主人公分別叫做托馬斯,薩賓娜和特麗莎,這就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當然,新的時代和語境下,托馬斯(依然是男性力量的代表)所面臨的選擇更為復雜:薩賓娜和特麗莎已經(jīng)不再處于完全的道德對立面,因而邪惡與美好的不可調(diào)和性轉(zhuǎn)化為靈與肉、輕與重——沒有明確的價值界限,甚至可以隨時置換。這種模糊性顯然增加了選擇的難度卻也降低了選擇者的心理負擔,因為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因此托馬斯產(chǎn)生了種種疑問:既然感覺價值無差異,即邪惡的快感與美好的快感都是快感,為什么不能選擇薩賓娜的輕逸(肉欲)而非要選擇特麗莎的沉重(靈魂)呢?
       昆德拉揭示了“非如此不可”的理由:生命的“輕逸”恰恰抹殺了個體身體在世的屬己性,因此“不能承受”。
       無論是普羅狄科還是昆德拉的故事,都是在男性話語權(quán)為主導的語境下發(fā)生的,即男性的“言語織體”。而劉小楓先生卻沒有僅僅局限于對故事的倫理學剖析,他以人文學者特有的悲憫情懷將目光投向了兩個被選擇者——薩賓娜和特麗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特麗莎。
       特麗莎的生命之路經(jīng)由純粹——破碎——重構(gòu)的艱辛歷程。這個篤信靈魂法則的女人,眼神里有種與生俱來的安寧,而與托馬斯的相遇卻擾亂了她的平靜。她的靈魂并沒有因為愛情而獲得完滿反而支離破碎,奄奄一息。蝕骨的痛苦將她禁錮,為了尋找出路,她甚至不惜違背靈魂而實踐了所謂“身體法則”。而最終,她還是“無法給自己身體上靈魂的眼睛蒙上一塊黑布。”身心俱碎的特麗莎仍然選擇靈魂的沉重,堅持“拉住神明的衣襟”,以此完成了從哀歌到牧歌的生命變奏。對此,劉小楓先生毫不吝惜地贊美道:
       “她的受傷就是她的成熟,成熟到她的身體靈魂更加清純透明——經(jīng)歷過懂得了人生中的污濁和破碎的清純。這清純成為凝重的信念:仍然相信人生中畢竟有美好的幸福和景致。”
       特麗莎對于現(xiàn)代女性的啟示在于:我們承認靈魂生來的殘缺并致力于使它獲得圓滿,但借助愛情(或曰男人)來獲取是荒謬的,唯一的正途是依靠自身,由自省走向自新。
       讀罷掩卷,倚床深思。而今濁世茫茫,男人們早已喪失了判斷力,分不清也不想分清薩賓娜和特麗莎。即便特麗莎心碎一萬次也得不到托馬斯的一次回顧。因此,有多少特麗莎最終變成了薩賓娜。
      
