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作者:陳子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陳子善:沉香譚屑
我喜歡用“沉香”來形容張愛玲的文學作品。2005年9月張愛玲逝世十周年紀念之際,我編選了一部她的集外散文、電影劇本選,書名就叫《沉香》。而這本《沉香譚屑:張愛玲生平和創(chuàng)作考釋》是我繼《說不盡的張愛玲》、《看張及其他》之后研究張愛玲的第三本書,也以“沉香譚屑”命名。
張愛玲1940年代蜚聲上海文壇,到1980年代“重返”中國文壇并大獲好評,其間相隔了約四十余年。這與她推崇備至的《紅樓夢》從創(chuàng)作到被文學史家認識并肯定其不朽價值相隔整整一百二三十年比較,還真是小巫見大巫。由此可見,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不管遭受怎樣的冷落和埋沒,終究會被文學史家所發(fā)掘,堪稱文學史上的“沉香”,而就這一點而言,張愛玲也比曹雪芹幸運。
時至今日,張愛玲的文學史地位已然確立,“張學”也已蔚為大觀,那么,張愛玲可不可以批評呢?當然可以批評,應該批評,十分需要深入細致、鞭辟入里的有創(chuàng)見的分析和批評,就像對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一樣。但是,需要提醒和強調(diào)的是,正因為張愛玲是文學家,對張愛玲的批評也理應在文學的層面、在學術的范圍內(nèi)展開,而不是其他。否則,一些問題將永遠糾纏不清。這是我這些年研究張愛玲的切身感受。
從2004年到現(xiàn)在,發(fā)生了許多與張愛玲有關的事,電影《色,戒》的拍攝和上映,頗受爭議的長篇小說《小團圓》終于刊行,長篇小說《易經(jīng)》、《雷峰塔》英文版和中譯本相繼問世,集外文《天地人》、《炎櫻衣譜》、《郁金香》和《年畫風格的》陸續(xù)被發(fā)掘,遺稿《重返邊城》、《異鄉(xiāng)記》和張愛玲與宋淇夫婦通信選《張愛玲私語錄》整理出版,幾乎每一次都引起海內(nèi)外的熱烈討論。尤其是如何理解和評估張愛玲的晚期風格,更是眾說紛紜。我才疏學淺,除了《小團圓》和《異鄉(xiāng)記》推出后寫過幾篇不像樣的考證性的評介外,還來不及對《易經(jīng)》、《雷峰塔》等新“出土”的張愛玲后期作品認真研讀,作出反應,但我還是希望這本《沉香譚屑》能對“張學”的拓展和深入略盡微力。
我已經(jīng)很久未請前輩為拙著題簽了,因為不愿給年事已高的我所尊敬的前輩增添麻煩,但這次卻是例外。早在四年前,我就請“張學”研究先驅(qū)者—年屆九十高齡的北京大學教授、書法家吳小如先生題寫了《沉香譚屑》書名,自以為這是別有意義的。
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人在北平的小如先生讀到張愛玲的《傳奇》和《流言》,各寫了一篇書評予以推薦,可謂慧眼獨具,空谷足音。他寫的《傳奇》評論以“少若”筆名發(fā)表于1947年5月17日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四十一期,成為1940年代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重要文獻,也使1946—1949年間中國北方的“張學”研究不至于一片空白。當時的《益世報·文學周刊》正是沈從文先生主編的。小如先生2007年5月13日致我的信中說:
弟初寫張愛玲書評時,已是張失意之始。蓋抗戰(zhàn)一勝利,張即受歧視矣。自信當時亦二十許人,而眼力尚不差,故四五十年后,拙作書評尚未過時。此間輿論對張,始終毀譽參半,弟已不再置喙。目前文壇,與學術界、教育界、藝術界皆是非顛倒,難說真話。先生對張能鍥而不舍,已極難能可貴。而自1945—1948年,以弟親身經(jīng)歷,似猶以寬容兼顧態(tài)度為主流。沈從文師對張愛玲,并非正面贊譽者,而弟評《傳奇》小文,即由從文先生親自編發(fā)于《益世報》文學副刊……為先生題書名,雖是友誼情深,同時亦是一種表態(tài)也。想先生能察之也。
之所以把小如先生為《沉香譚屑》題寫書名的原委公開,一則這是一段可寶貴的文壇史料:二則可以借此證實“張學”研究史的曲折進程。至于小如先生對后學的期許,我自當作為最大的鼓勵和鞭策。
作者系上海知名學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