  •      “無論怎么躲閃無論是五十公尺還是三萬光年他都會擊中或者故意不擊中我的要害使我在莞爾之際忽然淚下”
       ——讀完劉小楓先生的《沉重的肉身》,心里充斥的,便是這樣一種感覺。
       是淚中帶笑,是欲語還休,是饑餓之人的饕餮盛宴,是凍僵之身被攬入溫暖的懷抱。身體里所有壞死的細胞一一復蘇……
       《牛虻》,我當然讀過,青蔥的大學歲月,教授開列的必讀書目。然而,萬惡的教材導讀將我全部的激情統(tǒng)統(tǒng)導向了主人公牛虻(亞瑟)。他的革命理想,他的隱忍愛情,他的不幸身世以及最后的高貴犧牲,這一切滿足了一個年輕的心靈對人生所懷有的全部正面期待。那句“無論生前與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樂的牛虻”被我虔誠地抄進日記,牛虻從此作為青春的印記定格于我年少的英雄譜上。
       英雄向來是不容質(zhì)疑的,除非給出一個足以顛覆此前所有規(guī)則的理由。
       《牛虻和他的父親,情人和她的情人》便是理由。劉小楓手執(zhí)倫理之刃,解剖并重新解讀了這本“革命之書”,再以精巧的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還原出更貼近人性與本源的真相。
       故事里的人物在他的筆下逐一現(xiàn)“心”——最令我動容的,當屬瑪梯尼:
       “諒解傷害你的人或者赦免自己偶然造成的過錯,其實意味著,活著,但要記住,生命的愛的意志比生命的受傷更有力量?!?br />    誠如劉小楓所提出的,《牛虻》蘊含著這樣一個倫理主題:當一個人的生命被感受為破碎時,該如何生活。
       對此,瑪梯尼的答案堪稱完美:
       “上帝受傷是為了我們在生命誤會中的受傷不再傷害我們的生命想象,在受傷之后仍然相信生命中美好的可能性,把個體生命中受傷和不幸的痕印化解成珍惜生命的意志?!?br />    生命中的種種創(chuàng)傷都可痊愈,只要我們?nèi)匀幌嘈琶篮谩鎸@樣一種自省的、溫和的、基督式的生命觀,我如何能不擊節(jié)贊賞?
       然而我最后的疑問在于,為何瓊瑪仍然選擇牛虻而不是與她性情更為相投的瑪梯尼?歸來之后的亞瑟(牛虻)早已失去了純摯、赤子之心,極端、殘酷、冷血(如果說這是革命的需要)——可瓊瑪依舊愛他,原因何在?這疑問幾乎讓我忘了故事原本的講述者小說的原作者麗蓮,而完全沉浸在劉小楓先生重構(gòu)的倫理劇情中了。
       思考良久,還是回到瑪梯尼的那句話上:誤會(或說傷害)是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
       好在,有誤會帶來的傷害,就有理解給予的抱慰。
       生而在世,我們終究還是能夠獲得平衡。
      
  •     放在前面的話,劉老師的哲學功底和見解是十分深厚而獨到的,但鄙人是如此下流且三俗,以至于對于一切能在我智商駕馭之下的書,都忍不住吐槽一番。以RP之神之名,我絕無惡意,也絕不妄自尊大。
      ————————————最愛的分割線———————————
      
      這本書異?!俺林亍钡牡胤讲辉谟谄渲猩婕暗摹皞惱韺W”或者“哲學”。而是在于其詭異的邏輯線,乍一看以為是一本關(guān)于各家倫理學之薈萃,看到最后我明白了,這就是一本批著倫理學外衣的影評。
      
      劉老師對于丹東之死、昆德拉、卡夫卡、乃至基斯洛夫斯基的深刻解讀,無不讓人覺得“太”深刻,甚至讓人覺得作者是一個不深刻會死星人。
      
      小時候我們就飽受語文課時文分析的荼毒:為什么田漢的奶奶要叫他漢子? 答曰:因為這個昵稱中飽含了奶奶對作者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早日長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 田漢自己說:因為我的名叫“漢”,僅此而已。 又如:為什么作者要寫窗外下著小雨? 答曰:表現(xiàn)了作者煩躁且憂慮的心情,通過XX(貌似當年這里有個專有名詞的)的手法暗示作者的心境。 作者自己講:當時真心在下雨。。。 又如:魯迅寫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問:如果改成 我家門前有兩課棗樹有何不同?
      
      此二者可能在學術(shù)上有著云泥之別,但同樣作為不深刻會死星人,他們的共同點是如此之明顯——喜歡把僅在時間順序上前后發(fā)生的事情,造出其中的因果關(guān)系?;蛘哒f,在兩個陌生但有相同的事物之間,不深刻會死星人絕對會為我們展開一幅巨幅的關(guān)聯(lián)圖和分析圖。
      
      “沒有因果關(guān)系會死嗎?到底是多愛因果關(guān)系???”是我在讀此書時候,不停冒出的想法。
      
      例如,在畢XX,畢老師分析丹東之死之后一年死于發(fā)燒,這也能歸結(jié)為畢老師發(fā)現(xiàn)了………………,致使精神上產(chǎn)生了…………的,畢老師發(fā)的不是身體的燒,而是精神上的,致命的……燒。
      
      又如昆德拉與尼采、盧梭、神義論、人議論,此在、彼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昆德拉的一系列書籍都是對倫理學人議論的一種繼承與討論。
      雖然我們都知道卡夫卡有一顆憂郁而敏感的內(nèi)心,有一個給予他沉重壓力的父親,但是不是這就可以表示他對對同一個女人兩次訂婚又悔婚其實是,對人生意義,對生命自由意義的思考?我不禁惡毒的想,萬一卡夫卡死而復生,表示對菲利斯的反復無常的行徑只是因為心情不好,一批不深刻會死星人會將這里變成一片淚海!因為他們的導師欺騙、不,背叛了他們!
      
      有趣的是,在另一本書中《黑天鵝》的作者試圖告訴讀者們,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喜歡解釋,使事情邏輯化、合理化,我們會不由自主強制地理解事物的習慣——敘述和尋找因果關(guān)系是同一種疾病的癥候群——謀求降低事物的復雜性。而這些條理化、邏輯化正式導致我們無視乃至忽視了“黑天鵝”事件發(fā)生的前兆。也似乎解釋了不深刻會死星人為什么那么酷愛“因果關(guān)系”,因為大家都愛,只是他們做到了OUTSTANDING而已。
      
      也可能他們集體被海德格爾荼毒太深。yoho~以上。
  •   “先被毒藥毒到十七八歲,然后再有意識地讀好書,然后因為讀好書而自己的天分開始綻放和張揚,這未免太晚”
    郁悶啊..
  •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看武老師推薦,買了再讀,看了你的家會傷人收獲很大也反省了很多,真的其實懊惱的事情沒有早早開始和人多談戀愛。
    感情一直是被割裂的。
  •   與一本好書相遇的時刻真是相當美妙~
  •   武老師,我的感覺是相反的。大學感覺得到了自由,但完全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誰。但回憶高中,是毋庸置疑的一片黑暗。
    節(jié)外生枝的東西更美更有價值,太好了這句。
  •   相形見絀。“我沒來得及認真的年輕過,所以我只能選擇認真的老去?!?br /> 順便提及,我也是在最痛苦的時候,聽你的建議讀了《沉重的肉身》,然后幾乎讀遍了《沉》所涉及的所有劇本、小說。彼時,讀書拯救了我;現(xiàn)在,我走在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的路上,你再次提示我,先哲透過書傳遞給我們的智慧,才是最好的咨詢技術(shù)。謝謝你,謝謝你。
  •   讓好書成為指引
  •   我從小學到大學節(jié)外生枝的東西很多,結(jié)果現(xiàn)在卻每天為生計奔波。
  •   寫的真好 You are what you read!
  •   最心痛最后悔就是覺悟太晚,讀書太少,但是也沒辦法,年少被人騙,成年被人欺,年老被人棄,環(huán)境惡劣不是每個人都能合理地生長。
  •   記得我高一的時候經(jīng)常跑我們學校那破舊的圖書館,看過一些世界名著(學校資源有限吧)但都是走馬觀花,沒有什么很深的體會,自已家庭的環(huán)境中也沒有什么文學的氛圍,因為大人們都覺得把課本上的,應(yīng)試的知識學懂就可以了,沒有一種課外補充觀念?!肚嗄晡恼返绞俏疫@么多年來都沒有丟的雜志,每個月都會買著看,好奇心很強,這點我現(xiàn)在也是這樣,容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
    后來到了大學,幾年光陰,匆匆而過,對于讀書的經(jīng)歷也甚少,記得當時在書店買了一本周國平的哲學書,名兒都不記得了,一直到大學畢業(yè)我都沒有看懂,當然我現(xiàn)在一有時間也會看看,里面有很多人生藝術(shù),真的看進去了,對于我們實際的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真正認真的去實踐并愛上讀書是在我不平坦的考研之路上,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必須學會和自已內(nèi)心相處,也就是孤獨,呵呵!所以我就需要這些書本來讓我們和睦的生活。當然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認識知道國內(nèi)國外的小說家 ,他們成長的的生活環(huán)境,處在當時的社會時期,有無社會不變革,因為這是了解作品的基石,通過這樣來豐富自已的思想,對照墻上的地圖,想像著作者文字描寫,有的時候真能讓身臨其境。
    人的青春有限,有可能把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走遍,但是我們這里有現(xiàn)成的成品,所以要好好利用。
  •   我真希望我可以早點喜歡讀書。。
  •   很有感觸。作為文科生,真心覺得中學教育完敗。要活成一個真正的人并非容易的事,活得有人樣的人真的不多。王小波說過,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這也算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吧。讀書能幫助我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來對抗這個本質(zhì)上很無趣的世界。
  •   評書評:
    1.“神奇的是,兩本書的情節(jié)我竟然都忘了,只留下了一種情緒上的痕跡?!?br /> ——“情緒上的痕跡”,是通過理解、感受細節(jié)+總體把握作者心境而獲得的與作者共鳴后的余響,這個恰恰是“個人性”的,是自己的。所以,真正入心的閱讀,不是記憶力競賽,不是細節(jié)的變態(tài)點評,不是妄測作者的心機,而是靜靜的走過從心到心的路,是獲得那個由作者牽發(fā)而出的“一己之修明”的過程。
    2. “寫到這兒又要嘆一聲,要是我那時讀到的都是真歷史,該多好!”
    “我一聽是啊,班主任說的真對!我怎么這么傻呢!”
    “他們的小說,至少可觸動人的感覺,而且無論如何,他們是在探究人生與人性,而我們教育的主線,差不多完全失去了這個功能。”
    “先被毒藥毒到十七八歲,然后再有意識地讀好書,然后因為讀好書而自己的天分開始綻放和張揚,這未免太晚。就算你再NB,都太晚!”
    ——關(guān)于歷史、教育的精彩吐槽,很NB[NB的吐槽永遠都不晚啊哈哈哈]
    3.“化學課老師是美女,不過這只是一個誘因,我的熱愛還是主因?!?br /> ——這就是傳說中的欲蓋彌彰嗎?哈哈JK XP
    4.“學校里有不少銀杏樹,特別是我們教室前的那一棵,秋天的落葉特別美,將這些葉子夾在書里放干后,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
    ——這個細節(jié)美到心里去了。。。
  •   5.“可是,少年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對如何成為一個人的指引。可惜,這樣的指引完全看不到,結(jié)果,大家都去看最閃光的那一個?!?br /> ——這就是傳說中“假如去了XXX系,那么XXX”的原因嗎XP
    6.“射擊比賽,大別山拉練,與讀書無關(guān),但揮灑自己的生命到這樣的地方,是很美的事情。只讀書,太可惜。”
    ——不去追究意義的單純的干些事情,確實很美~~~
    7.“好書的真正價值,不是科學與正確,不是知識豐富,而是,它能幫助你成為一個人?!?br /> ——關(guān)于“好”VS.不好的一個很經(jīng)典的不是標準的“標準”!??!
    8.“這時,假若還是繼續(xù)沉浸在狹窄的學習中,而沒有努力去拓展你的人生,伸展你的活力,那就太悲哀了。結(jié)果是,這份苦悶繼續(xù),直到戀愛,直到婚姻,直到生兒育女,甚至直到死亡……”
    ——。。。
    9.“所幸,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人找到了自己,他們寫了很多書,讀這些好書,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br /> ——讀書全部意義的簡單總結(jié)。。。
    GSS:
    1.博主的讀書史,很傲嬌啊,哈哈
    2.平實到精彩的《如何“成為一個人”的讀書指南》。。。
    感謝博主的書評
    祝博主愉快
  •   忽然想起來,楊絳大師說過:你的問題就是,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
    很適合做讀書日的注腳
  •   評書評:
    1.“神奇的是,兩本書的情節(jié)我竟然都忘了,只留下了一種情緒上的痕跡?!?br /> ——“情緒上的痕跡”,是通過理解、感受細節(jié)+總體把握作者心境而獲得的與作者共鳴后的余響,這個恰恰是“個人性”的,是自己的。所以,真正入心的閱讀,不是記憶力競賽,不是細節(jié)的變態(tài)點評,不是妄測作者的心機,而是靜靜的走過從心到心的路,是獲得那個由作者牽發(fā)而出的“一己之修明”的過程。
    2. “寫到這兒又要嘆一聲,要是我那時讀到的都是真歷史,該多好!”
    “我一聽是啊,班主任說的真對!我怎么這么傻呢!”
    “他們的小說,至少可觸動人的感覺,而且無論如何,他們是在探究人生與人性,而我們教育的主線,差不多完全失去了這個功能?!?br /> “先被毒藥毒到十七八歲,然后再有意識地讀好書,然后因為讀好書而自己的天分開始綻放和張揚,這未免太晚。就算你再NB,都太晚!”
    ——關(guān)于歷史、教育的精彩吐槽,很NB[NB的吐槽永遠都不晚啊哈哈哈]
    3.“化學課老師是美女,不過這只是一個誘因,我的熱愛還是主因?!?br /> ——這就是傳說中的欲蓋彌彰嗎?哈哈JK XP
    4.“學校里有不少銀杏樹,特別是我們教室前的那一棵,秋天的落葉特別美,將這些葉子夾在書里放干后,可以直接在上面寫字。”
    ——這個細節(jié)美到心里去了。。。
    5.“可是,少年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對如何成為一個人的指引??上?,這樣的指引完全看不到,結(jié)果,大家都去看最閃光的那一個?!?br /> ——這就是傳說中“假如去了XXX系,那么XXX”的原因嗎XP
    6.“射擊比賽,大別山拉練,與讀書無關(guān),但揮灑自己的生命到這樣的地方,是很美的事情。只讀書,太可惜。”
    ——不去追究意義的單純的干些事情,確實很美~~~
    7.“好書的真正價值,不是科學與正確,不是知識豐富,而是,它能幫助你成為一個人?!?br /> ——關(guān)于“好”VS.不好的一個很經(jīng)典的不是標準的“標準”?。?!
    8.“這時,假若還是繼續(xù)沉浸在狹窄的學習中,而沒有努力去拓展你的人生,伸展你的活力,那就太悲哀了。結(jié)果是,這份苦悶繼續(xù),直到戀愛,直到婚姻,直到生兒育女,甚至直到死亡……”
    ——。。。
    9.“所幸,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人找到了自己,他們寫了很多書,讀這些好書,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br /> ——讀書全部意義的簡單總結(jié)。。。
    GSS:
    1.博主的讀書史,很傲嬌啊,哈哈
    2.平實到精彩的《如何“成為一個人”的讀書指南》。。。
    PS:感謝博主的書評
    祝博主愉快
  •   感謝武老師。是因為你在廣州日報上的文章,我才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然后在您的博客的推薦下又繼續(xù)閱讀些您推薦的文章。我會去讀《沉重的肉體》。
  •   非常有思想、也有幸運,從不自覺到自覺......我好奇的是:現(xiàn)在,恐怕也有自己的孩子了,那怎么教育他們呢——怎么把握這個應(yīng)試和“節(jié)外生枝”的度呢?
    同樣,對覺悟晚而“不幸”仍在“紅塵”中人,對被“不完整的人”——其實就是世俗包圍的人,那怎么求得“平衡”呢?自己的路要走、高尚的書要讀、“人情”仍然要理會?......
  •   從小到達,父母和身邊的長輩都重復說,做人第一,要會做人,他們的所說的做人現(xiàn)在看來無非是做一個萎縮的人,圓滑討好磨平自己。。。我們的民族就是為了讓我們成為這樣的人,但是現(xiàn)實是多數(shù)人真是這樣。成為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自己倒變成了一種奢望。
  •   “On Becoming a Person"
    名人寫東西能嚴謹點么?
  •   要是我那時讀到的都是真歷史,該多好!
    我們是被蒙蔽太久。
  •   "所幸,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人找到了自己,他們寫了很多書,讀這些好書,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是嗎?為何我看梭羅,看到的只是悲鳴?真有那么多人找到了自己。。。。?
  •   三天不讀書 賽過一頭豬
  •   很感動啊。武老師,雖然沒有你學習好,沒有你讀書多,沒有你那么深刻的思考,但是很有同感啊。
  •   我就是那個文科班的學生。。。大師班,經(jīng)常被中文系學長們嘲笑。雖然從培養(yǎng)目的講,這個班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從個人收獲講——太值了。
    話說我曾經(jīng)對中文系當時的系主任說,原來我們大學之前學的都是偽科學!那種稚嫩的覺醒和狂妄,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能立刻讓我魂歸燕園。
    跟武學長沒法比,我混跡pku七年,畢業(yè)后卻混成了小白領(lǐng),有時候覺得這么膚淺市儈的工作真配不上pku豐富的精神世界。借學長此文緬懷那個只要讀書就覺得快樂無比的年紀,想念晚上點著應(yīng)急燈一起看昆德拉、讀海子、預習《Socrates to Sartre》的同窗。
  •   “好書的真正價值,不是科學與正確,不是知識豐富,而是,它能幫助你成為一個人。 ”,雖然我也喜歡讀書(陀思妥耶夫斯基現(xiàn)在是我的最愛)。不過要寫寫看完別人文章后的感慨實在覺得詞窮,光看你們的文字就夠了,唉。
  •   握手:)
    ——————————
    2013-10-23 15:57:37 藝術(shù)家一禮拜了
    我就是那個文科班的學生。。。大師班,經(jīng)常被中文系學長們嘲笑。雖然從培養(yǎng)目的講,這個班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從個人收獲講——太值了。
    話說我曾經(jīng)對中文系當時的系主任說,原來我們大學之前學的都是偽科學!那種稚嫩的覺醒和狂妄,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能立刻讓我魂歸燕園。
    跟武學長沒法比,我混跡pku七年,畢業(yè)后卻混成了小白領(lǐng),有時候覺得這么膚淺市儈的工作真配不上pku豐富的精神世界。借學長此文緬懷那個只要讀書就覺得快樂無比的年紀,想念晚上點著應(yīng)急燈一起看昆德拉、讀海子、預習《Socrates to Sartre》的同窗。
  •   邊角料存檔:
    138 輕逸是首先值得推薦的生命德性,它指信賴看起來注定要消亡的東西,
    自由的倫理學不說教,只講故事,它首先是陪伴的倫理:也許我不能解釋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無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愿陪伴你,給你講述一個現(xiàn)代童話或者我自己的傷心事,你的心就會好受得多了。
    143 小說呢喃敘事的時間和空間,就是過去教堂里喃喃祈禱的時間和空間。
    126所謂個體命運不過是,一個人感到唯有這樣的生命熱情的散發(fā)才讓自己有美好地活過的感覺,才有自己身體的在世幸福,以至于非如此不可。
    138 敘事是生活世界中的偶然性的大敵和女兒,
  •   逗它一個號
  •   太逗了~~
  •   劉小楓老師的作品里面,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本。在圖書館讀完,買了一本收藏。
  •   我最近在讀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也很喜歡。
  •   這篇兒卻真的沒讀。有關(guān)維羅妮卡和藍的章節(jié)讀了好幾遍。對于心靈的思辨到達一定高度,可以打通影像和文字的溝壑,直取其本意的。
    不是誤會,是誤讀才是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只是大家都不較真,所以傷害不足以反省。較真的是藝術(shù)家,是以文字操勞的人。閱讀便是重返事實真相的躬身,理解誤讀的本質(zhì)后,坦然面對傷害。
    瞎掰,呵呵。
  •   不僅僅是這本書,一些闡釋詩歌的書也老套用一種在自己腦海裡演繹的因果關(guān)係,誤導讀者……
  •   “這就是一本批著倫理學外衣的影評”,是點睛之評。
  •   你的疑問也同樣出現(xiàn)在我的閱讀過程中,有些地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不過我很喜歡作者的文筆
  •   你評論的太深刻了!我覺得不對勁,怎么也想不通哪里出問題了,你這是一語道破!你,典型的不深刻會死星的!你看出我再開玩笑了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